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灵芝
杭州富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近年来,笔者调研了数个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其内容涵盖抢救与保护、数字化等,本文将工作中发现并值得探讨的部分进行了梳理,供参考。
民国档案是指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起,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历史时期,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外国机构、著名人物,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档案。
民国档案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民国时期档案数量较大,以机制纸为主,纸张质量差,酸性强,脆化现象严重;部分档案字迹模糊淡化,有的已经遭受虫蛀,滋生霉菌;有的破损严重,片状已成絮状;等等。
民国时期政府机构文书用语与现代用语有很大不同,案卷目录拟定的概括性太强,存在目录题名冗余、文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民国档案目录还没有真正地形成完备的检索体系,不能全面系统地揭示民国档案信息的内涵。民国档案除中文档案外,还有英、法、德、日等外文档案,这让民国档案的利用难上加难。民国档案大多数是手写毛笔字,有行书、草书等字体,且多为繁体,书写不规范,辨认困难;民国时期财政、邮政、地名、官员名等常见术语缺乏中英文对照等。
要想实现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的目标,就要制订一个合理、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方案。从各地的招投标来看,尚未形成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局面,大多是分块执行,诸多公司参与,缺乏合理、科学的长远规划。各档案馆在抢救与保护中也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标准。
民国档案是国家重点抢救与保护的对象,笔者认为,对民国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必须要以全面抢救与保护档案实体、有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为出发点。民国档案与现行档案不同,抢救与保护的难度更大。基于民国档案的特点,承接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的档案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以及专业能力。能够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档案的二次破坏。
在抢救与保护民国档案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档案服务企业没有做好科学性、针对性的抢救实施方案,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具体的抢救方法上,以大量修裱为主,技术单一;没有做好前期鉴定工作,对脱酸或修裱没有做出具体判定,造成本就不足的抢救经费,出现浪费和使用效率不高等情况。
档案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管是抢救性保护还是数字化加工,都需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做好针对性培训。在对员工培训方面,要尊重档案原有基础,严防对档案重新进行分宗、组卷等不必要的破坏原有档案实体结构的做法;要对卷内文件的破损程度及酸性程度进行必要登记,为后期工作做好铺垫;可以就档案目录采集办法统一制作手册,并发放、解读,也可打印常见《繁体字简体字对照表》作为参考。
民国档案抢救与保护流程设计环节应该包括:档案进出库交接、消毒、前整理、脱酸、修复、编目、扫描、图像处理、挂接、质检、装订、上架等。笔者认为档案服务机构需要先完成抢救与保护环节,再进行后续的数字化加工,不可颠倒。按照流程操作可以减少对原件的利用次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破坏。
档案进出库必须严格执行采购方的档案进出库管理制度。在加工场所设立临时档案库房,建立管理制度,指定项目组组长管理档案实体。每天由组长负责档案进出库交接,并及时做好进出库登记工作(拟订“借用档案审批单”“归还档案登记表”等表单),每批实体档案进出库都须双方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
由于年代久远,民国档案容易滋生霉菌、螨虫,对从业人员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消毒。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绝氧消毒法。先将拟消毒的档案清点下架,装真空袋并编袋号,同时做好消毒档案的统计工作;再往装好档案的真空袋里放消毒绝氧片、防虫防霉片、干燥剂;接着就是抽真空并封口存放。
前整理人员必须逐卷、逐份对民国档案进行核查,查看有无缺页、倒页、漏号、破损、霉变等情况,并用专业的测试笔进行pH值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标识。如一般机制纸pH≥6.2,档案可不予脱酸;pH<6.2,进行脱酸操作。手工纸pH≥5.5,档案可不予脱酸;pH<5.5,进行脱酸操作。一般将档案分为3类进行处理:档案平整、无破损、无霉变的不需要进行修复;档案局部破损(破损率5%以内),轻微老化,有明显的氧化斑点,有少量虫蛀的情况可进行修补;档案破损严重(破损率在5%—20%),纸张老化比较严重,纸张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霉变面积达到档案纸张面积的20%—30%需进行修裱。所以前整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修裱前应根据纸张材料所属种类,准确选择修裱托纸、补纸。需检查纸张酸度,区分是否需要进行脱酸或者修复,为下一环节人员提供依据。
我公司采用的等离子脱酸技术,不同于传统水溶液浸泡脱酸方式,也不同于有机溶液(无水)喷涂脱酸方式,而是将钙系脱酸剂雾化成微纳米尺度的细微雾滴,均匀浸漫扫描纸面(“雾润”模式),同时配合纸张的等离子活化预处理,有效克服纸纤维表面张力的排斥作用,将碱性脱酸因子渗入纸纤维深处。由于氢氧化钙电离后生成尺寸小于1纳米的碱性脱酸因子,可迅速自由地进入尺寸为2—10纳米的纸纤维微纳米孔道深处,使纸张由表及里地彻底脱酸,我们称之为抢救性的、主动的“体脱酸”模式。
档案修补技术是对残破档案进行局部修整的技术方法。一般适用于载体强度尚可,但存在局部残破、有孔洞或装订边狭窄的档案。在操作中,应根据档案原件的情况,采取补缺、接边、溜口、挖补等技术方法进行修补。
档案揭补是指对严重黏结档案进行分离,并对残破部分进行局部修整。揭开时档案纸张应整页安全分离,利用现有技术难以揭开的档案暂不进行分离。揭开后,应用镊子去掉档案上原黏结物及污物。揭开的档案要放入自制的宣纸本中,保全档案碎片,及时放回原位,不要丢失。具体操作有干揭法和湿揭法2种形式。
(1)干揭法:适用于纸张间黏结不太严重,但字迹遇水扩散的档案砖。
(2)湿揭法:适用于纸张间黏结严重,但字迹遇水不扩散的档案砖。湿揭法分揭档案时,应先测检字迹、边栏及印章等书写材料的水溶性,确保书写材料(字迹)无洇化、褪色现象。档案上的霉斑、污斑、泥斑应尽可能去除。技术方法有水冲法、水泡法、蒸汽法。
(3)破碎档案从背面不易拼对时,应将档案正面朝上放在搁板上,拼齐碎块,逐一对准字迹,用薄纸条将破碎处暂时固定,然后把档案翻过来,进行补缺,最后将纸条镊下,压平,晾干。对酥脆残破的档案,应在有灯光反射的玻璃台面上进行修补。在台面上铺垫膜,将档案字面朝下展平,对准裂缝和字迹,然后用稍稠的糨糊交补纸贴上压平,再垫吸水纸排实。破碎严重的档案,应进行托裱。
图1 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图
按照《民国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民国档案著录细则》(DA / T 20.1—1999),规范档案中的目录内容,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和内容要求等,并要将目录全部重新摘录出来;如有错误或不规范的案卷题名、文件题名、责任者、文件编号、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应进行相应处理,由采购方进行审核;完成目录采集的档案放到档案调卷箱中,扫描员按照组长制定的档案领卷单进行登记领卷,并对领到的案卷逐页逐份扫描。在工作流程单上登记实际扫描的页数,核对每份文件的实际页数与档案前整理时填写的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应注明原因和处理方法;对扫描后的图像逐页纠偏、去污、拼接、裁边处理,并排列顺序。图像偏度不得大于1度,图像内容信息要完整、可读。对优化完成的图像,扫描员先进行自检,确认无误后将流程单交到质检员手中,质检员将对图像进行100%的人工校对;项目负责人对数据进行验收和数字化成果移交;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数据,须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将档案数据完整、准确地导入系统;应结合要求与用户的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多重备份;最后,将档案装箱后归还库房(双方清点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