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祥 王恩龙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武术内外兼修极具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体育项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具有技击防身、强身健体、文化教育、陶冶身心等诸多功能。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武术发展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武术锻炼身体、善度余暇。武术是一种全身协调性运动,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水平运动员,对柔韧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武术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都是由基础的热身、拉韧带、踢腿等活动开始。柔韧素质作为武术运动的基础,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是完成武术动作的基本保障,更是提升武术动作质量和规格的关键。在普及推广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武术的认识程度不足,往往只重套路招式的练习,忽视了武术对柔韧素质的要求。CNKI载文中涉及“柔韧素质”共计1973篇,武术相关的159篇。精读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武术柔韧训练方法研究,而柔韧素质价值多为简要描述,尚无柔韧素质在武术运动中的价值分析。因此,本研究针对柔韧素质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希冀增强老师教练对柔韧素质素质的重视程度,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
本研究以柔韧素质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以“柔韧素质”“武术训练”“身体素质”为关键词进相关文献检索,选取相关文献进行精读,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2 访谈法
对武术运动员、教练员、武术硕士、博士及武术专家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交流获得有价值的学术知识,为研究提供研究素材和理论支撑。
1.2.3 逻辑分析法
采用分析、概括和归纳的方式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合访谈的内容对柔韧素质的价值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中将柔韧素质定义为: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1]《运动生理学》中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或范围的大小。[2]柔韧素质通过关节运动的幅度,也就是按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而表现出来。柔韧素质是肌肉和关节相结合的特性,关节活动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关节本身的结构及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人体关节骨结构的活动幅度是由基因决定的,遗传性高,后天的训练很难决定它的活动幅度,所以柔韧素质主要是对跨过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伸展能力的后天训练。
武术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一般柔韧素质表现为武术基本功方面,如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等。专项柔韧素质则体现在运动员练习套路运动或格斗过程中完成的动作或击打效果。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防进退、动静急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套路习练形式。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向“高、难、美、新”方向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动作难度逐渐增加,特别是长拳类动作,例如旋风脚720°接马步与旋风脚720°接跌竖叉评分相差0.05分,腾空正踢腿脚未触及前额扣分等,对套路运动员的柔韧性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散打中鞭腿、侧踹、下劈腿、后摆腿等动作都需要较好的柔韧素质完成技术动作,实现理想的击打效果。由此可知,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员至关重要的专项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主要通过关节的屈伸与旋转完成,柔韧素质决定了肌肉、韧带延展性。良好的柔韧素质使身体协调而不僵硬,学习武术动作时能够轻松的控制身体进行尝试性练习,避免多余动作产生,快速掌握武术动作要领。若柔韧素质较差,则会导致肌肉伸展及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习练武术动作时导致多余动作的产生。如:武术基本功正踢腿练习,柔韧素质差会导致支撑腿弯曲、脚跟离地、腰部弯曲、两臂前后上下摆动等错误动作出现,习练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纠错,因此柔韧素质能够促进武术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员选材标准之一,发展柔韧素质的敏感窗口期在6-10岁,挑选先天柔韧性好的青少年,经过后天训练更容易达到武术运动员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对于培养武术后备人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良好的柔韧素质是正确掌握动作要领达到动作要求的先决条件,武术运动中从弓、马、仆、虚、歇基本步型到正踢、侧踢等腿法均需要良好的柔韧为基础。柔韧性不足会导致动作质量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动作。如:弓步时前腿大腿难以与地面平行,后腿难以蹬直;正踢腿勾脚尖直摆上踢柔韧不足,易出现支撑腿弯曲、身体前倾等一系列错误动作;散打运动中柔韧性不足侧踹、鞭腿等动作难以完成正确的动作、击打高度和力度;太极拳朝天蹬、雀地龙、跌叉等动作无一不需要良好的柔韧性,由此可见,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的基础保障。竞技武术比赛中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劲力顺达,姿势优美,无论是拳术还是器械都需要良好的柔韧素质。如:自选长拳中腾空正踢腿,抡臂砸拳体现了腿部和肩部的柔韧性;刀术、剑术中刀花、剑花,如果腕关节柔韧性不好,就会导致身体与器械不协调,影响动作美感。