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飞
(广州航海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725)
高校体育教学是延续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继续教育,由于高等教育是指向专业化的特定知识、技能的教育,因而高校体育课也应当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学生特殊技能、体能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航海类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比较特殊,他们往往需要在海上工作和生活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漫长的航海旅程中,他们需要克服晕船反应,需要在大风大浪中的船上完成各种作业,还要克服船体内的机器噪音、机舱油味以及枯燥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等等,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在航船上生活会导致人体活动能力失调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1]。因此,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不仅要锻炼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相关的体能和运动能力,而且要比普通院校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对各种海上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程纲要,使得各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院校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专项课程,以培养学生海上工作环境下的特殊体能、技能。纵观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目前航海类院校体育教学界已意识到其自身在培养学生专业体能方面的职责,但在课程设置和具体训练方法上还处于零星研究、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案,更缺乏一套针对航海职业特点,特别是能满足国际航海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专业体能训练方案。有些院校特定将抗晕船训练、游泳、搏击、有氧能力训练作为体育课的重要内容[2]。但在具体方法上缺乏实验和专业训练资料的支持,总体缺乏系统性,比如,搏击对航海专业的意义为何?而更多的院校公共体育课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考虑不足,课时数少,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中对自身体能、技能水平的需要[3]。很多院校从二年级以后就不再设有体育课,使得学生体能从二年级开始到毕业,体能以及专项体能是下降的,学生对未来工作对自身体能的要求也并不十分清楚[4]。有学者针对航海类学生未来工作的特殊环境提出了“职业体能”的概念,并从这个角度研究了我国部分航海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对学生职业体能促成的作用,认为我国航海类院校体育课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体能训练和专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未来对海上工作的身、心适应能力[5]。
对于航海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无论体育课如何改革,培养学生职业体能和专业运动能力都不能单靠体育课程改革来实现,而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也就是运动训练的组织和指导。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我国航海类院校还没有把体育课外的专业化运动训练作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来抓。
竞技体育中涉及专项素质训练时都要分析某项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就是运动员的理想体能结构,这是训练的目标和基本依据。当我们谈到航海海员的体能训练时也不可回避专项体能结构的问题,然而目前针对航海工作任务和特点而进行的海员体能结构研究还未有报道。 根据海上工作基本特点粗略地分析,做一名合格的海员必须能够适应海上的工作环境,这包括:晃动的甲板完成必要的体力工作;海上多变的气候条件;在船上的软梯上攀爬上下;乘随船汽艇上完成船外作业;排除水下故障或通信设备故障;海上施救等应急工作等等。这些工作既需要一定的技能,又要求有特殊体能作支持,并不是单纯身体健壮就能胜任的。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平时很健壮的人,上了船晕船反应很大,几天下来就卧床不起了。因此,海员专业体能与普通的健康体能还不是一回事,有必要研究海员专项体能结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在学生入学录取时能够加上专业体能测试便更加完美。
海员专业体能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抗晕船能力。一个人晕船、晕飞机是天生的,这是由于他们内耳前庭器官过于敏感所致,虽然通过训练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但在学生入学时就加强这方面的测试,选拔那些抗晕船能力强的学生进入航海专业学习,可以避免以后的艰苦训练和未来工作中的艰难适应;第二方面的专业体能是平衡能力,从某种角度讲,平衡能力与晕船存在一定关系,但专业平衡能力比抗晕船能力的可训练性要强,因此,这第二种能力可以作为专业体能训练的重点予以考虑;第三方面的体能就是通常谈到的体适能,它包括:肌力与肌耐力、有氧能力、体成分和柔韧性四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排列顺序基本反映了它们的重要性,也就是第一个方面最重要,其次是第二方面。衡量其重要性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它们的可训练性,可训练性差的,也就是难以改变的就被列入最重要考虑因素;二是海员工作环境要求的程度,比如抗晕船能力,一旦这方面差,那么其他方面再好也难以完成海上作业,因此抗晕船能力最重要。
体适能理论最早是从健康的角度提出的,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人适应生活中各种活动的能力[6],由于这个理论把体能按结构次序进行了分类,为分析运动适应和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所以它在竞技运动训练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由此也诞生了专项体适能的概念,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体适能的四个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符合项目运动特点的体适能最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成绩。至于航海海员的专业体适能,可以根据海员不同的工种进行再进一步的研究,比如:舵手或者驾驶员与通讯保障员的工作性质可能区别较大,因此在专业体适能方面可能会有所不同,这需要大量的测试和数据分析,不是本研究的重点。粗略地讲,《国际航海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航海海员的工作分为:甲板部、轮机部、无线电部、槽管轮等部门,另外要求所有海员都要熟悉救生艇工作[7]。这个分类基本区分了海员不同工种的工作性质,但从专业体能的角度讲,这些不同工种工作的体能要求差别并没有像不同竞技运动项目那样明显,因此在体能结构分析和训练上可以一概而论。
