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联合Rood物理技术治疗偏瘫肩痛临床观察

2018-11-26 05:32温永堂刘元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浮针肩痛进针

温永堂 刘元标

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rer pain,HSP)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对于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妨碍上肢功能的恢复。HSP病因复杂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包括神经促进技术等在内的手段进行综合干预[1-2]。浮针疗法是近年来被推广的针灸研究成果,对局部痛症具有较好的疗效[3]。本研究联合应用浮针疗法及Rood(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治疗偏瘫肩痛患者,发现患者肩痛改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我院康复医学科的偏瘫肩痛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 60~78 岁,平均(67.85±8.01)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及卒中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性别 诊断例数45 45男 女25 23 20 22平均年龄(岁)68.32±6.08 66.73±8.11平均病程(月)2.87±1.56 3.13±1.07脑梗死32 35脑出血13 10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中医诊断参考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中风病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4》[6];(3)偏瘫侧肩关节疼痛,静止和被动活动时均可出现,部分患者夜间加重;(4)第一次发病或既往脑卒中后未遗留肢体功能障碍;(5)年龄 30~80 岁;(6)意识清楚,能配合康复评定及治疗;(7)生命体征稳定,可以耐受正常功能训练。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或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3)不能坚持针灸治疗或心脏起搏器植入者;(4)明确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偏瘫侧肩关节疼痛;(5)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等不适合针灸治疗。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充分告知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临床研究信息并征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3]:选取距离偏瘫侧肩部痛点5~7cm皮肤较为平坦处作为进针点,使用碘伏棉签对进针点附近及手指消毒,以左手固定进针处皮肤,右手持浮针针柄,针体与进针处皮肤呈5~10°水平刺入,抽出不锈钢针芯,手持针柄以进针点为支点作扇形扫散,时间持续2min,留针30min后拔针,消毒进针口。隔日1次。Rood物理治疗技术[7]:包括在软瘫期时对患侧肩周围肌群(主要为三角肌及肩胛部肌群)表面的皮肤上用软毛刷快速擦、冰袋冰敷、轻敲拍打;三角肌和冈上肌等肌腹上加压、推拿;并予肩关节适当加压,刺激本体感受器;肌张力出现后可采用抑制手法如持续、缓慢牵伸肩部肌群,伴随改变运动方向的肩部伸展、肌腱附着点加压、增加温热刺激等。每次治疗时间为40min,每周5次。

对照组使用Rood物理治疗技术,治疗组应用浮针疗法联合Rood物理治疗技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均可在治疗开始前根据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加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8](VAS)评分:用10cm长的直尺,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不能忍受的疼痛。患者在直尺上画线表明当下的疼痛程度,对应刻度记下分数;(2)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9](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恢复;(3)改良 Barthel评分(MBI)[9]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有关“肩痛”的疗效标准判定。显效:肩痛较前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有效:肩痛较前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肩痛及活动范围较前无改善。

3.2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FMA、M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FMA、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 VAS、FMA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 VAS、FMA、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1)。见表 3。

表3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3 两组偏瘫肩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FMA: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改良 Barthel评分

组别治疗组例数45对照组45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 6.85±1.48 1.98±2.01△△*7.03±1.54 4.32±1.22△FMA 35.82±8.51 58.92±7.12△△*34.23±7.23 43.11±6.83△MBI 44.87±10.56 67.27±9.97△△*43.29±11.12 52.43±13.32

4 讨论

偏瘫肩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11]认为偏瘫后痉挛障碍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偏瘫后痉挛期的肌张力增高使肩胛骨位置异常、后缩下沉,增加了肱骨、喙肩韧带、周围软组织间的摩擦,周围软组织的神经感受器异常传导而致肩痛[12-14]。也有学说[15]认为,由于卒中后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低下导致肩关节半脱位,因肌肉无力使肱骨头保持在关节盂内,牵拉导致神经末梢水肿从而产生疼痛。而肩关节囊炎性粘连、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SD)、肩肱节律失常等也被认为均可导致偏瘫肩痛的发生。

Rood技术是康复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其强调通过使用轻刷刺激、拍打、间接压力刺激、牵张等手法达到各种诱发目的[7]。研究[16-17]已证实,给予患侧肢体重复性感觉刺激或动作训练有助于受伤脑区的大脑皮质重组和神经细胞重塑,最终使患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本研究利用Rood技术刺激偏瘫侧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梭、肌腱和肩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促进肌肉收缩,从而加速肩周肌群的恢复和肌张力的出现,增强肩关节稳定性。

浮针疗法是根据《灵枢·官针》的理论结合现代研究的新型治疗方法,临床多用于各种局部痛症的治疗疗效较好[18-21]。本研究所选用的浮针疗法根据激痛点(MTrP)选取进针处,并且在远端进针可扩大治疗范围,更好的解决顽固性疼痛。结果显示,虽单用Rood物理技术可部分缓解疼痛,但联合浮针疗法较单用对偏瘫肩痛的疗效更好(P<0.05)。

偏瘫后肩痛患者由于疼痛,使患肢的功能训练减少,甚者由此产生制动,同时,由偏瘫肩痛本身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因上肢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手部肿胀、肌肉萎缩;肱盂关节解剖位置异常等亦可严重阻碍上肢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VAS、FMA、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单用Rood物理技术或联合运动浮针疗法均可一定程度的缓解卒中患者的肩痛,二者联合应用,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偏瘫肩痛,促进患侧上肢的恢复,同时可缓解由疼痛导致的康复意愿降低、焦虑抑郁状态。

猜你喜欢
浮针肩痛进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观察脏腑经络辨证针灸干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