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

2018-11-26 10:53宋憶冰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总体性辩证法历史性

宋憶冰

摘要: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理论忽略马克思主义辨证法,囿于经济决定论、宿命论等囹圄的做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否定。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这一辩证法是在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方法。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与阐述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总体性 历史性 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18-0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深刻反思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没有领悟马克思思想的真谛,没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从而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出现了危机。以伯恩施坦为首的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们忽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而遵循经济决定论等具有物化意识特征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卢卡奇认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要想成功,前提条件就是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树立真正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冲破资本主义物化意识的桎梏。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是方法——即辩证法,因此,应该重新去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树立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运用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指导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一、总体性、历史性:卢卡奇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卢卡奇指出,第二国际“正统”理论家们奉行经济决定论等庸俗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做法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特征是使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卢卡奇认为,所谓“总体性”就是指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则统御着部分。这种“总体性”并不是无根之萍,无中生有的。卢卡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依靠抽象的方式把事实从总体性和历史联系中剥离出来,依靠孤立的视角去观察和归纳事物的本质,所得出的结论也不过是抽象的东西。卢卡奇认为,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不过是“发现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倾向,并且把这种活动推进到科学的地位,似乎就显得特别‘科学了”①。因此,他一再强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对其历史进程做总体性上的把握。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理论家正是利用实证主义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把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从历史进程中抽离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事实”,并对这些孤立的“事实”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进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因此也就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但是在卢卡奇看来,“只有在一个框架体系里,事实才能成为现实”②。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历史性,只有在总体上把握个个孤立的“事实”,把它们看作历史进程中一个个联系的环节,才能使“事实”变成“现实”。而这种“现实”正是辩证法需要认识和把握的对象。因此,只有通过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认识“现实”而不是孤立的“事实”。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首先,他认为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正是在总体性这一范畴下,主体和客体、理论与实践才能达成统一。而在黑格尔看来,整体优于部分但又不是取消部分,而是把部分融于己身。由此,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是“血脉相通”的。其次,卢卡奇认为马克思除了把总体性范畴发扬光大以外,还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创造原则,把它发展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能动原则即历史性原则。黑格尔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绝对精神”外化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然后又返回自身的过程。在卢卡奇看来,黑格尔只关注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这种能动作用局限在抽象的领域之中。而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就在于倡导对现实的革命和改造,深入历史当中来。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写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

综上,卢卡奇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应该是具有总体性和历史性特征的。且这种辩证法的总体性特征和历史性特征并非是两个独立的、不联系的特征,它们互相联结。总体性特征并未否定部分的作用,而是综合各部分,溶于总体并达到升华;历史性特征则强调对各个历史“现实”的总体性把握,拒绝用孤立的视角审视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和历史性特征正是其理论批判性之所在。

二、从总体性出发:自然辩证法向历史辩证法的转变

在卢卡奇看来,自然界本身不存在任何辩证法。随着自然界不断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界慢慢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卢卡奇认为自然界中的辩证法也不过是人的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应用而已。正因如此,卢卡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进行的,并且服从于辩证法形式的現实发展的反映”④。恩格斯的这种看法无疑是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割开来了,且恩格斯想要在人类之前的纯粹的自然界中树立辩证法的行为是卢卡奇完全不能认同和接受的。所以在卢卡奇看来,恩格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解是错误的,也正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的理解,才导致了第二国际理论家们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把它变成一种实证主义“科学”。

首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自然辩证法》的手稿中,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阐述了以三大规律为核心的自然辩证法。卢卡奇认为,辩证法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恩格斯的以三大规律为核心的自然辩证法根本没有涉及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和阐述。在卢卡奇看来,在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当中,主体可以认识和改造客体。以无产阶级作为主体,阶级意识作为媒介,对于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着巨大的作用。而恩格斯所坚持的自然辩证法是缺少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在他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中,认为在无人的纯自然界中同样拥有辩证法。这是卢卡奇不能接受和认同的,他认为:第一,辩证法是独属于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主体必须是人,没有人的参与是不可能存在辩证法的;第二,自然界中的辩证法只是人的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运用,这里的自然界不可能是无人的“纯粹的”自然界,必定是人化的自然界;第三,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正在于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辩证的认识。因此,他认为正是因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没有把“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这一核心要素置于“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使得“辩证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了⑤,并以此影响了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从而导致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再者,无论是《资本论》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论是对异化的相关论述还是对商品拜物教的相关论述,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物的本质都在于人。马克思并不是单纯地对于表面上的“现实”加以分析,而是在分析在这一“现实”背后的人的因素。所以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不是恩格斯和第二国际理论家们所宣扬的那种自然辩证法,而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历时态的人类社会实践,其本质是社会的、实践的”。 换句话说,历史在本质上就是主客体的统一,即作为客体的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而作为主体的历史则是由人类的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并且,在卢卡奇看来,作为历史基础的人类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能动的系统,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被囊括其中。因此,这种历史是不同于资产阶级哲学立场上的那种非辩证的和孤立的历史,而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的历史。卢卡奇始终都在强调人之于辩证法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辩证法思想所思考的实质是人,马克思无论是对剩余价值的分析还是对商品拜物教的思考,或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对人的思考和对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努力。

综上所述,卢卡奇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辩证法的曲解。他认为,恩格斯坚持的自然辩证法的无主体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特性,使西欧的无产阶级忽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没能依靠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身培养阶级意识,从而导致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卢卡奇始终坚持马克思思想中人的重要性,他立足于人,为培养西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总体性为出发点坚持高扬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和历史性,并以此作为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的源泉,批判恩格斯的无主体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从而实现了自然辩证法向历史辩证法的回归。

三、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刚刚转向马克思主义时期的作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存在局限。但是,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基本符合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是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趋势的。他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出的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对扭转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论的错误倾向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從理论的角度来说,卢卡奇提出的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精华,突出了人在马克思思想当中的重要地位。卢卡奇通过对总体性的阐发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历史特征,既张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又挽回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倾向。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卢卡奇通过人对历史的能动作用和阶级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来强调辩证法的革命性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撑和指导作用,同时也一再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践性质。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为批判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和发展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危机的历史背景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但是,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同样有着绝对化、神秘化等的局限。且本文仅立足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文本,卢卡奇本人也在之后的新版序言等其他文本中,对自己早期的思想做了反思和补充。

注释: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3.

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0.

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总体性辩证法历史性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经验的碎裂和意义的困境
祭坛画作为装置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