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金榜题名”却不能被称为状元?

2018-11-26 09:49闫国防
神州民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榜眼探花及第

闫国防

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中以“金榜题名”为最喜,因为它不是一时一事,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人的一生。我们看看每年的六月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高考,即可想象到古代科举考试的竞争状况,所以金榜题名作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不仅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而且是当今学子奋斗的目标。

“金榜题名”中的金榜又称黄甲,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后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有如现在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唐代诗人孟郊在其诗《登科后》中写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的就是孟郊金榜题名后的喜悦。科举制度自隋朝实行以来,其间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其间举行了无数次科举考试,每次考试中皆会有位居榜首者,俗称状元。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至于状元称谓起源于何时,有人认为始于唐代, 经过五代、宋、元的发展,到明太祖时成为定制,主要是依据清代赵翼的《陔馀丛考》:“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曰状头,亦曰状元。”但仔细推敲,状元称呼起源于唐代的说法似乎不够确切。

在唐代,只要舉子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向贡院呈递填有三代、乡贯、年甲等内容的家状,国子监和州县也必须向尚书省投递举状。如果举人考取第一名,贡院会将他的家保状及举状置于其他举人的前列,因此唐代人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头”。状头在唐代前期已经出现,到唐代中后期状头之称则已十分普遍,如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韦舍人年十九入阙,应进士举,二十一进士状头。” 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头在唐代被广泛使用,关于状头的记载随处可见。虽然状头作为进士第一人的最高荣誉已深入人心,被人认可,唐代史料中却没有关于状元的记载。唐代的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以及唐人文集中都没有“状元”称呼的记载,只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头”。而有关唐代“状元”称呼的记载只是在如《唐摭言》(作者王定保是五代时期人)、《唐才子传》(作者辛文房是元朝人)这些后人所撰的笔记小说中出现,多是后人追加的称号,其史料的真实性有待怀疑。五代时期,正史中仍称进士第一人为状头。据《资治通鉴》记载,南汉时期大赦天下,“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 然后得进,亦有自宫以求进者,亦有免死而宫者,由是宦者近二万人。” 这些都是关于状头的记载,并未有状元的记载。所以我们认为在唐代并无状元这一称谓,状元名称的出现应晚于唐代。

唐代时人们把考中状头作为进士科考试的最高荣誉,争相得之。如唐代的御史黄滔在梦中梦见好友翁文尧考中状头,曾在《寄翁文尧拾遗》的诗中自注:“滔卯年冬在宛陵,梦文尧作状头及第。”可见状头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所以状头作为进士及第的最高荣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举子争相追逐的目标,以状头作为进士第一人的称谓被广泛运用,且已深入人心。正是因为如此,以至于后人就误认为唐代的状头即为通常所说的状元。

到宋代时,有关宋代的史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宋人文集中多有状元与状头的记载,北宋名臣吕蒙正“尝与温恭肃仲舒及一友人,忘其姓名,读书于洛阳龙门山,誓不作状元不仕。及唱第,文穆(吕蒙正)为状头,温(仲舒)己不意,然尚中甲科,其友人随拂衣归隐。”吕蒙正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状元,此处记载吕蒙正为状头,就已经把状头作为状元的别称了。所以宋人把进士第一人称为状元,也称为状头。状元称谓出现以后,状头就成为状元的别称,状元就是状头,可以互用,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明清。正是因为到宋代时状头是状元的别称,两者可以互用,才使人产生了唐代已有状元之称的误解。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士第一人被称为状元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但是对于宋代什么时间开始称进士及第第一人为状元的呢?具体来说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王嗣宗科。马端临记载《宋登科记总目》时说到:“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二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张去华……开宝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宋准。八年,进士三十一人,省元王式,状元王嗣宗。九年停贡举。”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载中可以看出,殿试第一人才能称为状元,没有殿试的时候只称为榜首,所以只有参加殿试之后才有成为状元的可能。关于宋代殿试的确立,有这样一个原因: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两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昉“用情取舍”,请求由皇帝再次考试,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公布后,朝野哗然,李昉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这个时候的进士第一名仍称为状头或榜首,到开宝八年时科举考试已形成了由皇帝最后裁决的殿试考试,因开宝七年没有开科取士,所以自开宝八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要经过殿试,然后排出名次,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探花,自此之后称进士及第第一人称为状元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几乎历朝都有关于状元的记载。

唐代进士及第后第一名有状头之称,只是一种荣誉,在人们的印象中,状头就与其他的进士并无两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宋太宗时情况为之大变,进士录取人数大增,中进士高科的人不仅初除官职高,升迁比别人快,而且可以就试馆职,从而取得亲近皇帝的机会。南宋时期,人们对状元更是推崇备至,以考取状元为荣,甚至为了争得状元而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宋高宗时期,秦桧为使家族生辉而力争让他的子孙得状元。权倾一时的宰相都如此,可见状元在当时的地位之高了。进士分等第在这时也已经趋于完善,并由不同的等第授予不同的官职,而对于状元的待遇则是最高的,这不仅表现在分第的名称上,也表现在所授予的官职上。据《梦粱录》记载:“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状元官授承事郎,职除上郡签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务郎,职注中郡或下郡签判……武举进士,前三名照文科为状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赐紫囊金带、靴笏。状元授秉义郎,榜眼授从义郎,探花授保义郎。俱殿、步司正副将之职。”宋代的官制包括官、职、差遣,其中差遣是官员所任的实际职务,南宋时状元“职除上郡签判”,即所任职为上等州郡的判官差遣,相对于其他进士待遇要高。同时,根据《梦粱录》的记载明确提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及第,科举状元在此时己经广为人们所接纳。而此时状元不仅指传统认为的文科进士及第,已经出现了武科状元,有了明显的文武之别:“淳熙四年,以文科状元代还,例除馆职,亦召武举榜首为閤门舍人。”文科状元的称谓在宋代已有,“科举盛代皆举求贤之诏。自宋太祖、太宗朝始诏举业。端拱二年,临轩唱名进士及第状元文魁陈尧叟。”这里已经明确提出“文魁”作为文科状元的称呼,说明在当时已经将文武之科分的很清楚了。但无论怎样,文武科进士第一名都称为状元及第,这已经确定无疑,所以状元称谓实始于宋代。

猜你喜欢
榜眼探花及第
打破魔咒
李仙根年谱简编
清代探花赵鸿举的军事生涯及其相关史实辨析
ABSTRACT
“榜眼”联手“探花”挑战斯伦贝谢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希望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