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峰,康馨元,杨小倩,张 辉*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吉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长春 130033)
藏药发展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藏族祖先就知道用酒和酥油来治疗疾病。在公元前3世纪,藏族有“有毒必药”的说法和简单的治法,如放血、火灸与涂摩等,已成为一种原始的医疗体系,包括起居、饮食和保健[1]。在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的公元7世纪初期,其他民族的专家应邀与西藏的医学专家合作,编辑了经典医学名著,如《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和《月王药诊》等。公元8世纪,著名的藏医药家宇妥·元丹贡布编写了以藏族医学为基础的《四部医典》,本书汲取了前期医药学著作的精髓,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食品医药学的内容,创建了较完整的藏医学体系。公元1450年左右,藏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南北派之间出现了学术争鸣的现象。公元17世纪,德司·桑杰嘉措代表的藏医药学家,重新整理藏医文献并撰写了《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成为《四部医典》中最完整、最系统、最标准的论释著作。公元18世纪初,帝玛·旦增平措尽管困难重重,仍在西藏、内地与印度等地潜心钻研藏药,他的《晶珠本草》已经成为公认的本草学著作,被称为藏族的“本草纲目”[2]。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西藏、青海等区域成立了藏医机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藏医药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藏医药学起源并发展于青藏高原,其特殊的自然环境(高海拔、气候严寒、长日照)造就了该地区独特的植被类型和物种分布,成就了庞大的天然珍贵药材资源库。西藏,包括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也是藏药的主要分布区[3-4]。青海、西藏、甘肃甘南区、四川、云南迪庆州五省(区)藏区的藏药资源概况及其濒危状况,见表1。
表1 五省(区)藏区的藏药资源概况及其濒危状况
藏医药是建立在独特理论体系—“三因学说”之上的,即“龙”“赤巴”和“培根”。藏医认为“龙”“赤巴”和“培根”这三大元素构成了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开展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基础。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三种因素的不平衡引起的,这三种因素是通过药物平衡以达到健康的目的[5]。
藏药性、味、效与五源的关系:藏药的使用与藏医的理论体系不可分割。藏医认为,药物的生长源于土、水、火、气、空。根据这五种元素的作用,将药物分为六味(甘、酸、苦、辛、咸、涩)、八性(寒、热、轻、重、钝、锐、润、燥)、十七效(寒、热、温、凉、干、稀、润、燥、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例如,药物若土性偏强则味甘,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之的性质,可以强化筋骨,增强体力,具有滋补和强壮的功效,可以治疗龙病。根及根茎类药材,如马尿泡、山食若、大戟、大黄、酸模、红景天等均属土性。
藏药中有植物药191科、692属、2 685种,动物药包括57科、111属、159种,矿物药有80多种。其中《中华本草》藏药卷含396种藏药,包括309种植物药、39种矿物药和48种动物药[6]。动物药包括:贝齿、田螺、珍珠、珍珠母、海螺、鱼珊瑚、螃蟹、蝎子、蜂蜜、斑蝥、紫草茸、中国林蛙、雪蛙、沙蜥、喜山鬣蜥、赤麻鸭、孔雀、胡秃鹫、秃鹫、藏雪鸡、岩鸽、麻雀、竹叶青、水獭、旱獭、红耳鼠兔、兔、狼、猫、鼯鼠、山羊、盘羊、绵羊、马鹿、牛、牛黄、水牛、驴、野猪、野牦牛、猪、藏羚羊、麝、鬣羚、熊、犏牛。古代与现代文献收载藏药统计,见表2、表3。
表2 古代文献藏药收载统计
表3 现代文献收载藏药统计
山羊角为牛科动物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的角。气微腥,味淡,性寒,归心、肝经。它具有镇静,解热,明目和止血的功效。羚羊角是世界上珍稀濒危名贵中药材,多位学者[7-10]对山羊角与羚羊角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山羊角可以替代羚羊角。山羊角药材资源丰富,近半数分布于内蒙古地区,但缺少相应的质量标准,药材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控制。
为了建立山羊角药材质量标准,为山羊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康馨元[11]首次收集十批不同来源的山羊角样品,建立了山羊角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通过液质联用技术指认出腺苷、尿苷、次黄嘌呤和尿嘧啶4个特征峰。康馨元[12]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分析不同产地山羊角蛋白,不同来源的药材指纹图谱存在差异,七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高于0.86,三批药材的相似度低于0.80,地理位置越近,药材的相似度越高。曲朋[13]测定了不同批次山羊角检查项目,确定总灰分平均值为1.43%,十批均不超过3%,酸不溶性灰分平均值为0.68%,均小于2%,任伯颖[14]测定不同来源山羊角样品水分含量在6.3%~9.6%,平均值为8.4%;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在2.3%~4.6%,浸出物不少于2.2%。
为阐明山羊角经炮制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变化,对山羊角生品、150 ℃烘烤品和200 ℃烘烤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炮制后总寡肽含量有所增加,且治疗痛经活性与免疫增强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均呈现200 ℃烘烤品>150 ℃烘烤品>山羊角生品的趋势。以上结果提示山羊角经过高温炮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且某些大蛋白肽键断裂导致小分子物质含量有所增加,活性随之增加。山羊角活性蛋白质在以热炮制过程中,经过肽键的热震荡作用,导致其结构发生了改变,生理活性发生相应的变化,充分证实了肽键热震荡理论,并为烧焦山羊角的应用开发提供了产业化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