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成熟条件

2018-11-24 13:42沈洋洋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楚辞

沈洋洋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七言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七言诗产生源流的研究,各代学者也都对此进行过讨论,并且也产生了很多的观点,如《诗经》说、楚辞说、民间歌谣说、成相辞说、柏梁台诗说、镜铭说、《四愁诗》说、《燕歌行》说等。而本文将结合前人的观点对七言诗做一个朔源性研究,认为七言诗源于民间歌谣,但同时也考虑到《楚辞》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在七言诗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七言诗便是在这种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出现并且成熟起来的。

关键词:七言诗;民间歌谣;《楚辞》及其他文学作品

晋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中说:“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于四言之间……,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1)而在《诗经》当中,也不乏类似的七言诗句出现,故有人认为七言诗源自于《诗经》。另一方面,楚辞说的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者有近代著名学者罗根泽先生、容肇祖先生以及今人郭建勋先生。罗根泽先生在其《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一书中说:“七言诗乃是蜕变于骚体,初具于西汉之末的元、成、哀、平之际,成熟于东汉中后期。”(2)容肇祖先生也论及七言诗大概是从楚声起,今人郭建勋先生更是在其《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中通过对楚骚句中“兮”字进行句式结构分析,谈及楚骚体诗歌与七言诗在形式上具有同构性,所以认为七言诗源自于楚辞。

关于民间歌谣说,余冠英先生在《七言诗起源新论》中认为楚辞的句法形式和七言诗很像,但并没有事实证明七言根源于楚辞,而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是从歌谣直接或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3)褚斌杰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关于七言诗的论述也赞成这一观点。

近人陆侃如称《成相》为“后代七言诗不祧之祖”。概因《成相》篇的七言句有一定的结构和规模,且全是上四下三的结构,具有酝酿七言诗产生的基础,这种观点对后来的学者们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任昉先生在《文章缘起》中说:“七言诗,汉武帝柏梁殿联句”,严羽先生在《沧浪诗话》中举同样观点:“七言起于汉武柏梁”。二人同把《柏梁联句》作为七言诗之祖。

汉代还有一种特殊的七言韵语“镜铭”,是刻在镜子上用来祝祷吉祥的应用类型的诗句。由于刻上的文字有很多是七言句,故而被研究者认为与后来七言诗关系重大。少许学者还认为七言诗源于《四愁诗》和《燕歌行》,主要是因为这二者更为接近我们现在所讲的文人七言诗,字句、押韵和抒情都可以说是七言诗的范式。

以上是近代出现的较为有影响力的七言诗探源论,而本文的观点则认为七言诗源于民间歌谣,但同时又受到《楚辞》的影响,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七言诗体。在肯定民间歌谣作用的同时,亦不忽略其他文学作品在七言诗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并且采取系统研究方法,立足于七言诗这个论点,全方面多角度地对七言诗进行溯源性研究。

一、民间歌谣孕育的七言诗句

《诗经》最初是通过采诗献诗而来,以四言为主,但偶有七言诗句出现,并且大部分是上四下三的节拍,这可能受民调歌谣影响而入诗。其次,《成相》原是受楚国地方民歌民谣的影响而成的,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诗句,不可能是突然而作,定是由于当时的地方歌谣中出现了七言,而正好为这些文人所借用,故而效仿体制而作《成相》。据统计,《成相》共56章,每章5句,在这么大的篇幅中就出现了112个七言的句子。荀子曾在楚国做官,深受楚地文化影响,《成相》则更似是一种模仿民歌而写成的歌谣类作品,带有楚歌的性质,这就更证明了当时楚地文化对文人创作的极大影响,同时也是七言诗的远源。就如同屈原宋玉在汲取楚民歌的营养之后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荀子也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对“兮”字加以改造创作出了《成相》。

再者,就是广为争论的《柏梁台联句》之说,相传汉武帝君臣26人每人各作一句,内容多与自己的职事相关,无内在逻辑联系,仅此已经与七言诗的要求相去甚远。逯钦立《汉诗别录》中收录了45首汉代歌谣,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七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民间歌谣中七言已是常见的诗体形式了,虽少见全为七言的作品,但足以证明《柏梁台联句》也是仿民间歌谣体制的作品,那么七言诗的渊源最终还是回到了民间歌谣。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在研究七言诗的时候,要看到七言句和七言诗的区别,他们之间虽有联系,但我们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而去探讨七言诗的起源,这样会误导我们的研究方向,进而得不出实质性的成果。而关于《四愁诗》和《燕歌行》,上文已经论述,这二者都是七言诗发展较成熟的作品,无法和源头联系起来,只能说是推动了七言诗的发展。