201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中明确提出:步型要求两腿接近直立,正踢腿未触及前额,跌竖叉后退膝部明显弯曲等都是累计扣分项,可见尤其是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武术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分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主要有长拳、南拳、太极拳、散打等几大类,长拳动迅静定、高低起伏、节奏鲜明、舒展大方;南拳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手法多变、刚猛有力;太极拳含蓄内敛、急缓相间、连绵不断、刚柔相济;散打踢、打、摔、拳肉相搏无一不是力量与美的共同体。传统武术俗语有“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等,强调了腿是根基,腰是轴,腿的柔韧性好则利于表现技术动作,提高拳艺。腰功是反映身法的关键,腰的柔韧性好才能与肩、肘、胯、膝协调配合。从技击角度看,腿功和腰功是技击动作的基础,腰腿的柔韧性好,才能准确运用各种腿法,左右躲闪,指上打下。身体柔韧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肌肉韧带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粘滞性,增加武术运动的幅度使动作更加轻松自如。良好的柔韧性能够降低肌肉间的拮抗作用减少力量的传导阻力,增加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完成武术动作时动作能够更加到位,动作间的衔接更加轻松自如,有利于将攻防技击动作与拳种风格特征相结合,从而改善动作节奏,使武术运动更加富有运动美感。
良好的柔韧素质对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其他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运动幅度。柔韧性决定神经系统支配骨骼的肌能状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的改善,可使肌肉活动时,参与工作的肌群充分放松,从而降低了对主动性的阻碍,保证运动幅度加大,使运动技巧形成后,表现出动作非常协调。[3]肌肉韧带缺乏柔韧性就难以得到良好的伸展显得僵硬,武术运动员缺乏柔韧素质训练,力量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散打运动员力量好但肩关节柔韧性差,就无法达到很多拳法的运动幅度,实现快速有力的打击。由此可见柔韧性是力量和速度的前提保障。同时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使肌肉更好的处于放松状态,增加肌肉局部血夜循环,从而减缓肌肉状态增强肌肉耐力。根据田麦久的项群理论,武术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表现性项群,各种专项素质之间是协同作用的。不同阶段各项素质所占比例不同,柔韧素质在少儿时期最易发展,是提高柔韧素质的黄金时期。
运动训练或比赛中造成的损伤被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为运动参与者的生活、训练带来极大的不便。好的柔韧性可以减少人体运动系统的紧张和应力状态,减轻肌肉的疼痛并有利于身体技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能促进肌群内的协作,而且能够改进本体感受器接收刺激的能力,可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4]研究表明,武术运动损伤大多是运动时外力致使关节、肌肉、韧带及相关组织过度拉伸引起的。武术运动翻腾跳跃、跌扑回环身体各部位同时参与,动作幅度大极易发生运动损伤。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减少肌肉肌膜间的粘滞性,有效的避免了肌肉拉伤、韧带撕裂从而稳固关节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科学规律的柔韧训练可以改善肌肉韧带的韧性与弹性同时形成武术运动所必须的“柔韧储备”,从而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增加身体各部分的整体性,避免身体僵硬不协调的出现,从而增加动作的协调程度较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果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使武术参与者保持良好的兴趣,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武术动作,提高武术运动水平从而使参与者获得自我满足,保持良好的习武兴趣和热情。同时,参与者良好的心里状态对柔韧性训练有促进作用。柔韧素质的训练具有往复性,能帮助习练者调整心态更好的投入武术练习中去。柔韧素质的训练往往是枯燥和痛苦的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对武术习练者是极大的考验,坚持柔韧素质练习能够促使武术习练者形成良好的自觉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柔韧性主要受到关节结构、年龄、性别、肌肉体积、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运动水平、外部环境温度、疲劳程度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5]目前国内外关于柔韧性的训练方法的提出了PNF拉伸法、运动动态范围法、离心拉伸、器械拉伸、电刺激法、振动刺激法、热效应训练法等最新的训练手段。而关于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拉伸法,包括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对于新的训练方法采用很少,主要依靠教练员的训练经验进行拉伸训练提高柔韧素质,显得有些单一枯燥。柔韧素质训练本就痛苦,建议教练员引入新的训练方法。(1)根据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制定适合的训练频率、强度计划,设置目标;(2)采取多样化(情景教学、目标设定)的训练手段进行柔韧素质训练;(3)营造活跃的训练氛围(音乐、体育游戏)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4)调节合适的室内温度利于柔韧训练等。
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够改善武术运动参与者的学习心态,提升武术运动的动作质量和动作规格,促进武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能够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延长武术参与者的运动寿命。武术运动是全身协调运动,在进行柔韧素质练习时要注意全面性特别是对于上肢的柔韧素质练习不容忽视。由于柔韧素质训练痛苦和无趣,所有柔韧素质训练应多采取情景设施、目标设置、PNF拉伸法、播放音乐等多种方法进行训练,转移训练者的注意力较少枯燥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