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曦
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是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教育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不仅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有效“工具”,更是其大学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具体反映。目前许多高校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并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一方面,这和高校看重就业率,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并不十分严格有关;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反映,在本科学期阶段,只进行了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缺少研究能力和学术基本规范的培养。等到了专业毕业论文的时候,因为同时面临就业、考研等多方面的选择和压力,很难投入精力进行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和论文写作的培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下的一个专业,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的复兴为契机,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并且经历了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兴起和变迁。我国公务员人才录用选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公共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就业出口上进一步面临压力。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还需要成为具备能够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来说,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保持竞争力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
在长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与课程团队老师的沟通,与学生学习状况的交流,以及对毕业论文的分析和探讨发现,目前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可能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缺少社会生活体验导致好奇心的缺失
大学教育作为连接高中教育和社会的桥梁和缓冲带。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否学习知识技能,并从心理上做好就业和步人社会的准备尤其关键。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的,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背景下,孩子的学业往往受到很大重视。孩子在进入大学以前都被“只要成绩好,其他事都不用管”的观念所影响,缺乏自主培养的兴趣爱好,缺少对社会周边发生的时事新闻的关注,更是养成了只要自己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的自我意识,衣食住行以及学习等活动多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自我的能动性较差。然而,进入大学后,自主的学习模式,大班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在突然而至的“放任自由”中忐忑迷惑,甚至很快会因为自信无法及时建立,跌入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能混个学位的恶性循环中。以上问题较为普遍的存在于今天的本科生中。家庭教育模式的唯考试至上,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在管理、教学模式方面的断层,社会大环境下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使得今天的大学生对周边他人生活的漠不关心,对时事新闻的不闻不问,导致今天的本科生失去了社会调查研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即好奇心与责任心。
二、缺少专业知识体系的支撑导致无法准确定位所研究的问题
究竟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存在一些争议。仅就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这个评判标准而言,不同专业的培养存在差异。在以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由于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技术,而且很强调文化与经验,因此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毕业后出现专业和就业不对口,或者即使就业也是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影印编辑等工作。短期来看,这种现象是所谓的专业就业不对口,但长期来看,这只是刚进入行业时的过渡阶段。在教学工作中,管理类学生常反映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的体验。课程内容在考试过后几乎没有太大印象。一方面,这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也和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多、过杂,核心课基础课课时量太少有着必然的联系。理论知识的缺乏,特别是缺少深入的理论和思考,导致学生在看到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无法根据自己的所学和专业特长定位自己的研究问题,导致好的思考和想法如流星划过,消失无踪。
三、缺少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导致不主动接受和学习新事物
大学环境中,学生普遍缺少适应社会的紧迫感和能动性。在保证就业率的指标下,在日渐脆弱的大学生心理现实下,教师一方面失去了教学、考核、评价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为了迎合学生而故意降低教学和考核难度的问题。在学生和老师一轮轮互为因果给教学不断减压的情况下,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障。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不主动,课堂缺少积极性;而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老生常谈,既不实用,也不甚有趣。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来说,不能将责任都放到学生身上。教师、学校以及管理的制度各方面都应该承担各目的责任。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否处于学校,人的一生都应该或者不得不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前进。因此,虽然大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但从就业、进入社会的角度来说,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结果的最大受益人和最大责任人。正是由于与社会的脱节,进入大学之前不参与家庭决策,不曾面对家庭及父母面对的各种困难,导致今天的大学生对生活缺少基本的认知,从而对自身缺少正确的定位,也就在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的自主动力和目标。
大学教育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与校园之间最后的分水岭。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不仅是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反映,同时更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洞察社会与研究社会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从教室和寝室中走出去,走到开阔的社会环境下,重新认知自我,关注他人,用自己所学为社会的发展建言,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所学丰富自己的人数,让自己的生活多彩而充满趣味。
參考文献:
[1]聂玉梅,大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2011(4):18-20.
[2]吴小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调研能力的培养——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55-58.
[3]邱梦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反思[J].大学教育,201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