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茶园间作作物的选择及配套措施

2018-11-24 10:40詹杰李振武应朝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配套措施间作水土保持

詹杰 李振武 应朝阳

摘要 近年来,由于茶园栽培方式单一造成茶园水土流失频发,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茶业的进一步发展,选择合适作物进行乔、灌、草间作,建成保持茶园水土的生物墙,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可以调节茶园小气候、改良土壤、降低化肥农药投入,进而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生态茶园间作作物的选择及配套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茶园;间作;作物;选择;配套措施;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51-02

茶树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各县均有种植,茶叶产量、品种数量、出口量、销售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且具有品牌特色。然而长期以来对山地茶园的粗放管理和无序开垦,造成茶园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加重[1]。有资料显示,福建省现有茶园水土流失面积64 532 hm2,占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69%,占茶园总面积的47.73%,其中一些茶叶主产县的茶园水土流失的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2]。

茶园水土流失后,必然导致一系列茶园生态问题:一是随着表土的冲蚀,土壤中大量的黏粒和养分损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肥料大量流失,施肥效果差;二是土壤流失后导致茶树根部露出土层,茶树根系失去生长和活动的土壤环境,使茶树生长受影响,抗逆性差;三是传统清耕法对于茶园尤其是新垦茶园不利,加剧茶园土壤衰退,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害虫天敌减少,导致茶园生态系统脆弱,表现为害虫暴发次数增加,且控制难度加大;四是茶园生态环境退化使茶农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更加不利于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引起恶性循环。同时,茶园的泥沙、肥料、农残通过茶区的水土流失被带入水源,并排入城市河流,城市生态也受到影响。因此,茶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关系茶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工程[3-4]。

茶园间作是通过在茶行间隙种植适宜的作物,建成保持茶园水土的生物墙,使其与茶树互利共生,形成人工立体式复合生态茶园,达到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的目的,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创造更符合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园可持续发展[5]。

1 茶园间作林木的选择

茶树是一种喜温﹑湿和漫射光的作物,茶园间作宜选择耐瘠﹑耐旱﹑遮荫度中等、病虫害少、观赏性好、经济效益高的树种,忌间作高大阔叶乔木,使茶树采光不受影响,又可为茶树提供遮荫,改善茶园微域小气候;而且树种的凋落物腐烂后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适宜茶园间作的树种有杉、桃、柑橘、板栗、杜仲、银杏、桂花、厚朴等经济、药用价值兼备的树种。间作树种种植应根据树种的分枝特性适当控制种植密度,以达到遮荫度30%为宜[6],大树可稀植、小树略密植,常绿树宜稀、落叶树略密,一般情况下间作果树和林木的行距应在6~10 m之间。为便于茶园作业,间作树种与茶树可采用同行布置的方式[7]。

1.1 茶杉间作

杉树属松科,常绿乔木,杉树的树干纹理直,结构细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方面。茶园内间作株行距一般为6 m×6 m或8 m×8 m,具体要考虑阳光、养料、水分、茶杉互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等因素来确定。为了不影响茶叶产量,春夏之交需清除杉树萌生的幼苗。杉树的1个经营期需要25年,即经历25年即可达到生理成熟和生长的颠峰期,可以进行砍伐更新。如果未进行砍伐,其长势就会减缓,对下一代杉树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砍伐时,下一代杉树的选择标准以通直、粗壮的萌生幼苗为宜,因为杉树树蔸分蘖性比较强。

1.2 茶厚朴间作

厚朴,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其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著名中药,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芽作妇科药用。籽可榨油,含油量35%,出油率25%,可制肥皂。木材供建筑、板料、家等用,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厚朴茶复合经营采取茶树行间套种厚朴,以茶为主,兼顾厚朴,可采取隔行或隔带套种的方式,种2(带)行茶树、1行厚朴,厚朴的繁殖方法主要以种子繁殖,也可用压条和扦插繁殖,在育苗第2~3年可进行移栽,移栽后遇旱浇水,以保苗成活。成活后一般不需浇水。夏季中耕除草,不可深锄,以入土10~15 cm为宜。厚朴密度控制在420~630株/hm2之间。当厚朴生长影响茶树生长时,可采取疏枝、疏移的方法解决光照问题。

1.3 茶银杏间作

银杏属上等干果,营养成分全面且含量高。银杏木材纹理通直,属优质木材树种,还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市场紧俏,经济价值高。茶银杏间作,可采取隔行或隔带套种的方式,种2(带)行茶树、1行银杏,银杏密度控制在420~630株/hm2之间。利用银杏冬季落叶、夏季遮光的特性,使茶园在夏季减轻太阳直射,增加漫射光,有利于含氮化合物和某些芳香物質的合成积累,提高茶叶品质;银杏6~8年可培育成直径12 cm的商品树,增加收入。

2 茶园间作草本植物的选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自1991年开始就进行茶园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研究工作,在茶园适宜牧草(绿肥)品种筛选、品种周年搭配及套种方式的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效果以及茶园生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通过引进收集各草种并进行试种和品比,筛选出具有耐贫瘠、草层低、覆盖效果好的适用于茶园间作的草种,如圆叶决明(Chameacrista rotundifolia)、杜兰落花生(Arachis duranensis)、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等[8]。

