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2018-11-26 02:32:25杨一帆
运动精品 2018年8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焦虑症疗法

杨一帆



焦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

杨一帆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对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焦虑症;机制;治疗;方法

焦虑本身作为一种情绪并无好坏之分,一般情绪只划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达尔文认为:“情绪可帮助人类适应环境,具有很强目的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类社会经过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形成了几百种情绪,焦虑就是其中一种。焦虑情绪有助于我们认清自身状态,保持警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而焦虑症则不同于焦虑情绪,它是一种病理性的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焦虑症患者常会对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感到恐惧,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躯体伴有头晕、失眠、心率过快、呼吸困难以及运动性不安等症状,严重危害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1]。

1 焦虑症的概述

1.1 焦虑症的概念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2]。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对无明确客观对象或某一特定对象感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出现植物神经症状或焦虑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且持续时间过长。

1.2 焦虑症的分类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惧症,特定对象恐惧症)等三种常见形式[3]。

1.3 焦虑症的诊断

目前在临床上还不能通过对某种生化指标的测定来判定是否患有焦虑症,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会有大量的生化指标异常,如皮质醇和甲状腺激素升高[4],但是这些不能作为判定焦虑症的标准。早期对焦虑症筛选或者自我诊断可采用量表进行判定。焦虑症的判定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焦虑情绪的体验,二是躯体运动性不安与自主神经失调的反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综合的考虑了这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进行量表评价时受测者往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而做出与实际不符的回答。因此更加准确的诊断还需要专科医生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进行检查。

2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2.1 认知心理学派观点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认知过程在焦虑症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决定焦虑程度的不只是客观的危险,而且还有个人对危险的评估[5]。焦虑症患者往往会高估实际情景中的危险程度,并且固执的依赖逃避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恐惧。这是导致焦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意识不仅仅作为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 而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根据这一理论,心理因素完全可以成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认知上容易焦虑的个体对在面对实际情景中危险刺激时会高估实际危险的程度。这类人的特点是会过度警惕威胁的征兆,产生有威胁的自发思想,且通过躲避这些危险的刺激无法找到安全感。由于是认知上的不理性认识,这使他们产生有威胁的自发思想,具有多种来源。这种无用的担忧会形成漫长的循环,以此来处理他们思想所导致的恐惧。这使得焦虑症患者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情上。

此外,认知上容易焦虑的个体具有选择性偏向,他们会记住与危险刺激有关的词汇或图像,当这些词汇或者图像出现时,他们能迅速地发现它们,并感到害怕焦虑,即使刺激他们感到焦虑的并不是危险刺激本身[6]。比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非理性的认知使他们比正常人更容易焦虑,且更不容易摆脱焦虑的困扰。长期的焦虑又导致患者无法理性的思考,以致患者陷入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目前治疗焦虑症所流行的认知疗法,就是通过帮助病人改正错误的认知,指出错误认知与焦虑的关系,使病人能对危险本身产生理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治疗焦虑症的目的。

2.2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观点

一个关于焦虑症的传统行为主义理论是:焦虑症通过防患学习产生。当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危险刺激同时出现时,中性刺激也会变成危险出现的标志。人们会本能地回避这些刺激,以缓解焦虑症状。这鼓励其形成回避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避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回避的范围不断扩大导致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范围变小,最后避无可避。

当焦虑情绪出现时还会伴有许多的躯体症状,这也可能成为患者新的担忧。比如,当焦虑情绪出现时,会出现心慌、心跳加快以及失眠等症状[8]。这会使得患者担心自己是否患有生理上疾病。这也会增加患者担忧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危险物与不安全感。患者当初所受到的危险刺激是现实的、情理之中的,但由于患者没有很好疏导焦虑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由原来的担心,变为众多的担心。这时他们仅通过生理上回避某些特定刺激已无法寻找安全感。除了对实际情景中的危险事件的担心,其余的担心全是继发的。此时,即使消除了对原发事件的顾虑,患者仍处于焦虑之中, 也就是说患者已陷入病态焦虑。

