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
1853年,张謇的祖父张朝彦逝世,留下欠李某的一笔债务,李某对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多次蛮横逼债,张彭年认为父债子还是应该的,但不能受侮辱。于是请来亲戚朋友,确定了还债日期,通过转借、典当周转到了一笔钱,立即把李某的债务还清了。
11年后,张彭年请名师来家办私塾,教张謇兄弟几人读书,李某企图让儿子来张家附学,但又担心张彭年记恨他,不敢开口,托中间人征询其意见,张彭年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同意其兒子和张謇做同学。
张謇后来在政界、商界、学界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之所以朋友遍天下,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心胸宽广、以德报怨,有长者之风。
张彭年早年做小生意,继承父业,挑担贩卖麦芽糖、瓷器和收破布。一次,他正在家中清理收购来的破衣烂衫,突然发现一件破衣服的口袋中有一张银票,他认为不义之财不能要,丢失的人家一定十分着急,立即还给对方才是积善之家,于是马上把钱还给丢失的人家了。
一天黄昏,张彭年在大路边上如厕,发现一只打满补丁的褡裢挂在厕所的墙壁上,打开一看,里面有很多铜板、银毫子、银圆,数了数,足够买下两亩多良田,他便在厕所旁边等候。不久,当真发现一人满头大汗、张皇失措地赶来寻找褡裢。张彭年和他核对无误之后还给了他,对方立即下跪致谢,并要给其谢礼,张彭年表示不要。
过了几天,那人又买了礼物上门表示感谢,并希望为张家儿子交学费,但都被张彭年一一婉言谢绝了。
少年张謇亲眼看到父亲拾金不昧、重义轻利的事迹,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学会了正直做人。
一次,张謇邻居的儿子生了麻疹,没钱救治,生命垂危,张家虽然也在困难之中,但依然典当了被子,换来400个铜板,为邻居的儿子治病,最终救下了孩子。
1853年,苏北海门县发生旱灾。翌年春天,米价大涨,一斗米要两三百个铜板,老百姓沒钱买米,便剥生蚕豆、麦粒充饥。张家在大路边,上门的乞丐很多,张彭年自己每餐只吃半饱,而对上门乞讨者一定施舍一碗食物,并且教育子女,能救一人是一人,能救一时是一时。
1886年,苏北海门县再次发生春荒,张彭年这时欠了很多债务,所以把房契抵押给瞿家,借到一笔钱,买来麦子,无息借给断炊的乡亲们度过春荒。
1877年上元节,张謇邀请几位亲朋好友来家里聚餐。酒席上,张謇的同学沈叔英因为开办私塾招收学生的事情未搞定,心情抑郁,张彭年知道后,立即承诺为其排忧解难。不久,他果然帮沈叔英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彭年为人公道正派,通情达理,而且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又做过生意,所以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在乡亲们中享有一定的威望。他在60岁之后,让张謇的哥哥管家,他做民间调解人,帮助乡亲们调解各种矛盾,让彼此和解、和好,有时候,他还自己掏腰包做调解工作。家里常常坐满一大房间的人,到了用餐的时候便请乡亲们吃饭。家里人感到厌烦,张彭年解释说:“穷人有冤无处申才来找我,为穷苦人申冤、排忧解难、调解纠纷,这是行善积德。我现在还未完全衰老,用口舌为乡亲们做点好事,我也感到欣慰。”
张謇成年后,助人为乐,兴办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好作风。
张家兄弟十二三岁的时候,夏天的一日,塾师有事外出不在私塾,兄弟两人毕竟还是孩子,丢开书本,逃学在野外做起了游戏。张彭年知道后没有发怒打骂他们,而是带着两个儿子下棉田锄草,烈日炎炎,汗如雨下,背如火烤,双臂和脸部红而痛。晚上回家后,父亲问两个儿子,是种田辛苦还是读书辛苦。张謇有过这次经历之后,再未逃学。
张彭年要儿子们耕田、读书两不误,不但要求张謇在私塾为老师打扫卫生,照料其生活,还要他们和雇工们下田锄草,并教育他们要学会记账。
张家建造房屋,张彭年把石头、砖块、瓦片的长短、厚薄进行了测量,然后进行估算,工程完工后总是没有一点差错。他让张謇做小杂工、小监工,查看泥水匠所砌的墙壁是否平直,接口是否严密,断砖头是否得到利用,不许泥水匠浪费材料,让他从小学到了土木工程的计划、施工、监理等知识。
张彭年还让张謇把收购来的破铜烂铁、竹梢、木块中稍微成形的部分,根据其长短、厚薄、方圆,逐一分类登记存放。遇到建筑、施工、制造的时候,根据登记簿取用,不必花钱重新购买,也不需要花时间临时寻找。
张謇从小就懂得精打细算,一辈子节俭。他成年后发家了,创办大生纱厂取得丰厚的利润,但他依然舍不得花钱买信封,除了回复公文外,普通的通信都是把来信者寄来的信封翻过来再用,或自己动手折叠一个信封寄出去。
张彭年经常和张謇讲述其祖父、祖母知恩图报的故事。
张謇的祖父张朝彦早年靠挑担贩卖麦芽糖和瓷器、收破布为生,一家人起初住在一艘船上,子女多了之后,上岸租房居住。邻居李老太发现,张朝彦的妻子吴氏在河边天天只淘一点点米,便送上一斗米。张朝彦、吴氏夫妇千恩万谢,牢记恩情,两个月后,积聚到一斗米,立即归还。后来李老太的儿子不幸早逝,张朝彦每年又赠送一斗米给她,直到李老太逝世。
张謇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1874年冬,22岁的秀才张謇在江宁(南京)发审局局长孙云锦手下当秘书,月薪10两纹银。发审局是清末非正式审讯机关,各省州、县官所不能处理的重要诉讼案件,由督、抚委派发审局的候补官审讯。
1875年大年初一,张謇把积攒的100两白银薪水全部给了父亲还债。父亲高兴得哭了,把银子供奉在祖先牌位前,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们家乡的博学大儒到富豪家教书,一年的薪水才有100两银子。你为何能从孙大人那里得到这么多薪水?这是孙大人同情我们家贫苦,希望你发愤图强。所以,要把孙大人给我们的这笔钱当作恩情,而非应该所得的工资。但是恩情不可随便获得,你要永远铭记在心。家中的债务有你父亲在,可以逐步偿还,你不要担心。希望你非分之财不要得,以免让你的父亲蒙羞。”
张謇从此一辈子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从未给祖宗、父亲的脸上抹黑。
摘自《中华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