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

2018-11-26 18:28吴志平
湘潮 2018年6期
关键词:株洲动力航空

吴志平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正聚集着这三大动力产业: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从这里驶出,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产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这里诞生,国内中小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时代”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公交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就是湖南株洲,一座被誉为“动力之都”的工业新城。2013年以来,株洲全面叫响国字号品牌、打造“中国动力谷”新高地,走出了一条鼎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探索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的希望之路!

破题之役:“中国动力谷”横空出世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涡扇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都出自株洲。株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90多项“第一”。但在铸就工业辉煌的同时,株洲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掣肘问题,导致一些曾经为之骄傲的产业逐步衰落。在新的历史时期,同其他老工業城市一样,株洲背负着沉重的转型升级压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已经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产品基本覆盖了轨道交通装备的所有领域;株洲还是国防科工委确定的中国唯一微型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直升机动力和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研究中心及轻型燃气轮机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等核心企业,在国内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真正要形成核心制造业优势,株洲动力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如何在新经济的浪头弄潮?株洲市委敏锐地提出一座制造动力的城市必须当好动力制造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几经酝酿,承载着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理想的“中国动力谷”构想横空出世。2013年7月,动力产业聚集的株洲(国家)高新区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战略构想: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宗旨,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以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三城”为支撑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这一设想,得到了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首肯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全市社会各界的认可,形成了社会发展共识。2013年8月,株洲市委将“打造中国动力谷”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9月,《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2013年—2022年)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论证评审,得到高度认可。同年底,打造“中国动力谷”纳入部省共建项目,上升为湖南省发展战略。“中国动力谷”以战略聚焦为前提,对接“中国制造2025”。到2021年,三大产业产值将达400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产业2000亿元、航空产业1000亿元、汽车产业1000亿元。

株洲市委、市政府“中国动力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求,特别是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战略举措,无疑都是一种高度契合与主动担当,是株洲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产业报国情怀的积极表达,也是株洲必须当好动力制造领头羊的使命召唤。

谋篇布局:奋力打造“动力”之城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跳出既有成绩本身,株洲决策层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谋划:紧扣发力点,将株洲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动力产业地标,挺起中国工业制造的脊梁。

发力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规模。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整车及配套产业,做大园区龙头企业,将株洲高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中国轨道交通城”,到2021年轨道交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在通用航空产业方面,发挥在发动机研发与制造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通用航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形成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配套等航空产业体系,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为我国“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到2022年通用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中车时代电动、北汽株洲、南方宇航3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企业,构建国内独一无二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将株洲高新区打造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株洲将深化、引导三大动力产业集群的本地化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本地配套率达到85%以上,实现动力产业规模的结构升级。着力培育开放型企业群。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动力产业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动力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化分工,以研发为核心,专注于动力产业的某一个单一领域,不追求自成体系的“大而全”,而是追求专业化生产,专门化于某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水平或垂直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新的动力产业。着重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与动力产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新能源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相关动力产业链拓展动力产业体系,株洲将坚持“强化核心技术,聚焦产业高端,发展关联产业,扩展核心优势”的发展原则,着力于横向扩大整体规模、拓展产品系列,纵向完善产业价值链体系。

发力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培育新动能。制订了《株洲市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方案(2015年—2025年)》,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动力谷”的主题以及推进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环境优化等“三大工程”。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筛选了20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6+4”政策(6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4项地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需求调研,在2015年9月召开的株洲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了第一批落实“6+4”政策企业名单,株洲市市级财政于2016年安排5800万元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资金,用于支持智能制造、众创空间、“互联网+”等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项目。自2013年以来,在商事登记改革中,先后开展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为认缴登记制、改年度检验为年度报告公示制等、下放企业注册登记权限、实行私营企业注册登记“同城通办”“先照后证”前置审批制度、零收费等多项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46”工程,即两年内重点建设10个创新创业园区,建成4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600家企业入园。

发力对外开放,汇聚合作优势。株洲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和“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株洲市要抢占“中国制造2025”的高地,就必须要有站在世界“智造”业潮头领航的决心和勇气,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优势产能对外投资合作,把产能压力转化为合作优势。

