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晓雨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马文化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不论古今,对于生活在草原游牧民族的人民来说,人离不开马,马也依赖于人,人与马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本研究主要叙述了和静县赛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器物研究与传承和保护研究状况。
和静县赛马的历史能追述到很久以前,马在草原上的经济史、军事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勋。赛马被草原人民称为“男子三项竞技”中的一项,深为草原人民所热爱。每逢佳节,草原上大大小小的赛马活动热闹非凡。草原上的人民拥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美誉,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儿童五、六岁时就学习骑马,到十一、二岁时就随大人骑马放牧,十五、六岁时就可进行马上战斗。其实赛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据文献记载,和静县赛马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因会诸部,议国事,走马及骆驼为乐。”到了元代,由于蒙古公贵族的推崇,马上运动和兵役制结合起来,并成为当时的一种制度,大型集会时无不将赛马作为活动内容。到了清代,赛马更为盛行。据《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蒙古族人“不论男女老少,未有不能骑马者,其男女孩童自五岁即能骑马,驰驱于野”。[1]
现在新疆赛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的和静、和硕、焉耆、博湖四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的部分县市。大部分都是在那达慕大会等节日期间举行赛马比赛。竞赛时保证和突出;和谐、友谊、公平、公平的规则。裁判员必须掌握赛马规则的基础上,对赛马的牙齿逐一检查,注意报名的马是否符合它的实际年龄,比赛公平、公正的完成。赛马的规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赛马规则有所相同点,但和静县赛马的规则个性特征更加显著。[2]
和静县赛马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赛走马与速度赛马。
赛走马是草原上的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这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赛走马不同于一般的赛马,他们的却别如同竞走和赛跑一样,一个是快走,一个是奔跑。赛走马指让马跑对侧步(即前后蹄一顺交错前进),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习惯上分为羊走式、驼式走、碎步走和快步走四种姿势。
速度赛马与赛走马不同。速度赛马在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各乡县的牧区婚礼、节日公众聚集场合举行,多由民众自行组织,地点一般在广阔的草原,比赛人数不限,参赛选手大多为男子,尤其以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居多,因为他们的体型轻便敏捷。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和照顾骑手安全,速度赛马都不备鞍具或者配备轻巧的鞍具。
另外,和静县一般在春初到秋末之间举办赛马比赛,春季比赛两三岁的马,夏季比赛成年马,秋季打肥后不举办赛马运动。和静县特别注重比赛时间、季节,预防不得当的比赛伤害赛马而留一些后遗症。从这些习俗可以了解草原上的人民爱马护马得纯洁思想。[3]
马鞍:普通木头制成的马鞍一般体长约55厘米、宽约30厘米左右。马鞍的裸鞍都是木头和动物的皮革做的,鞍座和前后鞍都是用铁做的。所谓金马鞍、银马鞍等等,都是就马鞍的装饰而言,并不是用金子、银子做成的。手柄处一般都是由动物触角、动物的骨骼和牛皮制成的。马鞭的杆儿一般都是由牛骨头制作而成的。鞭子是由牛皮芯和狗皮条制成的。
瓷质马鞍:瓷质马鞍并不是说应陶瓷制成的马鞍,而是由动物的骨骼经过打磨而制成的。
马鞍的制作方法:首先,选取制作材料,马鞍的选料一般以桦木最好,用工具制作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其次是制作和组装鞍板并补漏洞修边角,然后抹上腻子并打磨光滑,最后上油漆并进行晾晒。不过在晾晒过后要进行固定牛皮和钻孔。钻孔是为了将来使用中可以栓捎绳、栓马镫、拴马肚带等附加品。
马鞭:手柄处一般都是由动物触角、动物的骨骼和牛皮制成的。马鞭的杆儿一般都是由牛骨头制作而成的。鞭子是由牛皮芯和狗皮条制成的。根据饲养的马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的目标长约80厘米左右。
马鞭的制作方法:首先选取一根牛骨头进行去油打磨掏空抛光,其次用脱脂去毛铲软并晾晒过得牛皮芯与狗皮条制作鞭子,最后用管状编织,用过肩结、勒编、平编等技法打结。
马掌:马掌一般呈圆弧状,和掌钉一起装订在马蹄上。
掌钉:掌钉的长短一般都是按照马蹄上马匣的长短制作的,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
鞍屉:一般都是用毛皮、布料缝合而成。其次在周围缝上流苏,既美观又大方。长大约120cm的正方形带有绣花的毛垫子;另一种是铺在马鞍上边的垫子,这种垫子相比前一种要小,大约是长为50cm的正方形布垫子。垫子的颜色多样,垫子上绣着的花纹、垫子周边有漂亮的流苏穗儿,都有着极好的装饰作用。
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还有做马鞍等马具的老人,但是愿意学习制作马具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游牧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定居是草原上的牧民告别了有母的生活,马的价值也逐渐衰退,马的数量也日益减少,有关赛马的活动已经不常见。因此,品种优良的马匹也不断退化,能熟练驾驭马的人也在不断减少,男女老幼在草原上骑马驰骋的景象基本已经见不到了。这也导致了草原上的人民在马上运动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随着以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过去依附于劳动和生产生活资料基础上的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发展的条件。
