耿梦旭
【摘 要】开展教育戏剧培养,不按传统课堂式教学,遍地是教学场地,让教育戏剧伴随着学生每时每刻。弘扬戏剧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戏剧文化,热爱戏剧文化。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为爱好戏剧的同学提供一次走进戏剧,认识戏剧,拥抱戏剧的机会。遵循藝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关键词】教育戏剧;文化推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188-01
一、“教育戏剧”在国内的推广及普及
随着“教育戏剧”的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中国戏剧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著名戏剧翻译家孙家琇教授是向中国大陆介绍“教育戏剧”的第一人。在1984年,孙家琇教授就在《外国戏剧》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英国的戏剧教育”的文章。2007年将“教育性戏剧的理论发展和实作”课程引入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戏剧)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教育戏剧的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通教育,而是连接到了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这样就把社区戏剧概念与教育戏剧概念衔接了起来,使之成为任何年龄段都可使用的方法。
二、“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
(一)经过十几年的普及和发展,中国教育戏剧事业取得很大进步,并确实证明了教育戏剧对于教育、青少年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有效性。比如,在针对教育戏剧应用的培训过程中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确立了通过戏剧参与式的、互动式的双向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在培训中不断地训练,确立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是素质培育而非仅仅是知识传播的理念,使得培训的教师更加注重青少年的思辨性、批判性、开放式思维的运用,着重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
(二)在国际教育戏剧领域中也过分地强调了程式化的范式,比如尼兰兹(Jonathan Neelands)总结的《建构戏剧》的七十个习式方法,在中国已经被捧为经典,特别商业化的快速培训机构对习式的模仿已流于形式,局限在一种简单反思的模式中,仅表面效仿着布莱希特的间离化概念。这是因为这些机构忽略作为戏剧基本要素的意义和深度,做的仅仅是机械地模仿。人类社会实验艺术的发展到当代并没有穷途末路,而是在起伏当中持续发展着。
三、戏剧教育的功能
(一)戏剧的功能如其他艺术一样,首先是可以使我们通向具有强度意义的、完满的经验,其次是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赋予未来的经验以意义和价值,第三是通过戏剧,可以使我们以鸟瞰的方式看待其他领域。这第三点也是戏剧与社会生活和其他部门的相互联系。戏剧性教育正想其他艺术教育一样在儿童心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对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即生长”、“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念,为教育性戏剧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百年的教育性戏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正是可以在普通教育中使学校在教学管理、教材选择、学习和教学等方面,都能够发展每个学生自己的能力并满足他们自己的主要的同时又成为一个合作的社会,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部门。教育性戏剧方法更是戏剧直接应用于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教育性戏剧提供了良好的情景
利用戏剧是综合艺术的特点,把美感和美的欣赏提供给学生。在普通教育中,过多的表演技巧培训会损害儿童当前生长和发展的教育,不利于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和交流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机智和想象力。而教育性戏剧正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拥有丰富而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学会与别人相处,沟通,共同生活。
戏剧作为艺术,是一种最普遍、最自由的交流方式。它为一个时代总体经验的持久而卓有成效的调整创造条件。教育性戏剧的实施,从个人到社群、再到整个社会层层递进,通过提升个人的经验,使之趋于完满、圆融、和谐,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根基。当每一个青少年经历了教育性戏剧的陶冶通过经验的完善和更高层次的对生命的感知和对价值的认同,而增进彼此之间的协调交流时,社会就会达到更大程度的和谐。而大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会成为青少年进一步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有益助力。
五、教育戏剧的影响及发展新趋向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戏剧依然在不断的发展,戏剧形态必然也是要发展变化的;21世纪的戏剧将更加注重对话性艺术创作,注重观演合一、对话互动;教育戏剧、社区戏剧将以对话性艺术创作为重,创造出适应21世纪社会文化的戏剧艺术新概念。
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为爱好戏剧的同学提供一次走进戏剧,认识戏剧,拥抱戏剧的机会。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化繁荣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坚持德艺双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家琇.外国戏剧[M].1984.
[2]尼兰兹.建构戏剧[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