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曹妃甸油库 孟静
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人员结构都是按照“分配+安置”的模式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当这种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基本需求的时候,科学、系统、严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企业要想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稳定的人力资源架构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确保企业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规划一线基层岗位的人员调配。
市场,这个在企业经营中唯一且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组成的重要变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融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规模。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范围内,企业需要迎合市场,市场才能够给企业足够的资源与信息反馈,借助这些资源与信息的重新组合,在内部管理中才能让人力资源架构更为合理。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企业无论是从内部管理上还是在对外合作上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诠释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资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的重要突破口。而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环境,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另外一片天地。
一方面,“互联网+”环境让产业链人力资源基础更为明朗。企业作为单一个体,其人力资源管理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应当属于内部管理范畴的问题,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上下游资源整合已经完全趋于透明化,特别是在市场周期性形成波动,有可能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造成冲击甚至影响的时候,上下游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作为一种直观且有形的信号,对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是必须要关注的。因为澳大利亚单方面地提出了铁矿石的价格调整,对我国钢铁市场形成的较大的冲击,以至于以宝钢为首的国内钢铁集团螺纹钢价格大幅度上涨,河北某机械加工生产设备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在获悉相关信息之后,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班次,将原计划在省内某高职院校的校招人数从60人降低到了25人。不仅稳定了生产,还最大化地解决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采用的都是绩效考核模式,从表面上来看这种模式是基于“多劳多得”的理念上形成的,但是其对成本的计算往往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不同而产生严重的差异。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在看似增加收益的同时,有可能在扩大成本支出。而借助“互联网+”环境,能够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和模拟运算程序,将“人”“设备”“生产工艺”等所有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都囊括到运算程序中进行精准的虚拟测算。这样不仅让基本业绩完成了量化性复核,而且让人力资源管理从原有的“点对面”向“线对面”,甚至是“点对点”转型,将每一个岗位所需要产生运行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结合所测算出的最优化值作为员工绩效工资的重要参照指标,能够完全实现优胜劣汰的效果。
市场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中调整,而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与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企业人力资源环境与管理更为科学,同时,也使得管理方式更为先进。在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依托“互联网+”环境能够有更多的突破。
(一)形成人力资源独有的储备库。企业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创新的原动力则是先进人才的引进,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中,仅能够依照企业发展的现阶段需要来进行人员管理,借助“互联网+”环境的分析和预判优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除了按照企业3—5年的发展规划与战略性投资计划来“预设人才”之外,还可以按照量化性人力资源环境来“定制人才”。这样不仅能够让科技科研成果在市场化的转型中节省更多的时间,而且还为人力资源部门减少员工入司、入职之后的岗位培训成本,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进而满足企业后备人才储备的基本需要。
(二)形成人力资源独有的考核机制。无论是制度约束人,还是人约束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的确面临着诸多的不可控性人为因素,要想在现有模式下完全剔除这些因素显然并不现实。而借助“互联网+”环境,能够对所有员工的日常操行进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行为的评估相对减少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够让更客观的数据、信息作为评价员工是否称职的参照,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以及量化性指标确认更为客观、真实。
综上所述,或许对于企业而言,科技人才并非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全部,但是绝对是保障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借助“互联网+”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从转变团队思维、建立集约平台、优化管控模式、加强人才供给和构建信息体系等方面对人力资源所启动的所有改革措施,能够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企业实现战略性投资与扩张的最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