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摘要】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资源丰富和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急迫性和艰巨性,各地政府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但文化产业是否真能在短期内有效助力民族地区脱贫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是相矛盾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周边服务的配套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而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急迫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的是短平快的项目,对深度贫困、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短时间内,文化产业对脱贫的作用不大,不宜通过大规模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脱贫。
【关键词】文化产业 民族地区 脱贫攻坚 作用探讨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在生产力。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日益注重休闲娱乐和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尤其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践中,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措施。而在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当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可能。
在国外的研究中,没有特定的关于“文化产业”的说法,更多的是从关注贫困地区人手,然后从产业扶持角度涉及特色文化产业扶贫问题,基本研究的是旅游扶贫。旅游扶贫称之为Pro-PoorTourism,简称“P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Andrew Holden (2013)通过对非洲、南亚、东亚等地区旅游扶贫案例的细致考察,认为旅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减贫作用巨大。K Li(2018)在对当前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即通过价格、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渠道,旅游业可以帮助减少贫困。Meghan E(2009)以墨西哥瓦哈卡工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艺术品对地区经济、社区组织以及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间接阐述了特色文化产业的扶贫效益。国内方面,大多数学者也是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肯定了文化产业对扶贫的积极作用(熊正贤,2015;郑自立,2016;黄渊基,2017;张国祚2018)。
如前所述,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产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在涉及文化产业扶贫时可以发现学者们讨论的基本是文化旅游业与扶贫的关系,较少涉及其他类型文化产业对贫困的影响,而且也没有学者对这方面相关原因进行研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在减贫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基本持乐观态度,认为长期来看,文化产业有利于扶贫。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周边服务的配套是需要的较长时间周期的,而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急迫性和艰巨性,使得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的是短平快的项目。所以,短时间内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脱贫攻坚的作用如何,在以脱贫攻坚为工作重点的前提下,政府应不应该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布局中的核心,是有待商榷的。本文将在这些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贫困现状,进一步探究文化产业在民族地区反贫困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河口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河口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口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东南部,与越南的老街省接壤,是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02%。2017年,河口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1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为4854人,贫困发生率为15%。河口县地处边疆,国门口岸的特殊位置使当地边境文化、民族文化、军旅文化等相互交融发展,各具个性和特点,为发展“文化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使边境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周边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文化产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等都已列人政府的产业规划版图,并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开始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
河口作为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据了解,河口县201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78.9万人次,同比增长39.4%,旅游业收入预计实现39.2亿元,同比增长43%。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河口县第三产业的支柱產业。此外,河口县政府和越南老街政府积极合作,每年举办一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边交会),据悉,2017年第十七届边交会吸引了315个组织和企业参加了800多个展位,涵盖多个国家,涉及多种商品,边交会的举办对促进中越文化交流、加强双边经济合作、提高河口知名度和发展河口边境旅游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大健康文化产业
适宜的自然条件使河口成为天然的生物药材基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河口县发展生物药业54454亩,实现中药材农业产值6804万元,比2016年增长10.5%。丰富的民族中药材资源,为发展大健康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时下,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河口县借助实力雄厚的生物医药基地,结合瑶族、苗族等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打造大健康文化产业,产品种类涵盖养生、保健、药浴、药用等方面。大健康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河口县的特色产业。
(三)文化体育产业
河口县是沿边经济开放口岸,与越南接壤,当地政府积极抓住“两国一城”这一区位优势,勇于开拓创新,积极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提高河口县的知名度。已举办的赛事有自行车比赛、划龙舟比赛和国际垂钓大赛等,国际马拉松比赛也在积极筹备中,吸引各国游客来此旅游和消费。如2017年的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吸引了来自中越两国580多名选手参加,极大地提高了河口县的知名度,对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边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口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导致当地的文化产业普遍呈现“散、小、弱”的状况,表面来看,可能归结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与面。
(一)特色文化资源不等于特色文化产业
独特的边境文化、民族文化、军旅文化、遗产文化等相互交融使河口独具文化魅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资源都可进行大力开发从而发展文化产业。首先,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不意味着特色文化产业优势。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当地生产组织形式落后、配套服务体系缺乏、关键产业链条缺失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之路。其次,有些特色文化資源并不具有产业化价值和前景。不少区域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往往缺乏大众性和时代感,开发价值不高。比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虽然有特色,但是相关的文化产品观赏性较强,并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相较于开发,更应注重的是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所以,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文化资源多,但并一定都适合开发,即便可以开发,相关产业的滞后和配套设施的缺乏也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阻力。