二、七言诗的成熟——《楚辞》

上文只谈论到了七言诗源于民间歌谣,但任何文体或是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其产生的基础和桥梁,不然即使有孕育它出现的条件而没有成长的基础,七言诗也就不会出现在后来的诗坛了。所以,在上文中论述了“源”,那接下来必须要谈到的就是七言诗的“流”,也就是七言诗得以成熟的条件——《楚辞》。

最早提及到《楚辞》与七言诗的关系之作当属《世说新语·排调》:“王子猷诣谢公,谢曰:‘云何七言诗?子猷承问,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这两句诗原见于《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到:“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虽然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这两者的关系,但都多少论及到其中的联系。直到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本身而进行研究,有罗根泽的楚辞体退化为七言体之说,有容肇祖先生的七言从楚声起(4),以及陈钟凡、王忠林等学者的观点都纷纷指向《楚辞》。这些学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在对二者的句式结构進行了举例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七言发自《楚辞》。

战国末年屈原、宋玉在楚地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楚骚体,给后世七言诗的孕育准备了充分的资源,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楚辞》中的“兮”字的使用,有时候是起表音作用,为了节奏韵律的需要而没有实际意义;有时候又可以当作现在语法上的虚词的语法功能。《楚辞》中的“兮”字除了表音,还可以用来增强作者们或悲伤或愤慨的情感,或者在句子中兼有介词、连词等作用。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怎样读九歌》中说道:“‘邅吾道兮洞庭(《湘君》)与‘邅吾道夫昆仑(《离骚》)、‘载云旗兮委蛇(《东君》)与‘载云旗之委蛇(《离骚》)、‘九嶷缤兮并迎(《湘夫人》)与‘九嶷缤其并迎(《离骚》)等句子中对比可看出‘兮字相当于‘夫、‘之、‘其等虚词。”(5)可见《九歌》中的“兮”字表示语音持续和感叹语气的同时,还可以当作多种虚词来使用。

由于诗体随着社会文化的更新以及其本身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灵活运用性,其中单纯表示语音的持续作用的这类“兮”字功能可能会随着后来双音节词的增多而产生弱化,甚至被其他词取代而消失;而另外一种可以充当虚词使用的文法功能逐渐会被其他虚词所取代而最终强化为实词。而经过闻一多先生的句式类型分析,《楚辞》中的句式更加符合七言诗孕育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同时《楚辞》中强烈的抒情色彩与七言诗中的抒情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先秦时期诗歌中出现的七言句,以《诗经》为例,这是人们的偶发性创作,为表达感情或叙述完整的需要而偶尔出现的少量七言句,和讲求韵律节奏的七言诗并無太大联系。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从民歌民谣入《诗》的形式,也成为七言诗的主要来源——民间歌谣。二是文人创作的歌谣形式的《成相》和君臣合作的整齐七言形式的《柏梁台联句》足以说明早期七言形态首先是民间歌谣形式的传播,再进入文人的笔下和君臣的视野范围内,进而扩大和完善。三是“镜铭”这种应用型文体其中包含大量的七言句,虽不能断言说是七言诗的源头,但却是七言句大量出现在民间一些重要场合的例证,也说明这时的七言句已经不是偶尔出现了,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运用这种形式灵活的七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祝愿。其次,七言诗成长的大环境便是《楚辞》,无论是《楚辞》中的一些“兮”字句式逐渐向七言诗句转化,或是后来的一些“仿骚体”诗都在不同程度的向七言诗靠近,也对七言诗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民间歌谣孕育了七言诗,七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而在之后的发展中,起源于楚地民间歌谣的《楚辞》则为七言诗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其中也不乏包括大量的仿楚骚体。而《成相》《柏梁台联句》以及“镜铭”都为七言诗的出现创造了一些契机,《四愁诗》《燕歌行》等作品都是七言诗发展轨迹的有效例证,代表着此时的七言诗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研究七言诗的起源问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忽视七言诗出现过程中其他事物所起的作用,只有全方面的分析,我们才能对七言诗得出一个系统的认识。七言诗便是在这种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出现并且成熟起来的。

注释:

挚虞《文章流别论》,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版。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版,第114页。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五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参考文献: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挚虞.文章流别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郭建勋.论楚辞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J].中州学刊,2002 (5).

猜你喜欢
楚辞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关于海外《楚辞》译介与传播的思考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