而今,株洲市动力产业正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多方发力,多点支撑,健步走出国门。产品“走出去”——2015年7月7日,我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研发基地在全球各地落子——2015年7月9日,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中车株机东盟制造中心在马来西亚建成投产。目前,中国铁路装备不仅在马来西亚、南非、土耳其3个国家建立了生产研制基地,还独创轨道交通装备“4S服务”理念,在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建立轨道交通维保服务基地,由单纯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服务”。海外并购“走出去”——2013年10月,时代新材实现了迄今我国在欧洲汽配行业的最大收购项目,斥资24亿元收购德国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集团下属的BOGE橡胶与塑料业务。2014年4月15日,中车时代电气斥资1.3亿英镑,收购世界知名海洋工程企业英国SMD100%的股权,正式宣告进军深海机器人领域,打造辐射全球的深海装备产业集群。还有,特威、唐人神等企业,也纷纷在境外设厂或是建立生产线,标志着株洲企业已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转变,目前“株洲方阵”共有60个对外投资项目,累计投资10多亿美元,项目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加速推动株洲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带动产业链企业产品成群结队“驾船出海”,扬帆远航。

喷薄之势:由株洲制造到“株洲智造”

株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大做强制造业,推动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转变,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加速推进动力产业集聚发展,成绩斐然。投资过百亿元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目前已有103家企业入驻,并成为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10位两院院士在此设立院士工作点,中车株机研究院、中车株洲所研究院和中车电机研究院也在此加紧建设。同时,株洲建成技术创新平台167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90家,新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IGBT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

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通过“智能制造”的产业形态转变,已经迎来了迅猛增长期,在国家确定的“中国制造2025”10个重点领域和湖南省初步确定的12个重点领域中,株洲分别有5个和6个优势产业与之相符合,分别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在相符的产业中,竞争优势明显,如轨道交通、航空、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这些优势产业,在株洲高新区范围内均有布局。

同时,株洲高新区新兴产业的“智能”成长也在迅速加快,SMD的深海机器人、株洲时代新材发展的新材料和环保装备、北汽和时代电动汽车的节能及新能源汽车,都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同时,我国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一批高端新产品诞生……株洲“中国动力谷”正在不断刷新世界关于“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制造”的认知。

2017年,株洲“中国动力谷”“3+5+ 2”(“3”指轨道交通、汽車、航空三大优势产业,“5”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指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产业实现总产值2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占规模工业比重70%。其中,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产品出口世界四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车时代电动凭借安全、环保、节能的增程插电式公交车早已走向全国,其生产的过万辆新能源城市客车相继在天津、长沙、株洲、湘潭、昆明、海口、南宁、石家庄等城市运行;作为株洲市汽车产业的“龙头”,北汽株洲基地一工厂已拥有年生产20万辆整车及发动机的能力,刚刚建成的二工厂项目将为北汽株洲基地再添30万辆产能。二工厂建设完成之后,北汽株洲基地将借此成为中南地区一流水平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在中国起步较早的航空产业在株洲高新区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航工业动力机械研究所、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玉龙”发动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借助株洲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优势,高新区航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尤其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通航产业,高新区已经抢先布局。其中,山河科技阿若拉、北航小蜜蜂、美国罗特威等一批整机制造项目,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精传动等一批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项目,都相继落户株洲高新区。目前,中国在役的中小型飞机,60%以上的航空发动机产自株洲。比如,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100多架飞机的发动机,就都来自株洲高新区。

株洲,成功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一个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梯次开花的良好局面在动力株洲不断呈现。2016年,株洲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完成高新产业增加值623.6亿元,比去年增长17.3%;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7595件、3726件,是2012年的2.1倍、1.4倍。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实现利润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株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亮出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撬动全球制造新引擎。

从伟大事业中迸发,在伟大斗争中激荡,以伟大工程为支撑,向伟大梦想进发。党的十九大擂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战鼓,株洲人民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发力转型升级,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挥毫描绘株洲建设“一谷三区”(“一谷”指株洲中国动力谷,“三区”指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的壮阔图景!未来,相信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更会用智慧、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干劲让株洲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猜你喜欢
株洲动力航空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动力船
童心画廊
航空漫画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