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
职业体能,简单来说就是身体体能素质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职业体能是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调整能力、适应能力及忍耐能力,是根据职业特点分析出的从事该职业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及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职业相关因素相匹配的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加之科技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升级转型,这也对企业员工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各行业企业员工面临的工作都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员工不再如以往同样的工作不断重复,而是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职业知识。不同企业、不同工作对员工的要求不一样,但所有的要求都可以总结为力量、速度、耐力、适应能力及柔韧5个方面,当然还有一些职业能力体现在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上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已不是简单的做好工作,而是能够适应多变的、高强度的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主要是企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强度大,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及体能支撑。而强健的身体及体能无法在专业课上得到强化,这部分能力需要依托体育教学甚至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技能与体能的平衡发展,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又要具备足以胜任相应工作的身体体能。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的重视是自始至终的,但一直以来对职业体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为满足企业所需,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要将职业体能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当中。
学生的职业体能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体能不仅可以在就业时较其他竞争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还可以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仍然保持很高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体能的训练与培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学生所学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及该工作岗位对职业体能的要求,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进行设计,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具备优势。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力、耐力、力量及身体协调能力等,这符合大多数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体能。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院校特点,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设置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体育教学课程。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体育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教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体能的训练。每所高职院校的特点不同,优劣势也不同,甚至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地的风俗人情、气温气候等都会对同样的职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照搬已有经验,而是要认真分析各方面的因素,针对性地设置。在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慢慢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这对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特色的体育课程将有很大帮助。
目前,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深厚,许多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与职业的关系,认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及职业技能的获得完全取决于专业课的教学成果。这也就导致了不仅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甚至连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求教师观念的转变,一个不重视职业体能的教师、一个认为体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影响的教师,是无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相关技能的培训的。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教育理念上就忽视了学生职业的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受限于教师观念、教学经验与教学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且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目标。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是采用足球、篮球等球类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吸引一部分爱好球类运动的学生参与,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但没有顾及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本身对球类不太感兴趣的体育参与程度,还有就是脱离了职业特点。教师对教学的理念还停留在完成教学目标,甚至是机械性地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专业特征及未来就业所需的体能要求,没能做到针对性地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制订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变起到促进和监督的作用,但现在的教师评价体制太落后、太单一,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考核主要依据体育竞赛成绩及体育科目考试成绩,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为了考核成绩的优秀,只需要提升学生或者极个别运动员的体育成绩就可以。另外,虽然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高职教育宗旨的解读不够深刻,对学生专业特点把控不够到位,造成了改革的最终目的指向性出现偏差。课程改革一味地强调学生主体位置与快乐体育的宗旨,忽略了健康及发展的重要性,将体育改革成娱乐活动,单独地追求快乐,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职业体能相结合必要做出体育课程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前提条件就是体育教师及相关领导给予支持。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及专业特点,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多交流、多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传统唯成绩论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身体健康及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与其专业的关系,以及对其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认清体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身体及体能的保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其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意识,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打破常规界限,寻找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及职业体能。在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可以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不要漫无目的,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运用已有的硬件设施,将课堂活化,使课堂娱乐性增强,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要注意专业相近性、娱乐性、趣味性、激励性等原则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体育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一是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体育考试为主,这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所影响,体育考试成绩所体现的只是学生的运动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等多方面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及职业体能的因素。这样会导致部分自身身体素质不够优秀的学生成绩偏低,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兴趣,毕竟学生普遍更容易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产生兴趣。建立科学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培养的整体性为出发点,除了常规的运动能力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体育习惯以及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订符合其专业发展的考核标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考核也不能单纯看竞赛成绩,毕竟能够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而竞赛成绩无法完全客观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果。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量需要参照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整体体育水平的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程度的变化、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估等,通过全面的评价手段弱化竞赛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让教师逐渐转变思想,由以往只关注个别运动员的教学方式转变至关注整体水平提高的教学重点上来。
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要与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相吻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为基础,建立以训练学生职业体能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的体能要求。增加体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与频率,使体育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专业对职业体能训练的不同要求,按照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编制教学计划。进行教材的改编,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与职业体能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专业特点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最后教材的设计可以增加更多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职业体能训练,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提高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提供身体保证。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改善体育教学的弊端,不仅能够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其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知程度。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经验的更新与提高,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禁锢,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