即便是在入学或者未来海员选拔中加强抗晕船能力的测试与筛选,晕船仍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事,只不过经过选拔的海员晕船反应没那么剧烈罢了,所以抗晕船训练是海员专业体能训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长期在海上作业多数人会不同程度的晕船,同时,抗晕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训练的,因此抗晕船能力训练必须作为航海类专业运动训练的首要任务。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感觉能够在长时间接受同样刺激时产生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市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器官的感觉适应。晕船事实上是一种感觉过敏,也就是人们的平衡觉器官过于敏感所致,显然感觉适应规律可以被用于提高平衡觉器官对运动船体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有研究把身体姿势和运动轨迹与船体震动方向对照进行了不同实验研究,发现在单轴震动的实验室条件下,身体运动轨迹(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时,被试者所受平衡觉刺激最强,类似的实验在船上(多轴震动环境)进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人的运动方向与震动方向差别越大,平衡觉器官受刺激越强,类似的训练的抗晕船效果越佳[8]。基于此,抗晕船训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模拟条件下的训练;二是海上实习。模拟条件可以根据各学校的条件灵活设置,经费不足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秋千板和转轮,条件好的学校则可以建立鼓荡水池,做更真实的海上条件模拟。而训练内容则是在这些模拟板上坚持呆更长的时间或作简单的动作。抗晕船训练的重点是模拟条件,模拟的越接近海上真实情况,训练效果无疑也就越佳。风浪中的船体运动是不规则的多轴震荡伴有下沉运动,对人体而言也就是短暂的失重,因此模拟条件可以是人为控制或自动随机控制的,而有规律的震动条件可作为辅助训练内容。
虽然平衡能力与平衡觉器官功能有关,但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人并不晕船,但在甲板上完成动作的能力差,在震荡的船体上难以控制自身动作,这表明他们的专业平衡能力差。也就是说,平衡能力除了平衡觉感受器起到“报警”作用外,人体小脑控制肌肉的能力和在不稳定支撑情况下人体肌肉的协调能力都是影响平衡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抗晕船训练降低了平衡觉器官“报警”阈限的基础上,锻炼肌肉维持平衡和特殊条件下的协调能力成为海员专业平衡能力训练的核心内容。
对海员平衡能力的要求和对体操运动员平衡能力的要求不同,体操运动员训练的是静态平衡能力,也就是他们在完成动作时,支撑点是固定的(吊环运动除外),大部分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平衡能力的要求都基本是静态平衡能力。而船员的平衡能力应该是动态平衡能力,也就是在支撑点活动的情况下要维持身体平衡并完成一定的动作。在风浪中的船体是一个多轴不规则震荡并伴有失重条件的状态。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船上测试船员平衡能力时,被试者沿船体纵向保持平衡行走的距离远低于沿船体横向走的距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风浪中的船体在纵深方向上的震荡运动的主要特征是上、下浮动(up and down)悠荡,也就是除了震荡之外,失重情况比较明显;而横向船体运动则以滚动或晃动(rolling)为主[9]。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对海员进行专业平衡能力训练时,模拟条件可以分为船体纵向运动模拟和横向运动模拟两种情况,就是将实际船体多轴不规则震荡条件分开,也就降低了训练难度。当受训人员平衡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后在回到真实船体场景进行进一步适应。
在建立了模拟训练场景之后,具体训练内容可以分为行走、动作和作业训练三种情况。行走就是让受训者在模拟震荡条件下在一定宽度的路径上向前走,根据保持平衡状态下行走的距离给出分数或评价。动作训练则是在同样的模拟条件下令受训者完成静态或动态的动作,以强化他们的平衡控制能力。作业训练就是让受训者在模拟震荡条件下完成模拟船员工作任务的工作,比如:搬重物、接绳索、拧螺丝等动作,毫无疑问,作业训练是最具针对性、最专业的平衡能力训练,这方面可以根据船员的具体职位和工作性质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和考评。以上三种不同级别的训练是按照难度逐渐提高而设计的,而行走训练虽然难度最低,但它是最基础的平衡能力训练,应当占据最多的训练时间。而海员专业平衡能力训练的难度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模拟条件的难度,比如:单轴震荡、多轴规则震荡、多轴不规则震荡,以及振幅大小等条件。二是在震荡条件下动作设计的难度。根据训练的不同阶段和任务,灵活、有效地控制训练难度对训练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训练密度和频率,有美国海军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可以借鉴,他们在舰上实际情景中安排了12周隔天训练,结果被试者有氧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姿势控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10]。我们基本可以参考隔天训练的方案,具体情况还要根据在训学生的恢复能力和对训练的反应灵活掌握,以不造成疲劳积累和过度训练为原则。事实上,任何训练安排都要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可一概而论。
体适能由肌力与肌耐力、有氧能力、体成分和柔韧性等四个方面组成,竞技运动中的体适能训练是根据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而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比如体成分一项,游泳运动员、铅球运动员、柔道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等等,不同项目对体成分的要求差别很大。其实体适能其他几项也应项目不同而又很大差别,因此在考虑海员专业体适能训练时,首先要了解海员工作所要求的体适能情况,或者根据对现役海员体适能的大样本统计得出相应的海员专业体适能水平评价标准,从而作为海员体适能训练的目标参考。这方面目前还鲜有资料阐述,由于这项工作量大而涉及面广,需要今后的研究进行量化探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对海员进行专业体适能训练时,除了常规的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的方法外,在模拟环境或者实际船体上进行有氧训练、力量训练等,能够有助于提高训练的难度,同时把专业体适能训练与抗晕船训练和平衡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并取得更佳效果。
高等院校体育课是教学活动,目的是教会学生新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而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则靠他们自己课下进行长期自觉的运动锻炼。航海类院校培养未来海上作业的专业人才,他们必须适应海上特殊的环境,他们所需要的专业体能是必须的,因此航海类院校体育课的任务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确保他们的专业体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和保持。显然,体育课和专业化的课外专项运动训练对航海类院校体育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