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中国油画教育发展略论

2018-11-26 11:08陈平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近代美术教育民国

陈平

【摘 要】本文通过抗战前中国油画教育发展的梳理,概述了从清初期到民国时期以油画为主体的西式绘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重点论述了不同时期油画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基本特征和突出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油画;近代;民国;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126-02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油画的传入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美术观念的传播、西式美术创作和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油画及其教育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油画不仅丰富了中国人进行绘画表现的方式,近代以来中国油画教育的发展,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审美观念、美术教育模式的改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民国以前的油画教育

虽然中国与西方世界有着悠久的交流传统,不过作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绘画种类,油画进入到中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从目前的史料研究而言,大约在明代中晚期,西方美术的一些观念和方法,比如明暗画法、解剖知识、透视理论等,开始随着航海与贸易的发展、宗教传播等因素,为中国人所接触。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时,就曾携带有油画天主像、彩色铜版画等。[1]这些与中国传统迥异的西方绘画,一方面为中国美术批评带来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受到文人画家的否定和抨击。但无论如何,西方绘画的进入已经开始改变中国视觉艺术的传统。

民国之前的油画教育,注重绘画的实用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师徒相授、教会工坊、出国留学、学校教育等几种方式。

师徒相授是油画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早期油画的传播依赖于西方的传教士,为了借助绘画图像传播宗教教义,他们大多接受过一定的油画训练。清初活动于宫廷的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南怀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都以高度写实的西方绘画方式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这些传教士画家除了自己绘画以外,也常与中国宫廷画家相互交流,而且还教授徒弟、传播西方画理和画法,比如郎世宁就曾教授王学幼等十余人。在宫廷之外,随着中西方贸易的发展,广州等地的外销画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对油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专门传习油画技法的西式画室,开始在广州出现。根据对目前存世的外销画作品的研究,可以推断这些西画教学方式和当时欧洲传统学院技法练习相似。

和之前传教士画家不同,十九世纪以来,一些受过系统学院训练的欧洲画家陆续来到中国,比如英国画家钱纳利于1825年起就移居澳门等地,并以其杰出的油画技法颇具影响力。在广东受教于他的学生众多,其中尤其以关昌乔最为知名,这些专业画家为油画技法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会开设的美术工坊也是推进油画教育的组成部分。十九世纪中期后,随着欧美教会逐渐加强在中国的传教工作,日渐增加的教众和新兴的宗教场所,对圣像绘画和宗教雕塑的需求也更多了。1847年,西班牙籍教士范廷佐在上海开设了工作室,招募学徒专门制作宗教绘画与雕塑。1864年,上海的天主教会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土山湾图画工场,这就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土山湾画馆。虽然土山湾的美术教育的题材都与宗教有关,但美术技法涉及水彩、素描、油画等多种类型,近代以来,很多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都曾经在这里受过教育,如任伯年、徐詠清、周湘等。在他们当中,周湘在油画教育方面很有代表性。他或许是最早创立专门美术学校和油画教育机构的中国艺术家。自1909年以来,周湘在上海创立图画专门学校、上海油画院等多家美术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学员,为油画观念与技法的传播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土山湾画馆对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和油画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徐悲鸿曾称其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2]

19世纪晚期以来,出国接受西方美术教育的留学生开始取代教会成为中国油画教育的重要力量。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和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开始意识到对外开放、广纳西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强大,给了中国社会很大刺激。为了更好地学习西学西艺,更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十九世纪末,中国官方和民间力量开始大规模组织留学活动,虽然这些留学生大多学习科学技术类专业,但还是有部分留学生选择学习西方艺术。由于交通和文化等原因,日本是民国以前中国留学生学习的主要国家。其中代表人物有李毅士、高剑父、李叔同等,到欧美留学的则有李铁夫、周湘等人。他们在异国的学习生活,直接参与到西式美术教育体系之中,较为系统地掌握了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技法,同时对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国后,不仅推动了中国油画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催生了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改革传统教学体系,1903年通过“癸卯学制”,确立了新式教育的基本模式。1905年,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新学体系得以广泛建立。由于新学体系中设置图画为必修课程,使得美术类师资较为缺乏。1902年,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在中国最早设立了美术课。在李瑞清的主持下,1906年开设了专门的美术师范专业。同时期在天津北洋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等学校中,都陆续设立了图画手工科等美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方面大多参考日本的美术教育模式,以图画课为主体,包括了水彩、油画、国画、图案等多种内容。这些在现代学校中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使得美术教育的方式从传统的师徒相授逐渐转变为现代学校教育,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增加了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数量,为油画在中国的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和社会基础。

二、民国建立到抗战爆发间的油画教育

1912年民国建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加强了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虽然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地域方面极不均衡;加之饱受战乱困扰,办学条件和稳定性都不尽如人意,此外各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但就总体而言,民国近四十年间,中国美术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油画因其长于写实、利于宣教的特点,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极快的发展,奠定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与创作的基调。

猜你喜欢
近代美术教育民国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