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学生的视角

2018-11-26 09:46张洪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蓑笠渔歌子古诗词

张洪霞

古典诗词是学生通向古代灿烂文化的通道之一。但是,一首几十个字的短短的古诗词,教师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文本,激发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无穷的艺术魅力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应摒弃以往那种读一读、译一译、讲一讲的模式了。这种模式就好比是一棵树站在那里,大家都知道呈现在地面上的它就是树,然而对于它的来历、它的故事却不得而知,至于地面以下的根须更是一无所知。教者仅仅是对着树拍拍照,照样子描述一下罢了。这样的教法,学生也不过是跟着打个照面,认识一下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是留存不下什么影像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者费些功夫,蹲下身子,挽起袖子抓起周围的泥土嗅嗅,甚或抡起镐头深挖下去,去触碰地底的根须。这样一来,呈现给学生的便丰厚很多了。

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优秀推荐篇目》中的《江雪》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文本解读。

一、置顶朗读

朗读应贯穿于学习古诗词的全过程,在让学生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关注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读中了解诗意,在读中展开想象,建构画面,贴近文本,走近作者,捕捉情感……总之,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读出诗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二、扎根文字

我国古诗词用字考究,言简意赅,尽管是三言两语,却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意境深远的图画。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寓意。笔者认为,可针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性,抓准诗词中的文字,使学生在腦海里浮现画面。众所周知,很多古典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渔歌子》为例,在教学中,可从词中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去找,不仅是一眼看到的颜色“白、青、绿”,还有隐藏在桃花、西塞山、流水等词语中学生可想象到的颜色。这样,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便浮现在学生眼前。

三、从抠字眼中学习鉴赏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学习古诗词仅仅了解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古诗词中是有一些固定下来的意象的,所以这些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还以《渔歌子》为例,全词在写景时选取了“白鹭”“桃花”“蓑笠”,这几个词语都含有隐居的意象。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写这几个景物呢?当然,由于古诗生成的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很大,语言一再变迁,而小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容量都有限,他们很难回答。所以,此时适时介入作者的生平,联结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纽带,让学生在词中窥见张志和的归隐之心。这样学生可逐渐增加积累,拓宽知识面。

《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这首诗是在柳宗元遭贬、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写就的。该诗体现了诗人顽强的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态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隐藏点进行挖掘。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诗中的雪藏在哪儿?你能找到雪吗?本诗共四句,前三句不见雪,第四句才见雪。字面少雪,但满眼的雪。那么,诗中的雪究竟藏在哪儿?仔细一读,才知道雪藏在诗中的“绝”“灭”“蓑笠”等词语里面。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再通过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在诗中一些相关的词语中陆续找到雪,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寻找中去品味这首千古绝句,去欣赏这凄清辽阔的背景,去体悟诗中那彻骨的寒冷与孤寂。

总之,解读文本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学生的视角为主,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读深读透。文本解读要求教师蹲下身子,贴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为依据,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深入浅出。

猜你喜欢
蓑笠渔歌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我和古诗词
诗词填字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