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辉
摘要 本文总结了辽宁沿海防护林营造关键技术,包括海岸基干林带营造、消浪林带营造、农田林网营造、村镇绿化以及湿地恢复与保护等,旨在为指导造林实践和提升工程质量提供帮助,推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辽宁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176-02
Key Technology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ZHANG Wen-hui
(Office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Headquarters of Beipiao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Beipiao Liaoning 12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protec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in Liaoning coastal area,including the coastal backbone forest belt construction,wave forest belt construction,agroforestry construction,greening of villages and towns,wetland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etc.,in order to help guide afforestatio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to realize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afforestation technology;Liaoning coastal region
所謂沿海防护林,指在规划的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域内,以抵御和减轻大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安全为主要功能,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由多林种、多树种构成的防护林系统。众所周知,作为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未来发展需要更加强大的生态支撑。海岸防护林在改良土壤、降低风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扎实推进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筑牢沿海生态安全屏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的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辽宁沿海防护林营造关键技术进行总结,期望能对指导造林实践、提升工程质量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1 海岸基干林带
1.1 林带配置与结构
基干林带的走向必须与海岸线的方向保持一致。在泥质岸段,从海岸能正常栽植乔木的地方开始一直向陆地延伸,林带宽度>200 m;也可根据地形、土壤条件,营造3~5条较窄的基干林带。在沙质岸段,从临海适于栽植乔木的地方开始,向陆地延伸营造基干林带,林带宽度不得低于300 m,具备条件的地段应适当加宽。在岩质岸段,自临海第一座山的山脊以下向海坡面的宜林地应全部植树造林[2-3]。
林带的建设应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合理的林带结构。为增强基干林带的防护效能,应营造以抗逆性强的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混交及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结构的防护林带。
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要根据栽种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防护功能和经营水平来确定。
1.3 整地
1.3.1 泥质海岸。雨季前全部完成整地工作。如果土壤质地为低洼盐碱地或重盐碱地,宜采用台、条田整地。低洼盐碱地修筑台(条)田面宽50~100 m,沟深1.5~2.0 m,台、条田长度与沟宽要便于排涝洗盐,然后再按设计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重盐碱地应先设立防潮堤,开挖主干河道,修建排水系统,然后修筑台(条)田。一般条田宽50 m、长100 m左右,条田沟深1.5 m以上,支沟深3 m以上。面积较小地块宜采用台田起垄,或修筑窄幅台田整地。
1.3.2 沙质海岸。穴状整地:规格为(0.5~1.0 m)×(0.5~1.0 m)×(0.5~1.0 m)。带状整地:带宽1.0 m、深0.6~1.0 m,带长因地而宜。条田整地:对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沿海风沙地,应实行条田整地。一般条田面宽50 m、长100 m左右,条田沟深1.5 m以上,支沟深达3 m以上[4]。
1.3.3 岩质海岸。整地按相关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中的条款规定执行。
1.4 造林方法
1.4.1 裸根苗造林。造林苗木选用Ⅰ、Ⅱ级苗木。造林方法按相关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的规定执行,且各类型区造林有以下特殊要求。
(1)泥质海岸造林。浅栽平埋,树坑周围筑埂。栽植后要立即浇水,以促进苗木成活,一旦发现地表稍干,要及时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在重盐碱地区,应在台田表土10~15 cm以下埋5 cm河沙或秸秆、杂草等,并覆盖地膜和草。