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关怀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和静县先后投入1000万余元,对那达慕节民间文化体育项目进项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资金投入及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一下四个主要方面:
1978年以来,政府每年投入10-20万元用于举办全和静县的那达慕节,就是为展示、发展和传承赛马这项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和静县志。每年都对土尔扈特的历史和民间文化不断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出版。并且每年出版的“和静文学”和有关宣传和静而出版的各类书籍及影像资料,都取得了一定的宣传及保护措施。
近年来,和静县为了进一步弘扬东归精神,大力发展传统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马术水平,推动草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和旅游业发展。2009年至2011年成功举办了三届巴音布鲁克环天鹅湖马术耐力赛。2012年七月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有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环天鹅湖马术耐力赛和第一届速度赛马大赛,极大的推动了和静县蒙古族赛马项目的发展壮大。
与各所高校的专家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和静县传统体育和蒙古族文化的发展。2010年七月七日召开了首届东归历史文化研讨会,目前已经一共成功举办了三届东归历史文化研讨。
2011年和静县要求全面普查赛马手及赛马的整体资料,并且要求达到完善静态保护为基础的准备工作,为做好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2012年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建立档案库,其中包含了文字、录音录像及图片等各个方面的资料。而且整理打印制作各类普查资料,为建立各专题研究打好基础。
2013年争取资金和立项,组织聘请各级专业人员提高赛马选手的技能及马匹质量,为赛马的长足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2014年为建立中国新疆蒙古族马术馆做好准备工作,收集有关新疆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分类记录各物件的名称用途及历史背景等资料。
2015年全面发挥研究中心功能作用。建立保护、研究、培训为主题的基地。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专家指导的传统赛马的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普查工作队;赛马保护纳入乡镇村的文化工作考核范围;实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蒙古族赛马文化产业.
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和静县赛马的历史起源、发展、器物与传承保护。国内外有关赛马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虽说和静县赛马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是现阶段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多在我国边疆地区。赛马本身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赛马集中流行于草原地区,必须要使其大众化,发展赛马马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到中华大地。
纵观新疆赛马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古代的生产和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赛马运动成为了一种表演性、竞技性的活动,具有休闲娱乐的价值。虽然赛马在我国历史发展悠久,但是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赛马与我们传统体育项目赛马的冲撞,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但是应该既有共同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赛马的研究不仅要对共同点的挖掘,还要对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必须以本土研究为基础,加强赛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研究,只有构建属于本土化的赛马文化,才能最终突破本土化,才是赛马发展的必由之路。[4]
赛马的保护和传承还任重道远,其传承器物也要加大力度保护和保存下来。政府应该加强对赛马的保护措施与发展路径,让人们主动参与进来,享受其中的乐趣,比如开发旅游项目等。加强对赛马比赛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赛马。并且我们应该加强对赛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开展有关赛马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或者开展其器物的展览陈列等,旨在让人们更加了解蒙古族赛马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