(二)区位条件劣势
区位条件对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时候会成为当地发展某种产业的先天优势。但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和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如河口县想发展大健康文化产业,但是其地处大围山腹地,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许多考虑在当地进行投资的外地企业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因为交通问题基本都放弃投资计划,致使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和大健康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三)文化产业配套设施不健全
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辅助产业进行配套,文化产业也是如此。然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晚,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景区周围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餐饮住宿业,但河口县的“盘王小镇”主体只有一个“盘王广场”和瑶族文化博物馆,小镇上特色的餐饮业和民宿数量较少,发展缓慢,且通往盘王小镇的路是盘山公路,交通不便;如特色手工艺品的发展需要发达的物流和电商产业做支撑,而邮政却是主要的物流渠道,且站点少,速度慢,电商产业相关平台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有力的推动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快速走出去,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
四、边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矛盾
按照脱贫计划,云南省计划2019年实现“直过民族”全面脱贫,但目前河口县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5%,距离实现全面脱贫时间节点还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脱贫困难重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固然可以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经上述分析可知,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短期内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脱贫攻坚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一)文化产业缺乏竞争优势
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往往在较大的范围内是具有特色的,但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也许会缺乏特色甚至毫无特色。例如,就云南省而言,当地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产业确实具有一定特色,但就河口县所处的红河自治州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与河口县毗邻的几个县也有瑶族文化,如金平县。前往河口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来自云南省内,所以,如果游客想要体验瑶族文化,也可以去其他的县市。同理,若将范围扩至全国,则游客的备选景区将更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相关产品在当地同质性较高,缺乏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力弱,且大多数文化产业的功能价值上,观赏性居主要,产品实用性价值小,游客的购买和消费需求并不大,缺乏竞争优势,所以并不能长效提高村民收入,推动脱贫攻坚。
(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需要较长时间周期
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基本都纳入民 族地区的产业规划中,并希望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快带动贫困户脱贫。但是经过调研,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起步较晚,而且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多重困难,产业发展不成规模,分布较散不集中,整体实力弱,虽然可以逐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迸农民增收,但由于产业自身发展成型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属于长期项目,所以短时间内并不能形成一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所以按照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不能较快带动贫困户脱贫,还会造成脱贫资金、人才和时间成本的浪费。
(三)文化产业成本高,规模刁、,带动作用弱
受区位条件和当地文化资源自身特点限制,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小,创意产品形式单一,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农户增收不显著,尤其是民族文化工艺品。如河口县成立了妇女瑶绣合作社,带动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制作瑶绣产品,出售给游客,虽然参社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受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成员数目依然不理想,而且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品样式单一,数量少,收益不明显。
五、结论
文化产业发展以带动民族地区村民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从长远来看,这种产业规划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会成为民族地区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是如果将发展文化产业的落脚点放在扶贫攻坚上,在短期内效果可能并不会很突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不论是上到政策机制,还是下到相应的辅助产业,都还不够成熟。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弱,各项产业发展都比较滞后,即便希望借助文化产业扶贫,也需要其他产业共同配合,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及电商产业等,上下游之间搭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才会提高,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才会起效。这些限制导致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就已困难重重,而实现全面脱贫更是迫在眉睫,所以,依托文化产业发展在短期内实现贫困户脱贫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民族地区应把握好发展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之间的矛盾。文化产业的确应该发展,且产业体系成熟后对区域经济确实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是对深度贫困、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来说,短时间内,文化产业对脱贫的作用不大,不宜通过大规模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脱贫。不过可以积极开发和扶持文化产业中的短期项目,探索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寻求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扶贫要在短期内实现的两者相互矛盾的办法。
参考文献:
[1]Holden,A.(2013).Tourism,poverty and development.Regional Studies,48(1),236-238.
[2]Edwards,M.E.(2009).Crafting culture:artisan cooperativesin oaxaca,mexico.Dissertations&Theses-Gradworks.;
[3]熊正贤.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8-115.
[4]郑自立.五大发展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构[J].学术沦坛,2016,39(5)134-138.
[5]黄渊基,匡立波,贺正楚.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扶贫路径探索——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3):218-224.
[6]张国祚,唐顺利.论文化驱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