(2)沙质海岸造林。在海岸粗沙地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固定沙地采用客土施肥造林。可于植树穴内加客土或有机肥15~20 kg,客土置换量不少于栽植穴容积的1/5。在风沙、干旱地区,采取根基覆盖、施用高分子吸水剂10~20 g/株、采用容器苗雨季造林、适当深栽等措施。在流动沙地或沙丘的风口处,用草本植物、作物秸秆或树枝等材料在迎风坡中下部每隔10 m设立1排高0.5 m的沙障。在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对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可采用截干、打头或修枝等方式造林。
(3)岩质海岸造林。整地后适当深栽,然后压实穴内土壤。落叶阔叶树栽植截干苗并用ABT生根粉蘸根处理,针叶树用磷肥蘸根或裹泥浆造林。
1.4.2 容器苗造林。沿海瘠薄荒山、风沙地宜采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质量和容器苗栽植按行业和国家相关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1.4.3 播种造林。在土层浅薄、坡度陡峭、岩石裸露的宜林地可采用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合格种子标准。播种前种子处理按国家相关标准中的规定执行。在风沙干旱地区造林可采用地膜覆盖及利用高分子吸水剂等措施。
1.4.4 封山(滩)育林。造林后随即采取封育措施,依靠自然力恢复植被系统。
1.5 树种混交
根据立地条件和防护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混交类型。也可保留天然更新树种与人工造林树种相结合,形成混交林。实行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等混交方法,也可实行人工林和天然林镶嵌混交。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应提高混交林比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提高乔灌木或乔灌草混交林的比重。
2 消浪林带(柽柳林)
2.1 整地
具体整地方法参照前面泥质海岸整地。
2.2 栽植技术
一是植苗造林。在秋季或春季栽植截干苗,栽后踏实、保墒。雨季如遇积水要及时排涝。二是插条造林。如果土壤湿润,可以采取扦插的方式造林。选取一年生健壮萌条,径粗约1 cm,将其截成长30 cm的插穗插入穴中,按“品”字形或正方形插条3~4根,株距为30 cm左右。三是播种造林。在春季或夏季均可,大雨过后1~2 d内播种更佳。播种量为7.0~8.0 kg/hm2(带果壳)。出苗前如遇大雨冲埋,应进行补播[5]。
2.3 造林密度
植苗造林和插条造林的密度分别为1万~2万、2万~3万丛/hm2。
2.4 配置方式
可采用篱式、丛状、团块状或行状等配置形式。
3 农田林网
沿海受風沙危害的农田、牧场、果园、苗圃等皆应营造防护林网。
3.1 林带结构
在风害较轻的地区,一般营造由乔木树种构成的通风结构窄林带。在风沙较严重地区,一般营造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带幅相对较窄的疏透结构林带。果园的防护林或严重风沙区的阻沙林带一般采用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带幅较宽、行数较多、密度较大的紧密结构林带。
3.2 林带方向
主林带的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或在30°偏角以内。
3.3 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
根据害风状况、土壤条件及沟渠路的设置情况确定林带间距。一般主林带间距为200~300 m,副林带间距为350~400 m。林带网格面积一般为7~12 hm2,严重风沙危害区控制在7 hm2以下或在林网内实行农林间作。
4 村镇绿化
街道绿化实行落叶树与常绿树、阔叶树与针叶树相搭配,乔、灌、草立体配置,最好与建设公共绿地、街心景点及乡镇公园相结合。居民宅旁绿化以低矮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可采用点、片、带的多种配置方式。企事业单位绿化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车间四周、院内道路两侧配置具有观赏价值、抗污染能力强的乔木、花灌木、草坪等,呈现较丰富的空间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在村庄周围要营建环村防护林带[6-7]。
5 湿地恢复与保护
湿地包括滩涂湿地和河口湿地。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污染治理、栖息地和生境改善及管护设施、水利设施、防火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建设等,要求按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6 参考文献
[1] 韩逸悠.河北省沿海地区防护林构建模式的研究设计[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 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 敖倩.近自然园林法在滨海大道植物景观营建中的应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4] 许景伟,王卫东,王月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综述[J].防护林科技,2008(5):69-72.
[5] 张忠东.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6] 韩友志,范俊岗,潘文利,等.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营现状及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0(5):36-39.
[7] 许景伟.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要点[EB/OL].[2018-02-06].http://www.docin.com/p-62659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