2.3 神经科学观点

神经科学家认为:焦虑症的发生是生理病变的结果,外部事件是它的诱发因素而不是直接原因。目前对焦虑症的生理病变的解释有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两种[9]。

2.3.1神经递质假说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相结合,完成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细胞的功能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负责传递信息和营养物质作用于各个神经元细胞和神经中枢,以保证神经元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广泛参与机体内的生理机能活动,情绪变化也都离不开神经递质的参与。焦虑症的发生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有很大的关系[10],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神经递质。

(1)5一羟色胺

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这部分区域与焦虑相关。大脑内的5一羟色胺会抑制大脑产生的紧张情绪。当5一羟色胺受体数量减少时,会出现5一羟色胺分泌异常的情况。受体减少神经元功能表达困难,为了代偿5一羟色胺的分泌会高于正常水平。焦虑症主要是因为对紧张情绪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大脑一直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产生焦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焦虑症患者的会出现5-HT释放增加[11]。

(2)去甲肾上腺素

多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其对效应器的作用具有兴奋性。当人处在一个无压力、无危险的安全环境中时,如果去甲肾上腺素仍分泌过多,就会使人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

(3)r-氨基丁酸(GABA)

GAB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达物质。在一些因神经活动抑制而引起的病理心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递质在脑内的浓度变低,病人会体验到过强焦虑情绪。

2.3.2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身体内部的稳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才能维持。神经细胞通过传导冲动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对机体进行控制与调节。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随着神经内分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体内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这些神经细胞能把神经的活动转换为激素释放。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神经内分泌”。

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素轴( HPA 轴)功能活动增强,下丘脑通过分泌促肾上腺激素分泌激素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较高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了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轴( HPT 轴)的功能,甲状腺功能与神经活动密切相关。甲状腺轴紊乱会对脑组织产生影响,使得精神出现异常[12]。

3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焦虑症的治疗通常采用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大量的治愈病理表明这两种方法在治疗焦虑症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常把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治疗焦虑症。此外,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体育活动对于预防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好的效果,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通过运动处方的形式来预防和辅助治疗焦虑症。但是目前有关这种方法治疗焦虑症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其作用机制也还不太明确。

3.1 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是指医生通过与焦虑患者的沟通,利用有关的心理学和医学专业知识疏导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目前心理疗法治疗焦虑症使用最多的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提供信息、重构认知、暴露疗法、放松训练。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医生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病人的病症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增加其治愈的信心。(2)在与病人的互动中,发现患者的非理性认识,指出这些非理性思维与焦虑的关系,并协助患者建立新的理性思维,打破认知的恶性循环。(3)帮助患者在实践中进行反复练习,当患者暴露在焦虑情绪中,鼓励其正面的应对,在医生的引导下纠正错误的非理性思维,消灭焦虑症。(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要进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降低焦虑[13]。

刘若楠曾把6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B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经过十二周的治疗后。发现A组治愈26例,显效4例;B组治愈13例,显效9例,好转8例。这表明对于焦虑症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有助于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消除症状、缩短病程。大量的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治疗焦虑症具有良好的效果[14]。崔宇,李万顺选取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接诊的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15]。

目前临床上治疗焦虑症大都是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病人认知上的错误,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切断病理焦虑情绪出现的源头。而药物疗法是通过改善躯体功能,使焦虑症状消失。药物治疗是治标,而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

3.2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用于配合心理疗法来治疗焦虑症,目前用来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主要有弱镇静剂(抗焦虑剂)与抗抑郁剂两大类。

最早治疗焦虑症使用的药物是弱镇静剂,其中最常用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这种药物是一种CNS抑制剂,它可以减缓神经系统的工作,而达到治疗焦虑症的效果。虽然其见效快抗焦虑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它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服用且存在很多的副作用,比如白天疲劳困倦,躯体动作不协调。此外还会增加与呼吸有关的生理障碍。还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会造成患者的依赖性,使得患者很难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一旦停止服药会使焦虑症反复,使患者只有不断地服药来控制病情,该类药物只适用于控制短期急性症状。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存在的这些问题,医生们寻找了另外一种治疗焦虑症的药物,那就是抗抑郁剂[16]。

