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是苏教版新创的特殊课文类型,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它有着古代诗词文化独有的魅力,生动活泼,没有传统古代诗词文化繁琐难懂的弊端,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关注于“文章教学”而忽视了诗文的学习,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思路不清等问题。诗歌是文章的浓缩的精华,创设情感,诵读文本,诗文对照,情感延伸是我校教学的一大特色,其中心思想即为本与真,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
一、“文包诗”在本·真教学下模型建构
一适用学段、学科、课型:小学语文教学课
二模型名称:“文包诗”课堂教学模式
三操作模型图:
四模型解读:
1.创设情感。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直观方式再现诗文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要注意的是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文本。教师通过指导孩子诵读诗文可以使学生掌握文章大意,体会情感,把握思想主旨,深化主题。但是,教师也要避免矫揉的澎湃激昂。认识到诵读的至高境界是平淡的说话。
3.诗文对照。教师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诗文材料的整体存在,将诗句与文字形成有效的链接,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4.情感升华。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朗读文本的课程实施方法。
二、“文包诗”在本·真教学下的实践操作
以《咏华山》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为例。在这一诗句,低年级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在这里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孩子自行发现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转换人物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在文章中扮演角色,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对于“亲自”站在华山顶上观赏群山的感受,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对该诗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情境是个难点,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意味深长的诗中画。学生由于阅历不足,很难体会到文章中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年龄特征并结合孩子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因此根据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可以在学生诵读文章时自由联想诗中的画面,想象自己仿佛就身处于画面中,以此提高感悟。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直观性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欣赏文章中的配图,进行理解与想象,从而情景交融。但是,由于孩子在课堂中容易对图文进行无意想象,做出与文本无关的自由联想,因此教师在文包诗的教学中还应注意要控制学生的联想范围,以“诗”为中心展开,不做无意义的联想。
一年级下册《咏华山》就有这样一幅精美的插图,图中8岁的寇准与先生登上高耸入云的华山,周围有朵朵白云,群山都在他们的脚下。学生课前已对文章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查阅了寇准的创作背景,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有意想象,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在学生想象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提出有效问题:
1.从哪可以看出华山的高?2.从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什么?等。让学生通过文本插图,展开有意想象,一方面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对文本进行自由联想。
“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优秀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科学事业,也是艺术事业。”我校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文包诗教学,通过文本与诗句的有效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兴趣,提升个人修为、完善人格。“学生主体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笔者相信,在我校特色的本·真教育体系下学生会从更加热爱古代诗词学习,在语文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俞懿洋,江蘇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