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群体聚合原因及影响分析

2018-11-26 11:38申会霞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环境

申会霞

摘 要 在微博这一媒介中,群体聚合现象频发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微博群体聚合受到微博情境因素、微博中的信息内容因素、用户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微博群体聚合有利于强化用户个人的群体归属感,推动大众文化的繁荣以及群体的非理性表达易形成群体极化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微博群体聚合给大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日趋明显,值得思考。

关键词 微博群体;聚合;环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6-0026-02

2009年微博诞生之后,5年时间历经了从“疯狂吸粉”到“逐渐失宠”这一震荡期之后,自2015年下半年,微博网民使用率逐渐回升。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内容,截至2017年下半年,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为40.9%[1],这一用户群体数量是庞大的。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微博这一媒介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亿万网民汇聚在一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社会都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1 微博群体聚合的现状

近年来,网民在微博这一媒介平台中对发生的人、事产生大量围观、评论、点赞、转发、讨论等一系列的群体性行为使得微博群体聚合现象愈加明显。微博群体聚合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聚合起来热议的话题更加多样化。明星恋情引网友热议甚至致使微博瘫痪;受害人江歌的母亲在微博中集齐450余万网友签名以期借助民意判凶手死刑;幼儿园虐童事件频上热搜榜、问题疫苗事件之下明星大V以及普通用户在微博中群情激奋等。如今教育、校园欺凌、医患关系、环境问题等严肃的公共话题更吸引着群体的注意力。其次,微博群体聚合的速度更快。网民在使用微博的时候受到这一媒介中的议程设置的影响,能够上榜的热点事件甚至是“爆”点事件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用户对事件进行关注。

2 微博群体聚合原因

2.1 微博情境因素

媒介理论家约书亚·梅罗维茨在他的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的观点。他认为新的媒介的出现必定会与原来的媒介综合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环境,形成全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一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则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媒介理论对我们分析微博群体聚合的原因大有助益[2]。在媒介情境理论中,作者梅罗维茨借鉴了戈夫曼的“场景”这一概念,即人的日常生活有“前台”和“后台”,在前台,人们精心打扮进行表演,在后台则是进行较为私密的准备工作。微博这一媒介之中,形成一个前台与后台不断融合的场景。在微博情景中,后台的不断缩小,前台不断扩大。若说微博中的明星曾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现在聊天截图、录音通话、汇款记录等各种极为隐私的信息甚至被他们自己主动发布,形象俨然全部暴露。这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窥私欲,吸引着微博群体的眼球,使其不自主的遵循着原始的冲动,将这些曾经隐于幕后的形象拼凑起来,聚合一堂去讨论戏谑。

2.2 信息内容因素

微博中群体间讨论热议互动频繁,是因为微博中信息内容易于解码使其成为群体汇聚的首选平台。在微博中,易于解码的信息内容吸引群体聚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更迭速度快,一分钟一更新的热搜榜上的事件呈现给用户海量的信息。以趣缘为核心的群体可以在不断更迭的话题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成为其中的一员。

2)内容表现形式以图片、视频、140字的文字为主,且微博的视频化是群体转向微博议事的重要原因。

3)娱乐信息内容与社会热点事件交错吸引着受众流,“秀明星”依旧是微博日常吸引用户聚合于此的主发力点,在此基础上,一些于微博中爆料发声作为新闻源头的热点事件成为了间断性掀起舆论狂潮、挑动群体神经的重要推力。

2.3 用户社会心理因素

网络空间中的用户好似在方寸之间就可以掌握世界大事,但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房子不是用来炒的,但是什么时候能付一个首付依然是一个问题。爱情和面包都会有的,父母拿着儿女的照片去相亲角“货比三家”的依然比比皆是。迷惘焦虑成了情绪的代名词,轻度的抑郁被看作是正常的状态,于是大众需要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寻找归属感。在微博中,每一个原子式存在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群体并融入其中,暂时消解现实中的焦虑情绪。微博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弱关系,用户不用顾忌自己的态度是否消极,形象是否受损,他们得以在这一空间中释放宣泄内心无处安放的焦灼。

2.4 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违反社会规范、违背社会正义、丧失人文关怀的事件频发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就得以解决。加之一些突发的事件与大众秉持的原有认知相悖,价值观与信念真理甚至也出现了灰色地带。急需真相的事件面前信息公布滞后,剧情不断反转,政府反馈动作的迟缓,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挑战。微博成为大众躲避现实社会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平台。当今社会崇尚自由多元之风盛行,大众不断追求自我的主体意识。对于宏大叙事的主题、精英倡导的文化不再亦步亦趋。社会以加速度不断前行,生活脚步加快,工作节奏加快,即使有主打享受生活的“慢综艺”着力于传递出一种闲淡舒适的慢生活,但是在这些综艺中明星之间的争吵、情侣之间的嫌隙仍旧频频现于微博之中,只有如此大家讨论的热度才能提高节目收视率,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大众被卷入了充满“速食”产品的微博平台中。

3 微博群体聚合的影响

1)微博群体聚合使新媒体环境下原子式的网民拥有归属感,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形成了一场跨时空的相会。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在集体中寻找归属感,不致使自己身处孤岛。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我们已经基本脱离了曾经的基于血缘的初级群体,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异乡,需要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但是鉴于利益沖突、碍于三观相悖,加之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在现实生活中去结交朋友,缓解心中的压力,打发闲暇的时光,而群体通过在微博平台的相聚使得每个人在这个追求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找到自身所属。

2)微博群体聚合不断解构精英文化推崇大众文化。微博中,各色各样的用户皆存在,“会当凌绝顶”式的精英文化难以引起群体的热捧,于是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文化越来越受欢迎,只有如此众人才得以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一种集体狂欢。微博用户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精英阶层拥有的,以前大众主要从报纸、书本中得到文化熏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商品经济与资本中,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丢失了自己的主场,不得不让位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亚文化。作为其结果,大众免不了承受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各种各样文化浪潮的冲击,人、文化、媒介三者互相裹挟着,影响着社会转型期文化的重新配置。

3)情绪化的表达,主感情诉求的传播方式,非理性的公众讨论在微博群体聚合中表现明显,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非线性的思考下极易引起群体极化问题。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表示:“毫无疑问,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其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3]。线上的群体极化给线下的真实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微博中的一些言论基于受众对有害信息关注的倾向性,大肆散布负面信息、谣言等信息,将社会问题放大成为到极度混乱、不安、无秩序的状态,从而经由微博群体聚合形成的信息传播应该受到重视。

4 结束语

微博这一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塑造出了新的传播形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集体讨论。我们欣然拥抱接受自己成为聚合中的一员,但是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理性分析新媒体环境之下微博群体聚合这一现象。对其进行思考,以便于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到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2153.htm.

[2]約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1-37.

[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7.

猜你喜欢
环境
听见环境看见文化
是谁破坏了环境?
环境清洁工
环境视点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雕塑和自然风景、环境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访欧归来谈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