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宁 方明 张莲
摘 要:城市景观的民族性回归,旨在传承、弘扬城市内特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更加直接地接触、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获得更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代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相继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形式各异,但是更多的表现在研究、展览层面,但是如果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就会让这些被展览的东西从展览馆里解放出来贴近人们的生活。本课题主要以常宁板桥剪纸为例,探究如何更好的将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常宁市步行街的景观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性回归;城市景观;保护;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影响
(一)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国内外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域有其独特的、辉煌的文化流传至今。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被称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最具地域或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被称为文化遗产。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则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对非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非遗作为一种依托于传承人存在的传统文化,是地域或民族的共同记忆、情感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一个地区的脊梁,一座城市的血脉。日本逐步引入欧美等国的保护文化遗产和非遗的登录制度;韩国对文化遗产和非遗的保护开始与商业、旅游相结合;意大利每年举办一次文化周活动,主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景点全部免费开放。国内的非遗大多保持着“师徒相继”“口传身授”的自然传承模式。不少学者专家也提出了一些传承、保护非遗的新途径,例如:廖嵘先生从实践出发,提出一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传承模式;舒仁彪先生提出“三位一体”的传承保护模式。从以上可看出,现阶段非遗虽保护与传承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只是停留在了研究、参观、传习的层面,并没有进入民众的生活,使非遗在传承与发扬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所以,如何更好地让非遗走进民众的生活,激起人们对城市对民族的认同感,就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非遗的特性和保护战略
非遗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它是一种不脱离民族的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代表着其主流和典型文化,因此必须在保护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物质载体。
二、城市景观与非遗结合的现状探究
(一)城市景观的作用与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特有建筑形式与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及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构成了一个城市景观。这些景观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
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城市过于追求都市生活,过分推崇“城市化妆运动”,把本该属于城市的风貌逐渐忽略,使一些城市丧失了原本的个性,各城市间的风格趋于雷同。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表象,其演变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演变。为了保护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有专家和学者提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张扬城市的个性,突出城市的风采,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杜绝无内涵的雷同景观。
(二)城市景观民族性回归的解读
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空间形态上,还有一些当地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俗,这些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俗是具有民族性的。非遗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果其体现在城市景观之中,那么这个城市在民族性回归表达上就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一做法,不但可以表达城市的个性、风貌,还可以弘扬本土文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更直接地接触到当地的非遗,从而获得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非遗融入到城市景观的优秀案例
1.非遗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再现——以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例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的非遗丰富多彩,其中陕北剪纸、鼓乐、陕西民歌事等家喻户晓。其景观建设注重与历史相结合,将非遗运用到其中,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了西安的非遗。以大唐芙蓉园为例,它位于西安市曲江开发区,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展现大唐盛世文化的仿皇家建筑群。园中有多个文化展示区,从帝王、女性、诗歌、科举等分别展示了唐代的精神面貌,很多非遗不仅是展示出来,还运用到表演中,如有当地特色的舞狮、长安古乐、安塞腰鼓等让民众对非遗有更深入的体会。
大唐芙蓉园实现非遗与城市景观完美结合,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创造了合适的场所和环境,使陕西省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得以繁荣发展。
2.非遗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提取运用——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以私家园林为主,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苏州博物馆虽然看起来充满现代感,但是在设计上也大量运用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例如借景、框景、曲折道桥等,高度概括再现了苏州园林的意境。
三、板桥剪纸在常宁步行街中的运用研究
(一)板桥剪纸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湖南省常宁市的板桥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剪纸这门手艺就大量运用于民间,结婚喜庆剪窗花,逢年过节扎龙灯,红白喜事做纸扎,所表现题材多为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民居窗棂上的大红窗花,庙会的五彩灯笼等,常见作品有《八仙拜寿》《喜上眉梢》《西天取经》等。板桥镇也因剪纸艺术而闻名,板桥剪纸分三个特征,一是构思和表现手法随心随意,没有陈规定式;二是作品造型多樣,纸张形状有圆形、方形、菱形等,还有创意变化的不规则形;三是作品色彩单纯、鲜明,线面组合设计精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板桥剪纸有百年历史,制作工艺灵巧多样,作品精美质朴,富有地域特色,是中华非遗的一部分。由于地方保护政策的欠缺和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因素,导致这一民间艺术存在丧失的危机。
(二)板桥剪纸融入常宁步行街景观的初步构想
通过对常宁市区域的考察,在其城市景观设计中没有发现从板桥剪纸中提取元素进行设计,使剪纸远离了人群生活。如果将这一非遗元素融入到常宁市的步行街景观中去,可以向过往人群普及板桥剪纸,还会激发常宁市人民的归属感、自豪感,也会使常宁市的风貌别具一格。
在常宁市步行街中可以把板桥剪纸作为设计元素,进行提取、转化。如将剪纸的造型提取出来转化成三维形状用作标志、指示牌等;也可以用颜色对比强烈的特征运用在道路两旁、标志上;还可以把传统纹样提取、简化加工后作为景墙图案、窗户样式上。在步行街中,放置剪纸步骤或者主题的雕塑;垃圾桶、路灯等在造型上、外观装饰上和板桥剪纸相结合。宏观上看,步行街在整体规划设计时,利用板桥剪纸线面组合为切入点,设计步行街的整体布局。
四、结语
城市景观的设计与改造,本身就具有长效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当其与非遗结合后,就比其他传承方式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城市景观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完成后,一般几十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动,这种长效性对传播当地非遗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城市景观将会成为一种弘扬、传播非遗重要的选择。
当城市景观不单追求形式美感或者盲目跟从国外流行风格,而更加注重当地历史文化时就做到了民族性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使城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片,还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
对于今后的城市景观设计,希望可以多表现城市本土文化,要深入了解、多手段表达、多形式传播,避免城市间的景观过于雷同的现象,要做到各城市有各自的特色,做到“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孙冰.非遗的保护视角下的常宁板桥剪纸研究[J].人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2).
[2]吕情,葛幼松,张旭.南京云锦非遗的景观再生——以中华织锦园景观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2015,(07).
[3]李世涛.关于非遗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学习与实践,2016,(09).
[4]李艳菊.非遗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16,(12).
[5]肖湘平.探索常宁剪纸艺术的产业之路[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2).
[6]程劲松.黄石市非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赵伟薇.“非遗”时代的剪纸艺术——兼及剪纸艺术在当今设计理念中的运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4.
[8]刘也.对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艺术的考察与研究[D].沈阳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刘岩宁,南华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方明,副教授,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非遗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教学和研究。
张莲,南华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