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然
摘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并写入党章。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瑰宝,熠熠五千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石和创新发展的源泉。
关键词:新时代 少数民族文化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60-02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血脉传承,刻有民族烙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既能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性,又能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软实力。[1]优良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成中国梦。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步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把握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清楚了解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一、少數民族文化孕育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在万千山河的滋养下,各族群发扬智慧的创新,熔铸了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例如:民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代表,以其绚丽多彩、华美绝伦、迥异分明的特色,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民俗服饰分布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富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识,能够彰显蕴藏在民族服饰中的悠久历史、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核心价值观、审美情操和思想境界等深层次的寓意。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赫哲族传统以打鱼为生,出现鱼皮、兽皮服饰,现在有以鱼皮、兽皮为材料的鱼皮、兽皮画和手工艺产品。地方政府可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为契机发展旅游业。新时代要从主观意识上通过社会实践向先进文化转变,使灿烂的民族文化熔铸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态。
习近平同志讲过:“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整体提升的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少数民族意识形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能加强和规范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思想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新时代,意识形态日益成为国家安全中的核心问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不断向国内传播阻碍民族统一的思潮,对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少数民族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意识比较强,教育水平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文化信仰很难达成共鸣,进而产生意识形态滑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与此同时上层建筑服务经济基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发生转变,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文化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来源[2],这就确定了在意识层面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位置。中国特色文化不仅是同中国特色经济、中国特色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成,并且同道路、理论、制度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组成部分,同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要牢牢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发展。
三、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熔铸中国梦的意识形态
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地,在民族地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分布在祖国的边陲地带,同时也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和少数民族建立融洽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不只是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释教类、回教类等文化,还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等,这些传统文化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闪烁着光和热,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速少数民族生活更快步入现代化生活。同时增加其民族的危机意识,保护传统不是简单地继承、封存,而是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既能推动文化繁荣,还可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让中国特色文化为中国梦固本强基,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高水平的意识形态经过社会实践,并与现代思想相融合,在转化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水道渠成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优秀的歌舞、绘画、文字、手工艺等艺术作品,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及具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的独特性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风俗文化,都可以汇聚成少数民族自身的素养,并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少数民族具有高品质的意识形态,而不会因为意识形态薄弱或坍塌沦为民族泯灭。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由于种种的外界因素可能会被重新解读,传承的过程也是促进对少数民族认识了解的过程。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方式很多。例如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的艺术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欣赏和了解少数民族的艺术史和审美史,在那里发现少数民族人民的真、善、美,促进民族融合和增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意识形态,使少数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3]要培育和践行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法治保障,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结合少数民族的传承让其文化成果能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使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新时代、新变化、新发展的社会,使人们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固本加基。传统的民族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可以滋生出新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对于国家的复兴,都是宝贵的财富。
只有国家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国家的,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筑牢少数民族文化熔铸意识形态,这才能经受住新时代中复杂、多变、多元的世界意识文化的洗礼。华夏民族文化是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瑰宝,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祖国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兼顾着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佟景洋.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1(6).
[2]姬全生.中国梦学习研究情况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2014(2).
[3]单国杰.实践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素[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