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李国权 刘冬玲等
摘要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關键词 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05-01
小麦产量构成各因素(千粒重、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间彼此关联,受栽培管理水平、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的影响,某一因素的改变必然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为探索江苏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淮北地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数据,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对高产栽培措施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展示试验在东海县进行。共20个品种,均为黄淮麦区近期审定以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分别为烟农19、济麦22、山东20、郑麦7698、明麦1号、江麦919、瑞华麦520、中金13、保麦1号、保麦5号、徐麦33、徐麦35、徐麦9158、淮麦28、淮麦32、淮麦33、淮麦35、连麦2号、连麦6号、连麦7号、连麦8号。
1.2 试验实施
试验田前茬为水稻,2015年11月3日采用机条播机播种,行长50 m,行距20 cm,每区种12行,面积120 m2,基本苗375万株/hm2。基肥施45%复合肥600 kg/hm2、尿素75 kg/hm2;平衡肥施尿素75 kg/hm2;拔节孕穗肥施45%复合肥150 kg/hm2+尿素75 kg/hm2。2016年3月2日进行除草,3月4日防治纹枯病,3月20日浇水1次,4月12日防治白粉病和蚜虫,5月5日防治赤霉病,6月11日收割,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成熟前每个品种调查成穗数,随机取100穗测定穗粒数;每品种收获后,脱粒晒干扬净实测产量和千粒重。
1.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20个小麦品种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1]。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
由表1可知,以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8.2%),穗粒数次之(6.1%),千粒重最小(2.4%)。因此,要提高小麦产量,应以增加分蘖成穗数为主攻方向,其次是增加小穗、小花结实率。
2.2 产量构成因素间及其与产量的相关
20个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间及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由表2可知,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密切(r=0.672 9**),穗粒数次之,这说明淮北地区目前应用的小麦品种在当前产量水平条件下,以提高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来获得高产的可行性较大。以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最大(r=-0.492 9*),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而穗数与千粒重之间成较弱的正相关。这说明穗数与穗粒数以及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穗数过高,穗粒数则相应减少。
2.3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回归分析
以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为自变量,籽粒产量(Y)为依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籽粒产量在7 299.0~9 279.0 kg/hm2范围内的三元回归方程: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相关系数R=0.993 5,决定系数R2=0.987 1。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15.58**)表明,变量X与Y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且X1、X2、X3与Y的偏回归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上述方程表明,在其他2个因素保持不变时,穗粒数每增减1粒,产量增减250.32 kg/hm2;成穗数每增减1万穗/hm2,产量增减13.45 kg/hm2;千粒重每增减1 g,产量增减155.60 kg/hm2。
2.4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由表3可知,提高产量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对产量均有积极作用,其中以增加穗数的作用最大(P1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P2y=0.829 9),增加千粒重的作用较小(P3y=
0.246 6),这与相关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3],这说明成穗数这一性状是容易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改变的最活跃的因素。
建立的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偏回归系数都呈极显著,表明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且由决定系数R2值来看,产量三因素对产量决定了98.71%以上。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其中以穗数对产量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这与多数研究者的结果相吻合[4-6]。因此,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应采取主攻穗数(630万~675万穗/hm2),提高穗粒数(37~38粒),兼顾千粒重(42~45 g)的最佳途径。因此,淮北地区选择徐麦35、淮麦33、连麦7、连麦8等穗数型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的有效途径[7-9]。
4 参考文献
[1] 唐启义,唐睿.DPS数据处理系统[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29-539.
[2] 刘琨,杨和仙,李绍祥,等.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5):1240-1243.
[3]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等.小麦品种宁麦16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312-1315.
[4] 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5] 杨洪强,吴少辉,牛鑫,等.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6号”高产稳产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112-113.
[6] 刘兆晔,于经川,孙晓辉,等.7个小麦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24-25.
[7] 高燕,彭涛,成东梅,等.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2081.
[8] 刘兆晔,韩启秀,于经川,等.山东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6-137.
[9] 吴少辉,杨子光,高海涛,等.旱地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