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领衔主持了省教研第七期重点立项课题“作文教学高效性的研究”,致力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与实践,我深切体会到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做到有序、有趣、有效。
一、有序——循序渐进,让训练更有针对性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十分普遍,作文的训练与指导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计划,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训练序列,三个年级应分别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写作素养,围绕哪些训练点进行实施,往往没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很大,“写作”课便成了一门最自由、随意的课程。
那么,科学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是什么呢?我结合写作流程与写作本质的基本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实施了层级性写作运程。
1.七年级:培育写作基本素养
初中作文教学要从七年级起始阶段开始着力养成学生的写作素养,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的基本功。
首先,狠抓“非智力素养”的培育。
一是培育整本书阅读素养。我跟学生一起读名著,一起阅读序跋,一起关注人物,梳理情节,一起写读书笔记,一起交流阅读心得。
二是培育坚持写作的素养。从广义的角度讲,写作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育学生坚持写作的素养,是希望把写作融进生命里,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每学期,我都组织学生每人精选20篇文章编成集子,在班级搞一次习作展览。
三是培育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素养。要求学生带着心去读别人的作品,带着笔去记录自己的思考。每学期我都进行读书笔记展评,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四是培育“字正腔圆”的写字素养。我每天都要求学生练字十分钟,每周让学生完成一幅书写作品。
其次,狠抓写作素养的培育。
一是培育语言素养。要想培育学生的语言素养,就必须以学习典范的文学名著为基础。常用的方法是摘录、仿写,而且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是培育生活素养。任何写作都是心灵化的写作,都是以“我”的目光观照世界,观照他人,所以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着力进行生活素养的培育。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跟大自然亲密接触,感知生活,理解生活,积累生活。
2.八年级:发展学生写作技能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写作积累以及思维训练后,我着重训练他们的写作技能。
一是口头语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会促进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主要通过主题演讲、概括内容、品析语句、美文推荐、主题辩论等形式展开。
二是读写结合。一方面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找到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等;另一方面适当模仿,在模仿中求新。尤其是针对经典文本的特质有机展开模仿训练,如学习了《散步》后,训练学生运用对称句式,学习《变色龙》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情节安排的摇曳多姿等。
三是专题训练。从整篇文章的写作技能和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两大方面开展训练。我先后开展了“选材:求新”“立意:求深”“构思:求巧”“修辞:求美”“描写:求细”“议论:求精”等专题训练。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九年级: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创新的元素体现出综合性、新颖性的特征,除了写作主体(学生)的因素外,施教客体(老师)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是“文化”主题训练。一改过去传统的以成长、自然、社会、家庭、校园等主题类别作文训练,而是训练学生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等等。如围绕“根”进行了“寻根”“草根”“文根”等系列主题的作文训练,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向美求真的高尚情操与真挚情感。
二是创新技巧点拨训练。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材料创新。写作时要选择别人想不到的或者别人没有写过的,属于你自己独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材料,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比如面对《我的妈妈》这样一个题目,就应该选取一些只发生在你妈妈身上的事情去写,不要人云亦云。这样写出来的“妈妈”就只是你的妈妈,而不是别人的妈妈。
立意创新。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要尽可能做到观点新、阐述深、思想真、情感浓,要避免常见、庸俗之意,能够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通过小中见大、对比见新、置换见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构创新。要反对四平八稳地三段式结构,也要避免司空见惯的总分总式结构。我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谋篇布局,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新闻联播、打电话、采访、等形式写作文,采用曲艺表演的形式表现学校生活,用写日记的形式反映家庭矛盾。
二、有趣——动心动情,让写作更有趣味性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寓作文教学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快乐的操练之中,让作文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变“习作”为“喜作”。
1.体验:走进生活,培养兴趣
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和教会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强者,用极大的热情去观察、分析、体验和追求现代生活中的爱憎和是非,形成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这就是所谓“情动而辞发”。于是,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
2.课堂:巧设精选,妙趣横生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反映人物身份。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训练:
步骤一: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并仿照文中第一个人对其他三人自我介绍。
《你姓甚名啥?》
街头小店里,有部公用电话,打电话的人一个接一个。
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在电话里说:“我叫苏若甫,苏东坡的苏,郭沫若的若,杜甫的甫。”
一个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包的中年人来打电话,在电话里说:“我叫马再新,( )”
一个红光满面的男人,从小车里钻出来,拿着手机说没电了,也在这里打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我叫李美发,( )”
一个提着青菜的老大娘来打电话,在电话里说:“我叫黄玉芹,( )”
步骤二:学生交流。
生1:下马的马,再就业的再,创新的新。
生2:李嘉诚的李,美女的美,发财的发。
师:很好!谁说说老大娘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生3:黄豆的黄,玉米的玉,芹菜的芹。
3.评价:欣赏激励,多元立体
在作文评价中,坚持“发现、欣赏、激励”三个原则,运用“因人施教,分层评价”“教给方法,自主评价”“交流发表,多元评价”等方式,睁大眼睛看学生的作文,这样既呵护、激励了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又放大了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保证了作文兴趣的持久性。
三、有效——关注过程,让指导更有实效性
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的认识和做法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做到“读写结合”,因为熟能生巧。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无为”,更不能“缺席”。如果教师在“写”的过程中能提供有效的指导,那么将大大缩短学生作文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遗憾的是,当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重两头轻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过程,即重视写作前的题目布置和写作后的评改以及空洞抽象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灌输,而对写作规律的传授,尤其是对某个具体的作文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问题缺乏有效指导。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努力让作文教学“指导”的作用真正在课堂上发生。
譬如在教学语言描写《由说话看出人来》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学生根据下列情景写一段对话。
初一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正在进行,我们班前三棒一路领先,可到第四棒时,王利萍将接力棒掉在了地上,尽管王利萍拚尽全力,但还是将就要到手的冠军丢掉了,班上同学一个个议论纷纷……
2.当堂习作。
3.先请一两名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指出问题。如对话未能表现同学鲜明个性,语言不够简洁精练,语态描写不够具体生动等等。
4.根据点评意见修改。
5.再交流展示,学生点评。
6.师生重点评议一名同学现场范文:
徐书伟跺着脚,满脸涨得通红,气冲冲地说:“都怪王利萍, 到手的冠军丢了!”一旁的高一璇拍着桌子:“就是吗?多好的机会啊!”前排的张浩听不下去了,冲着他们嚷着:“有本事你们去跑,我看你们还不如她呢,有什么资格说别人。”坐在后排的班长房颖站起来,拍拍几人的肩膀,笑着说:“大家都别吵了,王利萍也已经尽力了,下次有机会我们再争取。”
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但是大量写作实践证明:文无定法亦有法,“大体须有”“定体则无”。钱理群先生说:“作为一种基础教育,中小学说与写的训练,是应该教给學生基本的法的,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的‘法的教育与训练,应该避免烦琐。”我想,实现“有序”“有趣”“有效”,这应成为广大语文工作者寻求作文指导的高效策略的共识与追求。
沈寿鸿,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