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2018-11-26 09:33胡彩凤李平赵喜明李天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4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胡彩凤 李平 赵喜明 李天鹏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该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顾了智慧校园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第一,完善配套机制促进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序开展;第二,探索建立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本化”智慧校园;第三,尝试建立智慧校园建设的审查评估机制,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4-0094-02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smart campus have also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about smart campus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rstly, improve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Secondly,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school-based" smart campus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rdly, try to establish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level of education.

Key words:smart campus; education information;vocational college; informatization; mechanism

1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组合、整合演进到融合创新,高校信息化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1]。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使用中国知网“学术趋势”对智慧校园进行学术关注度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智慧校园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如图1所示。

2智慧校园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内容上看,当前智慧校园研究主要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智慧校园的概念界定、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智慧校园的设计与架构、智慧校园的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2.1 理论方面

2.1.1 智慧校园的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智慧校园的定义,国内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给出了见解。

黄荣怀认为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 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 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 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 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2]。蒋东兴等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知识管理、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计算掌握校园运行规律并反馈、控制物理空间,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3]。徐青山等认为智慧校园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技术、传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和整合共享各类教育信息资源;以教、学、研、用、管等业务需求为向导,构建个性构建个性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融合化、协同化、一体化、智能化的综合信息资源平台;以多元化主体的智慧化服务为核心,面向学生、教师、校务行政人员、校友、家长和社会公众等多元化主体提供智慧化服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深度融合技术、教育、管理、机制和文化等,形成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应用、智慧社交、智慧管理、智慧决策、智慧服务和智慧生活等为“共同体”的一体化教育新模式, 以创建一个便于学习、教学、工作和生活的信息化、智慧化新环境新空间[4]。

上述观点从不同视角描述了智慧校园的特点,分析上述观点,可以看到: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2 支撐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如计算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载体。学者们也针对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王大亮提出了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应用模式[5];余鹏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教育大数据生态体系的智慧校园模型[6]。

2.1.3 智慧校园的设计与架构

王曦构建了由校园感知层、数据传输层、数据智能处理与存储层、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智能应用层六个横向的层次,标准与评估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两个纵向体系组成的“六横两纵”智慧校园立体技术体系架构[7]。蒋东兴等设计了包括通信框架、环境框架、数据框架和服务框架的开放框架模型,同时提出了由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云计算层、大数据层、智能应用层和智能终端层组成,加上信息化支撑平台本身所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以及智慧校园的用户群体形成的高校智慧校园架构模型[8]。

2.1.4 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渐渐认识到智慧校园的意义,也往往将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目标,但权威标准的缺失,将导致各教育机构随意购置硬件、软件设备,容易出现“智慧校园不智慧”“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翻版”[9]的质疑。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朝着成熟、智慧的方向开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机制。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思路与框架;另一方面,从实践操作层面,通过设立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定专门的评估标准、开展多类型的计划与项目来驱动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10]。国内可供参考使用的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可谓凤毛麟角,蒋东兴等建立了由智慧类技术应用情况、智慧型应用开展情况和智慧型业务融合情况三个成熟度评价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状态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集成阶段、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11]。

2.2 实践方面

浙江大学将“智慧校园”定义为: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复旦大学将智慧校园的建设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四个部分[12]。南京邮电大学智慧校园依托数据平台、身份平台、门户平台、GIS平台, 建立公共的信息标准, 进行数据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 实现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智慧北航”校园建设的实践应用(一卡通服务、一体化服务、一站式服务网站群、无线网、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ihome综合应用平台)为高校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4]。

3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相比于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建设进度相对滞后,信息化基础稍显薄弱。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实现了信息门户平台与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业务整合和数据集成,但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涌现,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好一个智能、高效、安全的信息生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完善配套机制促进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序开展

高校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校园网络建设阶段、数字校园建设阶段、智慧校园建设阶段[14]。对于正经历由第二阶段数字校园向第三阶段智慧校园推进的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对陈旧过时的功能进行调整甚至颠覆性改变。而在数字校园建设与运行阶段,可能存在数据同步不畅、用户体验不佳等情况,用户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高职院校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可能面临困难与挑战。因此,设立配套的措施来激励教师应用智慧校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显得十分必要,例如:培育和践行与高校发展相匹配的信息文化[15]。

3.2 探索建立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本化”智慧校园

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定位不尽一致,而智慧校园的发展目标是支撑高校四项基本职能与管理服务改革创新[11]。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现象。另外,虽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职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涌现能够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但这些技术使用的范围、应用模式以及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等要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及水平相适应,即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讲究“适度”,避免技术“贪多”现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建共享观念,努力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智慧校园,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符合校情并能助推高职院校发展的信息生态,加快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3.3 尝试建立智慧校园建设的审查评估机制,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通过评估,可以衡量智慧校园的发展阶段和建设水平,在今后的工作,应加强针对智慧校园评估工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探索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从而指导实践应用向良性方向开展。

4结论

智慧校园建设已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正在慢慢变为现实。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智慧校园进行了初步探讨。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比如高职教育与技术融合的维度、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安全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蒋东兴.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5.

[2]黄荣怀.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8):13.

[3]蒋东兴.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3.

[4]徐青山.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以“智慧北航”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5]王大亮.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4):113.

[6]余鹏,李艳.基于教育大数据生态体系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6):8-16.

[7]王曦.“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立体架构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2016(10):107-111.

[8]蒋东兴.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2.

[9]陈琳等.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 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10]吴砥.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路径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9):5-11.

[11]蒋东兴. 高校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3):1-4.

[12]陆凯莉.智慧校园中的智慧与构建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3):62-63.

[13]王玉龍,蒋家傅. 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2.

[14]黄栾宇.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4(2):8-11.

[15]逢红梅,邱爱莲.人本管理: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新认识[J].现代教育管理,2017(10):56-61.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