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颖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佛汉拳又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武术,现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汉拳植根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在长达16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它包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交汇,形成为别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清代以来我国社会的文化、宗教、风俗与心理等。
佛汉拳还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和推广作用。同时,笔者欲从佛汉拳的碑文及歌诀中来剖析它的起源及技术风格特点,这样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佛汉拳本身的特征。
相传,佛汉拳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入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寺之宝,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成为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达摩创造佛汉拳”这一说法,在史料记载的佛汉拳歌诀中也得以体现。佛汉拳歌诀云:“佛汉本是暗藏门,西方有一达摩尊。绘图留到少林寺,千古妙术少人闻。拳有一百单八手,人人各有一苗根。惟有佛汉初祖留,不在一百单八门”。笔者认为佛汉拳是由达摩祖师所创,犹如“达摩创造少林拳”这一说法雷同,因距离我们现在时间太久,无从考证。
有关佛汉拳的起源,另一种说法为:在明清时期少林寺僧人通过对众多拳种精髓精研细论,逐渐创编出的一种新拳种。后来在实战比武中,因其攻击力、杀伤力极大,故被寺内列为“暗藏门”武功,不允许公开练习,这一拳种一直成为寺内德行、武功上乘的高僧秘练之术,后经少林高僧徐修文几经整理修编,形成套路,并命名为“佛汉拳”。
据河北大名东关碑文记载:佛汉拳于1860年左右流传世俗,至今约有160余年的历史。首传人贾云露(生于清道光年间,约1825年,字平西,法号光明),世居河北长垣县(今属河南)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之外,贾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复一日,月半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家姓徐)亲授,贾学三年,尽得其奥,至此师命辞刹,嘱其遇机会发挥武事,有所作为。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则、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离寺后,在河北大名县(当时的大名府)与当地颇有名气的拳师交手,力挫群雄,无不取胜,从此佛汉拳就在当地名声大振,好武之人闻风而来求教者不计其数。
据碑文记载,贾云露在大名设场授徒数十年有余,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仅贾云露的入室弟子张金荣一人就授徒二千人之多,从此佛汉拳广为流传。
综上,佛汉拳起源于少林寺是毫无疑问的,但有关佛汉拳的创始人如“达摩创造佛汉拳”,“少林寺僧人创造佛汉拳”及“修文方丈整理修编佛汉拳”的说法都有待考证。而贾云露教拳授徒之说,据史料、碑文记载较多,并且较为详细,应属于较贴切、可靠之说。
佛汉拳歌诀云:“佛汉出手身正立,不慌不忙看虚实。闪粘切随为妙计,才知武术不为虚。佛汉出手身正立,不慌不忙手出齐。怯法随法为妙计,不得真传实有失”。
佛汉拳在进攻或防守时首先要求身体正立,眼睛注视着对方的行动。身体正立,身架才能有根基,自己的重心才能稳定,眼睛才能直视对手,探求对方的虚实,根据对方的心理及动作的变化才能直击对手,才能使攻击线路最近,攻击才能更奏效。身体正立的好处还有利于在进攻对手时能够更好的使眼、手、脚同时到位,做到眼到,手和脚就到。如果上身后仰在手脚并用进攻对手时,肯定是脚先到,如果上体前倾,则为手先到,这样一来就会给对方进攻上体或下体的机会。佛汉拳要求出拳时手、脚同时到,也就是所谓的手脚齐出,身法合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劲,故而才能发出寸劲和内力来。有句老话讲“手到脚不到,等于瞎胡闹。脚到手不到,防守难做到”。要想做到眼、手、脚齐出同时到位,首先必须做到身体正立。
佛汉拳歌诀云:“佛汉出手分阴阳,克胜致胜暗中藏。目不及瞬手万变,就是神仙亦难防。佛汉出手如闪电,手不回来当场变。不顶不碰不较劲,三节不较摸佛汉”。 佛汉拳两手分主攻手与副攻手,即阳手与阴手,也叫佛手和汉拳。阳手如捧月,阴手似反弓。阳手遇敌即出,决不回收;辅攻手辅助攻击,伺机而进。另一方面手法暗藏,指上打下,里外埋伏,两手密切配合,封发攻防同时进行。彼来进我,我即制彼,封亦打,打即封,两手边封边打,阴阳互根,互生互变,刚柔相济,虚实分明。
佛汉拳又以佛汉手而著称,手法灵活多变。出手后可随对方防御手的力的方向大小随机随势而变,寻隙而入。进,以手跟手,手套手,一手紧似一手,得把不让手,得手不能使其进手。出手不顶不碰不较劲,随手就变,阴阳不定,软硬兼施。并且佛汉拳一手兼发多种劲路:直劲,斜劲,螺旋劲,抖劲,寸劲等。一招进,千招进,迅速发二道劲,三道劲,连续发劲不断,直至击败对手。
佛汉拳歌诀云:“会打法,会拿法,手不挨身不理他。手如箭,身如弓,大罗神仙也难封。见把就夺,见拐就捉(托),露头打头,露脚打脚”。佛汉拳在实践中,很多招式都是近身短打,偎身靠打,方寸之间制敌于死地。
在此拳中,抓、打、擒、拿近乎是完美的结合,尤其在对练套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脚、腿的锁扣,到手、肘身法的运用,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佛汉拳在进攻对手时手和身体协调配合,身体成弓形,有利于蓄劲和发力,还比喻所用的弓箭之弓,佛汉拳的进攻手比喻成箭,在准备进攻对手时,箭搭在弓弦上蓄意待发,当进攻对手时,利箭即出,势不可挡。古人云“大将军不怕千军,就怕寸铁”。并且佛汉拳进攻对方的部位比较灵活,对方哪里露出破绽就立马进攻哪个部位,速度之快,手法灵活,在短时间内击败对手,得以制胜。
佛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它源于佛学文化与中原劳动人民智慧的有机结合,遵循佛家“拳禅合一”及道家、儒家思想,同时还吸收了太极阴阳学论,并融合了美学、医学、养生学、人体力学等学科知识,形成了内容完整、风格独特的内家拳学体系。它以人体为依据,以实践技击为宗旨,以贴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粘、黏、随、偎为长,以手为苗,以身为势,以步为根,正身架子四面劲,阴阳合把,虚实相间,攻防一体,手法多变,吞吐自如,意撑八方,周身一家,浑圆一体。它不但技术风格独特,而且讲究养与练结合,练与用统一,注重人自身本能与自然力修为,长期演练能起到防身、健身、修身等的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