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副刊为平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以《十堰日报》为例

2018-11-26 03:32李玉伟
新闻前哨 2018年10期
关键词:郧阳十堰副刊

◎李玉伟 余 杰

一张报纸的地域历史文化类栏目,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栏目。作为地方党报,《十堰日报》2009年起开设《文化视野》专栏,着眼本土文化,深挖历史富矿,梳理文化脉络,延续城市文脉,激发文化自信,不仅提升了报纸品位,还彰显了城市韵味。

推开地域文化对外展示之窗

十堰是一片文化厚土。由于其承东启西、接南达北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十堰地区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里,亘古久远的神农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当文化、绵延千年的移民文化、荡气回肠的红色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相互交集,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天空熠熠生辉。作为地方党报,应深入这些本土历史文化富矿,细细挖掘整理,再将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呈现给读者。

2009年10月,十堰日报编辑部收到一位通讯员来稿。稿件中,作者用大量文字和图片讲述以前鲜为人知的十堰境内一条古盐道——“两竹”(湖北竹溪县和竹山县)古盐道的前世今生。在古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前,鄂豫一带老百姓的食盐,多数是从今天重庆巫溪大宁盐厂经“两竹”南部一条险峻山道运送出来的,也就是“川盐济楚”。由于运输的多是私盐,途中山高路险,挑工的艰辛难以诉尽,但盐道上的奇闻轶事以前鲜有传播,作者能搜集到这么多的资料并整理成文,其中费的心血可想而知。此前,本土历史文化类新闻,十堰日报虽作过不少报道,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简单。现在收到这篇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很强的文化类稿件,若简单处理,未免容易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为完整呈现这条古盐道的历史风貌,十堰日报特意开设《文化视野》专栏,拿出整个版面,以《沧桑古道话盐客》为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述了古盐道的沧桑岁月。文章和专栏推出后,反响很好,不少读者大呼“过瘾”,评价说“推开了十堰对外展示历史文化瑰宝的窗户”。一些高校教师、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也对办好《文化视野》专栏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并纷纷为专栏撰稿,为我们办好《文化视野》专栏提供了丰富“货源”。随后,《尹吉甫与<诗经>》《“三言二拍”中的十堰元素》《漫话郧阳绿松石》《丹江口水库下,有沧浪的美丽传说》《流民起义与郧阳抚治两百年》《神农氏炎帝与房陵》《解读明代大修武当山的圣旨》《开国将帅中的武当武术高手》等一大批反映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有深度、可读性强的文章相继见报。

《文化视野》每周一期,每期一版,选题选稿充满家常味、泥土气,小而活,通过对“旧闻”的搜集、整理和传播,用原创作品展示本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源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社会习俗等产生热爱和自信,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让《文化视野》真正成为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广场”。

重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历史文化积淀,让《文化视野》副刊在不断出新出彩的同时,也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2017年11月29日,《文化视野》刊登了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袁正洪撰写的 《房陵历史文化溯源》一文,引得广大读者纷纷找报纸阅读并收藏。曾在十堰日报社工作了数十年的老报人、现已年过八旬的胡继兰老人看了此文后,写了《一篇宣传十九大精神的好文章》,文中写到:“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重视文化传承,重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十堰日报》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文化当作一个重要内容来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值得点赞!”

《文化视野》副刊正是秉承着要做地域历史文化挖掘者和宣传者的姿态,在极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宝库”中细细耕耘,获得了读者的最大认可。

讲好历史故事延续城市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灵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基因和动力。《文化视野》副刊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找精神文明之根,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寻找创造了灵感和源泉,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历史上,郧阳曾经遍布造纸作坊,但大多呈零星分布,以生产工艺较简单的草纸、火纸为主。一批造纸规模比较大、生产工艺繁琐、技术难度高的皮纸作坊,集中在汉江以南的郧阳区鲍峡镇和胡家营镇交界的石门沟和两河口,而且这些家庭不种地,以造皮纸为业,卖纸买粮。郧阳造纸术,特别是郧阳皮纸术,最初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工艺特征与历史所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术一致,可以确定是蔡伦造纸术的继承。