抑郁剂如帕罗西汀(赛乐特)、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黛力新等。其作用机制是:焦虑症患者会出现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剂可以使失衡的神经递质恢复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这类药物具有抗焦虑与抗抑郁的双重效果,且不会使患者成瘾,但是其见效比较慢。临床上可先使用这类药物治疗焦虑症,见其效果不明显才考虑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17]。

3.3 运动疗法

体育运动具有增强人们体质、增进健康以及培养各种心理品质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再只限于强身健体的方面,而且还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焦虑症患者通常具有胆小,不自信,不爱与人交流的特点,这些特点充分反映在了焦虑症的发病机制中。胆小,不自信导致了患者常常高估实际情景中的危险程度,并且依赖逃避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恐惧。不爱与人交流的的特点,使患者难以适应周围变化的环境,从而缺乏安全感并且患者难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对待事物的非理性认识。这些都为焦虑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参与体育活动在缓解和治疗焦虑症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心理学家认为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来治疗焦虑症[18]。

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人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缓解人的紧张感,改善人的自我感觉,加速大脑疲劳的恢复还能使人分散自我忧虑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降低焦虑[19]。焦虑症患者产生的有威胁的自发思想,使他们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情上,越是关注焦虑本身就越焦虑。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转移焦虑症患者的注意力,使大脑得到放松。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运动疗法来治疗焦虑症需要所选用的运动项目与运动负荷要易于接受,容易完成。因为这样患者在参与运动时才能更好地提高自信心,使大脑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些感觉对于缓解焦虑症状是十分有效的。

今后在临床上治疗焦虑症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来治疗焦虑症还应鼓励患者多参与体育运动这对于治疗焦虑症是非常有利的。

4 讨论

目前对于焦虑症的研究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焦虑症的鉴别还在依靠量表,由于量表自身的缺陷,寻找一种能直接鉴定焦虑症的生理生化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焦虑症的发病机制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尚无明确的结论,这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在治疗焦虑症过程中我们要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方法,重视体育运动在治疗焦虑症中的作用。

[1]肖迎光,杜惠兰,谈金莲,等.焦虑症患者的COR、甲状腺激素及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及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4):36-39.

[2]尹红蕾,赵静波.抑郁症、焦虑症症状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6):827-829.

[3]谢健,吴爱勤.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点和行为类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5):327-328.

[4]王振,肖泽萍,陈珏,邹政,徐勇,王克勋,林治光.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01):1-3.

[5]何彦霞.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比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18-1219.

[6]李春波,吴文源,何康梅,刘美兰,崔海松,李玉珊.焦虑症患者心理生理学反应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5):337-340.

[7]胡华.焦虑症心理特征、自主神经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7.

[8]闫芳,党雷.焦虑症抑郁症头部症状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12):77-78.

[9]孔秋玲,邹江冰,蒋琳兰.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1,32(21):2869-2871.

[10]王振,肖泽萍,陈珏,邹政,徐勇,王克勋,林治光.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01):1-3.

[11]岳文浩. 焦虑症临床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进展[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3:1.

[12]尹红蕾. 抑郁症、焦虑症症状、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

[13]吴新颖.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焦虑行为的缓解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2):1863-1867.

[14]刘若楠.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04):70-75.

[15]崔宇,李万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04):146-148.

[16]苏晖,江开达,徐一峰.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是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29(04):264-269.

[17]冯超英.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6(05):447-450.

[18]李桂华.焦虑症的运动处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68-69.

[19]李玉芬.试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4):63-65.

Study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nxiety

YANG Yif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00, Shaanxi, China)

杨一帆(1994—),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焦虑症疗法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9:30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大众健康(2021年2期)2021-03-09 13:32:23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