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纯
发展高校学生体能素质的路径研究*
王婉纯
(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85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能的概念,发展学生体能的目标进行论述,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上体能训练的不足之处,旨在加强高校师生对体能重要性的认识。提出发展大学生的体能的路径: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体能训练课内外一体化;丰富体能训练手段,有效实现体能素质“课课练”;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践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体能素质;大学生;课课练;发展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自1985年开始对中学生进行全国性的体质健康调研以来,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下滑的现象开始得到初步的遏制,下滑趋势逐渐放缓[1]。2015年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在连续25年下滑后,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止“跌”回升,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在下降。《201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及肥胖率显著增加。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体质提高的瓶颈。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青少年的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学校体育承担着发展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重大责任。本文从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予以关注,建立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创新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发展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提供一定参考。
文献资料检索发现,“体能”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并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是集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能”定义的研究,可以定义它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日常基本生活或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基本活动能力(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能力(运动体能)”[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某一体能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另一项身体素质的增强,但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单项身体素质的发展[3]。
体能的提高是建立在运动负荷累积的基础上。运动负荷包括两个方面: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体育运动只有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体育运动是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最直接方式。教学大纲上应设定体能训练目标,将体能练习内容落实到每次课中。目标是指向成功的引路石,只有确定明确的体能目标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能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组织形式,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每次体育课专项技术内容教学与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时间。 将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锻炼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范围,占据一定的时间和分数。毛振明教授认为,“‘课课练’是有计划、有目的、长期地在每堂体育课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实施一些可以对学生身体素质产生改善作用的练习”[4]。体育“课课练”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历经了坎坷崎岖发展历程,近年来,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课课练”再次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推崇,重新回归到体育课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明确指出“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练习内容不得低于每次课时的30%(表1);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低于30%(表2)"[5]。
表1 体育课程结构安排
课的结构授课内容时间安排(分钟) 开始部分整队集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及要求2 准备部分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13 基本部分专项技术内容教学40 体能素质练习(“课课练”)30 结束部分放松,小结5
表2 体育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项目考核内容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20 期末成绩选项课项目技能考核40 体能素质每学期考核两项与体质测试相关的内容(第一学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50米)(第二学期:立定跳远,800/1000米)40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绝大部分高校以体育选项课模式开展公共体育课,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尽管可以满足学生的运动偏好,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注重对专项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鲜有教师涉及到体能的训练[6]。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背离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而对于涉及了体能练习的课堂,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场地受限,教师的个人精力有限,致使体能练习效果不显著。特别是类似瑜伽,太极等运动量相对小的运动项目,经调查发现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的心率没有多大变化,这就能够很好说明,类似的体育选项课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要求,对发展大学生的体能作用不大。
在学生方面,学生们对体能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只要学习运动技能就够了,对于课堂上安排的高抬腿、小步跑等体能练习不感兴趣,认为这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才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由于体能训练时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比较大,体力的消耗比较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积极参与,再加之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佳带来的危害,往往要在青少年成年以后才会逐渐显现和发生,致使青少年体质状况令人堪忧。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要促使其自觉,非动主观不可”[7]。对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三观”塑造及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传授者,是引导学生发展体能素质的主体。体育课上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换体能训练手段,积极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比如科学训练原则中强度、时间、频率“三要素”从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传授[8],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体育运动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行动上改变学生的对体能训练的态度。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而且可以提高身体各系统机能,减少在运动中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增强运动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能更快的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和知识。体能训练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开发大脑的运动区域,提高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体能练习通常有着较大运动量,较强的运动负荷,需要有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完成。因此这些练习对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兴起并被广泛应用,其“连接一切”的特征开始展现的淋漓尽致,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顺应高校学生喜爱尝试新鲜事物身心理特点,创新灵活多样的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方式[9]。发展大学生的体能,如果只依靠一周2学时的体育课练习的对人体的刺激量是远远不够的,且一周一次的体育课间隔时间太长,对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的效用有限。因此,实现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类APP的出现为课外锻炼提供了体能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挑战项目等,并且通过软件还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健身朋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运动类APP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并且不同的APP软件各有所侧重,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健身软件,自主选择锻炼的时间,实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如增肌类健身软件:健身助手JEFIT Pro - Workout & Fitness,超强六块腹肌教练Runtastic Six Pack Abs Workout;跑步类软件:悦跑圈,Runkeeper等,减肥类软件:薄荷健身,Feel。课外学生借助运动类app进行锻炼,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通过运动类APP软件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到完成的情况,消耗的卡路里,有效的起到监督鼓励的作用,实现体能素质从“课课练”向“天天练”的转变。
一般体能素质练习内容是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层面展开的,但传统的体能素质练习因其练习形式固定,内容陈旧、趣味性欠缺,难免不遭到大学生的排斥,因此加强体能练习内容多样化和练习形式的趣味性是调动大学生进行体能素质练习基本要求。如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节目中充满体育元素,节目在各种主题的设定下进行各种体育类游戏和奔跑追逐,注重健康理念的传播,“撕名牌”“指压板”“跳长绳”“袋鼠跳”等活动形式极具趣味性,挑战性和时代感,体育课的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借用现代流行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形式进行练习,寓教于“玩”。发展学生体能,还需要全面发展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能力,做到包罗万象。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选择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且富有趣味性,竞争激烈的项目开展身体素质练习。比如,“机警换位”、短距离的迎面接力比赛可有效提高速度能力,发展灵敏素质;“九人十足”游戏对于发展身体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推小车”“背人跑”游戏有利于发展肢体力量;“旋风跑”有利于发展耐力、灵敏素质;通过下叉进行“最长的绳子”比赛可以促进柔韧素质。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活动场所,面向全体师生,以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体育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并为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继续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帮助[10]。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育人健身载体,除了体育课这一基本组织形式外,还应充分发挥校运会、体育节、体育社团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工作者的指导作用,实现参与对象从面向少数到面向全体转变,活动内容从传统竞技向趣味游戏的转变。通过微信公众号,海报等形式宣传运动常识、竞赛规则、体育赛事,由内而外的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鼓励广大学生积极践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多加锻炼,增强体能。比如近年来在高校流行的“校园荧光跑”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让大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提高自我约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收获健康,真正将全民健身贯彻落实。
关于在体育课中怎么样提高学生的体质,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积极研究。然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呈下滑趋势难以遏制。针对目前现状,必须立足长远,坚持实施。发展大学生体能诚然离不开体育课堂,需要体育教师引导与监督,但是更需要大学生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体能,从行动上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坚持推广体育“课课练”,依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摄入多元化的体能练习内容与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育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成学生体育锻炼自觉。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1108/t20110829_124202.html.2011-8-29.
[2]耿建华.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薄长明.体能素质“课课练”潜力巨大[J].中国教育学刊,2015(8):106-107.
[4]韩兵,宋占军,李蕾.新课程背景下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5-5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180.html.2014-7-7.
[6]胡茵,赵士雷.高职院校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运动,2017,7(1):44-46.
[7]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8]刘博.地方高校体教专业大学生体能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26.
[9]葛庆英,陈炬聪.互联网+APP软件系统下惠州学院学生自主体能训练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6):99-103.
[10]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10-1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eveloping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Wanchun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Guangzhou 510850, Guangdong, China)
广州工商学院2017年度院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KA201718)。
王婉纯(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