2012年3月30日,《十堰日报》整版刊发了 《郧阳皮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一文,作者黄忠富以古代造纸术为线索,对郧阳皮纸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征、生产工艺等进行了深入论证和阐述,在追寻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印记基础上,对郧阳皮纸作了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挖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丰富的历史文化,只有经过亲身去触摸和感受,通过和历史深度对话,用“在现场”的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这一点,《十堰日报》用实例予以了证明。2012年6月,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节选了《郧阳皮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一文的内容,要求考生根据节选内容谈谈自己对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阅读理解题20分),让广大考生震撼于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重新发现十堰特色历史文化之美的欣喜感和自豪感。这种珠联璧合的做法,给人以独树一帜的新颖之感,对于引导读者认识十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它,品味它,进而自觉地保护它,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十堰是一本书,《文化视野》副刊刊登的文化探源类文章《郧阳“肉码字”新说》《汉江中段的茶马古道》《郧阳,明清时期的特区》《谁是千年武当山最早的修道者》,红色记忆作品 《红三军转战武当,贺龙“约法三章”》《贺龙与武当道总的革命情谊》《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十堰人》等,无一不透着十堰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这些围绕城市发展、踏着时代节拍而进行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宣传,有效传承和延续了城市文脉,体现了地方党报副刊所具有的责任担当。

多角度展现厚重的文化记忆

让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的形式见于报端,这对于十堰当地受众来说,不但会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对于外地受众来说,这不仅会让他们感到新鲜,而且还是了解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2017年1月,《文化视野》副刊再度改版,以总体策划的思路,对十堰历史文化进行整体策划性表达。从开设的“历史长河”“传说故事”“民间宝藏”“地域风情”等固定栏目可以看出,《文化视野》副刊有意识地把纷繁复杂的十堰历史文化通过特色分类来进行表达,多角度展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元素,让源远流长的地域历史文化鲜活地呈现在党报的副刊版面上。比如,2017年1月4日《文化视野》副刊,用3/4版的篇幅刊发了《老郧阳文化习俗探源》一文,对老郧阳花鼓戏、凤凰灯舞、代诗歌、曲剧、豫剧、二棚子戏、打锣鼓等具有鄂豫陕渝四省(市)边沿风情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源头全景式挖掘,把老郧阳文化习俗相关知识有机串联起来,让读者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了解;再用1/4版的篇幅,分别刊发传说故事《桃花湖的传说》、民间宝藏《黑皮陶》、地域风情《十堰地名由来》,并巧妙使用“印章”做栏目区分。通过凸显“内容为王,细节出彩”的版面策划理念,让《文化视野》副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源头在哪里?特色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每一项都是一个大题目、一篇大文章,除了要有整体策划思路之外,还必须对城市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进行分别包装和表达。在这方面,《文化视野》副刊将版面内容定位为立足历史,兼顾人文,以地域为龙头,以人物为抓手,以故事为线索,充分展示十堰大文化内涵。

十堰本土作家黄忠富在其著作《万历郧阳兵变始末》中详细描述了发生在明万历十五年的郧阳兵变事件。为把这个极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挖掘和表达好,《文化视野》副刊“传说故事”栏目分四个章节分期对郧阳兵变起因、兵变平定过程等进行了深入解读,让这一历史故事得到了系统展现。

为确保副刊版面的深度、厚度、丰富度,以及赖以生存的原动力,《文化视野》副刊的编辑积极与十堰本土作家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对十堰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如十堰本土作家华赋桂的《堵河文化源流考》、凌智民的《楚昭王与十堰》、陈新永的《历史名镇安阳口》、孟正圣的《秦巴文化的起源与传承》等文章,既让《文化视野》副刊内咨贴近读者、吸引读者,也增强了《文化视野》副刊的亲和力、影响力。

猜你喜欢
郧阳十堰副刊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倾情水利作贡献 深耕水保为民生
——记郧阳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郑全新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童迷黑白秀
水源汉江 石聚郧阳——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