2.1 杜兰落花生

杜兰落花生为原产巴西的豆科落花生属草本植物,具有匍匐、耐酸、耐旱、耐荫等特点,2000年通过澳大利亚引入中国。近年,杜兰落花生在茶园试种,表现耐酸、耐旱及耐荫性强、病虫害少等特点,可用于水土保持、培肥地力和作为绿化草种在茶园的台面间作。杜兰落花生主要采用移栽扦插的方式种植。插条最好选用匍匐茎中段,每个插条含2~3个节,1~2节入土,1节留地面,扦插后6~8 d返青,苗期根据杂草情况除草1~2次,并追肥,播后2个月可建植。建植后可在茶园形成覆盖,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冬季枯黄后,可将杜兰落花生翻埋,作为有机肥源,其种子翌年可重新萌发生长。

2.2 白三叶

白三叶为豆科多年生植物,具有耐贫瘠、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等特点。由澳大利亚引入,主要用于生态果茶园建设。白三叶草层低且密,苗期建植快,在亞热带地区可越冬、越夏,其适口性好、产量及营养成分高还可用于饲用及有机肥源。白三叶可直播和移栽均可,苗期配合除草1~2次,以利建植,建植后无需管理,茶树害虫喜产卵于草上,冬季霜降及春季回暖需翻埋杀灭虫卵。

2.3 圆叶决明

圆叶决明属半直立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1996年从澳大利亚热带牧草资源研究中心(ATFGRC)引入福建省。圆叶决明具有耐旱、耐酸等特点,作为重要的豆科牧草和水土保持植物应用于果茶园套种、水土保持利用、荒地改造等方面。在中亚热带气候越冬率虽不高,但落地种子硬实程度高,翌年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部分种子萌发,能完成建植,达到一年种植多年利用。在福建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均鲜草产量30~45 t/hm2、干草产量11.25~12.75 t/hm2。4—6月播种,播量7.5~15.0 kg/hm2。穴播、条播、撒播均可,播种后覆盖薄土1~2 cm厚。圆叶决明苗期生长慢,需配合除草追肥,6—7月形成覆盖层后,不需管理。病害主要有细菌性根腐病,可用多菌灵灌根进行防治。虫害有蚜虫、粉蚧,可喷施扑虱灵防治[9]。

3 配套措施技术

3.1 茶园梯台植草技术

选择固土能力强、耐贫瘠、耐践踏、蔓延快、能自然更新的百喜草、狗牙根、爬地兰、香根草等草种,种植于茶园梯壁﹑梯埂形成草垄带,以利固土,有效控制雨水对梯台的冲刷[10]。

在梯壁﹑梯埂挖好定植坑,如果土质疏松,则采用钻孔方式,以免对梯壁产生二次伤害。行距﹑株距以能形成草带为准。梯埂设置草带1条,梯壁设置草带3条左右。

3.2 工程措施技术

茶园土层较薄,受到雨水冲刷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应布设蓄水池、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排水沟等小型蓄排水工程措施,就地拦蓄坡地径流并引入到小型蓄水工程中,再利用坡式梯面、水平梯面,实现拦、排、蓄、灌立体综合利用模式[10]。

(1)山坡截流沟。在茶园的顶部﹑中部﹑底部及陡坡等处挖设山坡截流沟,截流沟断面为梯形,下宽30~50 cm,上宽40~70 cm,深度50~60 cm。

(2)排水沟。在截水沟两端或者地势较低的一端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排水处可与蓄水池或原排水沟连通,将汇集的雨水引向蓄水池及茶园外的水沟,以起到可排可蓄的作用。

(3)蓄水池。蓄水池建造点应在茶园底部或茶园内地势低洼地,深50~60 cm,直径40~50 cm,蓄水池池壁及底部应铲平,用水泥与细沙加水拌匀,均匀地涂抹池壁及进出水口。建好的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起到容蓄坡面径流的作用。

(4)沉沙池。雨水冲刷产生的径流带有大量的泥沙,在蓄水池的上游对应位置布设沉沙池,可将径流的泥沙沉积,沉积后的径流再排入蓄水池中。沉沙池容积为0.5~1.0 m3,沉沙池池壁及进出水口应采用石料和水泥砌筑或涂抹。

4 结语

茶园主要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地。茶农主要采用清耕栽培模式,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与利用、施肥过量且种类单一,已造成茶园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及茶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茶园间作栽培及相关配套措施,改变茶园栽培方式,不仅可以改变茶园的小气候,使茶园群落环境得到改善,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茶园间作应以茶为主,根据茶树及栽培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间作品种,选择既能有一定经济效益,又不与茶树争水争肥、与茶树无共同的病虫害的植物,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11]。

5 参考文献

[1] 陈文祥,游文芝,陈明华,等.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4):22-25.

[2] 王峰,吴志丹,江福英,等.绿肥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3):402-406.

[3] 王国华.幼龄茶园间作的实践与思考[J].茶叶通讯,2000(4):14-15.

[4] 粟本文.茶树生态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茶叶通讯,1998,4(3):28-35.

[5] 鄢运祥,何春仙,黄长萍.不同间作物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0,6(2):47.

[6] 杨虹琴.茶园间作的作用与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7):66.

[7] 王怀建.浅谈贵州贫困山区茶园间作技术[J].中国茶叶,2008,12(8):26-27.

[8] 罗旭辉,钟珍梅,詹杰,等.生态茶园园面绿肥及护梯草种的选择和应用[C]//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08年农区草业论坛.厦门:中国草学会,2008:76-380.

[9] 罗旭辉,杨志坚,韩海东,等.福建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43-46.

[10] 熊力夫,赵应中,龚健,等.坡地茶园免耕对水土保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茶叶通讯,2007(1):10-11.

[11] 黄毅斌,郑仲登,黄秀声,等.平托花生在红壤果园的水土保持作用与综合利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30-33.

猜你喜欢
配套措施间作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防范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