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霜
在我二十年乡村生活的记忆里,玻璃一直是一种奢侈品。记忆中,对玻璃的最早印象,是我家老屋屋顶那片瓦片大小的玻璃,嵌在一整片黑色的斜屋顶上,显得十分的耀眼和特别。我知道那是用来采光的,天气好的时候,阳光照到屋顶时,就会有一束温暖的阳光透过这一小片玻璃照射下来,顿时让整个昏暗的房间亮堂起来。
后来,在我的乡村生活中,我看到了玻璃更多的用途。比如玻璃被用来当窗户,取代了木制的窗棂与百叶,也取代了只在屋顶嵌入一片玻璃采光的传统做法;又比如,玻璃被用来做成镜子。
我记得父母亲卧房里曾经有一面梳妆镜,据说是我母亲结婚时的嫁妆。已经斑驳的镜面上,依稀看得出用繁体字写着“神圣爱情”4个红字。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这4个字的含义,直到我长大懂事后才品出它的稀奇——在父母亲结婚的20世纪40年代,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谈论爱情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特别是我的父母亲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爱情,一生似乎都在吵架中度过,直到父亲去世后,我的母亲才没有了吵架的对象。
我知道的另一个秘密是:爱情总与镜子有关。当我大哥爱上我大嫂时,我发现我哥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面小巧的镜子。我想我哥的这种做法肯定是从哪部电影里学来的,至于是哪一部电影,我已经想不起来了。
我还知道一件事,父亲的那副老花镜也是玻璃做成的。父亲是个木匠——他当木匠纯粹是迫于生活的无奈选择。长年从事床、椅、橱、柜等细木活的父亲很早就花了眼,一定要借助眼镜才能干活。
二十年后,当我洗净脚上的泥土,迈进一座海滨城市,我看到,玻璃不仅用来当窗,而且被用来当墙,那天蓝色的玻璃幕墙尽显气派豪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示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无限荣耀。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玻璃的影子:茶几、门、窗、汽车、杯子等等,无处不在,成为生活最最洁净的器皿。当玻璃被钢化后,它就变成了坚硬无比的玻璃钢,用来当地板、卫浴设备、雨遮—— 2006年我购置了一套房子,在房子顶楼后阳台,用玻璃做了雨遮,在前阳台则用玻璃加上铝合金盖了一间阳光房。
玻璃明亮透光,有时会让人产生错觉,视若无物。记得有一次我到西湖宾馆去办事情,那天阳光很好,大堂与外面的天地一样明亮,这让出门的我一时找不到真正的门而一头撞到了玻璃上,还好那玻璃够硬,没有被我撞破,却引得不远处服务台的小姐笑得前仰后合,让我尴尬极了。
记得2003年,我去南欧,一路上参观了好多座教堂,教堂里最醒目的就是那些彩色玻璃,上面镌有圣母玛丽亚等的画像,让人看得目眩。到了意大利,在威尼斯参观一家传统的玻璃生产作坊,很有意思,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玻璃制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它的主要工艺仍然是十分古老而传统的高温加热、吹制而成的那一种。在我们福建,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厂家——福耀玻璃,它的生产流程则全是现代化的。也许这就是现代文明的进步。它的进步并不是抛弃旧有的、好的、传统的东西,而是与现代化的东西共存。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社会才如此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