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敏
【摘要】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边疆安全体系是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伴相生的。边疆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实现的,就是在边疆地区和中央王朝的动态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安全体系。边疆治理策略主要有:军事征服和军事屯田、和亲政策和羁縻政策。中国边疆安全体系和民族关系经历了持续的演变与转型,边疆治理策略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关键词】边疆 安全体系 边疆治理
边疆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还包括利益边疆、战略边疆、太空边疆、底土边疆等诸多形态”。①西部边疆地区已成为我国加强对外交往并深化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重要基地,其区域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重要价值。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边疆治理策略。中国历史上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是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边疆安全为核心的边疆治理策略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的边疆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边疆安全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国家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政治概念,它从属于是社会历史范畴,是国家存在的首要条件。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边疆治理策略。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疆域的演进与形成。我国历代中央王朝面临的共同威胁主要来自中国境内周边的游牧民族,有效应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持久威胁,建立、维护和保持边疆地区的安宁稳定,就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边疆时面临的经常而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历史上在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良性互动中构建中国古代的边疆安全体系。边疆安全体系是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伴相生的。中国古代边疆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中国古代的边疆安全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于隋唐时期及以后的历朝历代。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历史上的边疆主要以陆疆为主,因而边疆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中亚地区。夏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生活着华夏民族,周边地区则生活着东胡、北狄、西戎、南蛮等以游的少数民族。夏朝时为了应对边疆安全,开始采取了安抚和怀柔政策。商朝时一方面实行爵服制度,一方面发动战争应对来自东部、西部和北部民族的威胁。周朝最能体现边疆安全政策的是五服制。秦汉时期,民族关系趋于复杂,这一时期的边疆安全体系开始初具规模。秦汉王朝通过实行统一的行政管辖、密切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支援边疆民族发展生产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边疆管理机构的也标志边疆安全体系的形成。隋唐时期的边疆安全体系是怀柔思想和治边措施相结合。边疆安全策略主要有(一)设置羁縻府州县;(二)军事防御和军事征讨;(三)怀柔招抚;(四)积极开发边疆经济;(五)加强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也颇具特色,如唐朝的礼部和鸿胪寺。宋元明清(清前期)时期,边疆安全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清朝通过“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分而治之”“众建而分其势”②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疆安全,奠定了清朝的版图“至清帝国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最终形成。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中国加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地区。”③
从边疆安全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边疆安全问题丰要通过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来实现的。边疆安全体系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以边疆安全为核心的边疆治理策略选择
1.军事征服与军事屯田。汉代开始到清代乾隆年问,军事征服常常是历代中央王朝统一西域初期采用的策略。较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初期和清代康熙时期对西北和北方浸扰势力的征伐。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迸攻.取得了重夫的胜利,但最后也是以“罢
轮台屯田诏”而从西域撤回军事力量。清代也是历经康熙的三次亲征,大败新疆的噶尔丹准部势力。汉代边地军事屯垦的兴起。西汉自汉武帝多次击败匈奴后,朝廷在西北边地展开了大规模军事屯垦。当时,国力雄厚,军事屯垦不但范围较广,而且参与人数较多,如河西走廊一带每年就有屯戍士卒30余万人。东汉时期,继续发展。当时,不但西北边地的军事屯垦在继续推行,北部长城沿线地区的军事屯垦也开始见于史籍。这一时期,由于边地驻军大规模开展军事屯垦,是军事手段的有效调节手段。有效地开发了边疆,保障了边疆安全。
2、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是一种以招抚、怀柔为主要特点的温和的边疆安全的治理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亲政策是中国文化中“和”“合”思想的体现。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比较著名的有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以及清朝与蒙古的长期和亲政策,也给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同时也以温和的手段促进了促进了边疆的安全。当然,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羁縻政策。羁摩政策的核心是“因俗而治”.即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诸如两汉时期的属国制、唐宋时期的羁摩府州制、明代的羁縻卫所制、以及清时的土司制、盟旗制等。以“因俗而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羁糜政策,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羁靡政策往往规定中央政权不参与少数民族的内部事务,结果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不到发展,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的状况。
三、历史启示
从我国边疆安全体系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可以促进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不同时期的边疆安全体系是符合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就是在边疆地区和中央王朝的动态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安全体系。从边疆治理策略来看:中国古代边疆安全体系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体现和写照。中国边疆安全体系和民族关系经历了持续的演变与转型,边疆治理策略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在处理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地區性的边疆民族政权对于边疆安全体系的够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边疆地区与中外王朝的互动发展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古代的边疆安全体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边疆治理研究》,陈霖,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2]《中国历史》,张岂之,2001年7月。
[3]《中国边疆经略史》,马大正,2015年。
[4]《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索》,陈霖,2009年06月。
[5]《中国古代史》,晁福林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
[6]《国家的疆域:性质、特点及形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周平,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