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滨州256603)
自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开设经管类专业或扩大了该类专业招生规模,与此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并没有同步增加,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其中实践教学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借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卓越经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并就基于卓越经管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一)卓越经管人才培养。2010年教育部发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卓越经管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出现了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如工科背景的“卓越管理信息化工程师”、文科背景的“卓越会计师”“卓越人力资源师”等。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同时持有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零培训即可上岗,并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卓越经管人才。
(二)卓越经管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是连接地方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过渡环节,作为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科学定位和构建影响到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最基础条件。首先,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多,且比较抽象,需要通过配套的实验、实训教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次,经管类专业知识技术性、职业性较强,实验教学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最后,校外实践教学(毕业实习、认知实习)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毕业零培训即可上岗的必须条件。
(一)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现状。随着办学条件的完善,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采用 “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随堂实验实训+单独设课实验教学+校外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中,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随堂实验实训,主要是通过编制实训教材,模拟主干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完成。除此之外,还单独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其中ERP综合实验是几乎所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其主要通过设置校内实验室和开设实验课来完成,分项实训、实验主要通过教材或教学软件模拟经管工作流程的方法,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扮演各种经济管理岗位,进行经济管理业务的模拟操作,来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地方高校校外专业、毕业实习则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主要是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集中实习,进行经济管理业务操作,或者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来实现,通过校外实习真实的经济管理业务,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计划来看,这些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部分组成。校内实验一般和相关的理论课程一一对应,都采用实验室上机的方式,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巩固理论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校外实习中除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环节外,和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践性环节一般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目的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有的课程内容相互重复或脱节,并未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课程体系松散。
2.校内实验室建设。除专业财经院校外的多数地方高校在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问题,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实验教学需要。已建设的实验室,其模拟的工作环境同企业现实仍有差距,学生对许多经管类工作的关键环节无法进行操作和练习。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多数的实践教学任务,但目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建设模式单一等问题。首先,地方高校多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建设,轻视管理,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初期和中期。其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较为单一,基本是实习基地,即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但由于经济管理工作的私密性,以及双方利益机制的不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在接待实习学生方面不积极,即使安排了实习,也是内容比较简单,很难真正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
4.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地方高校的师资一般具备研究生或者以上的学历。教师基本上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理论功底较深,但和社会、企业接触不多,对企业一线的实践知识了解不够,从事实践教学并非所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直接导致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等方面有所欠缺。
当前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多样,主要有以麻省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为例的创业取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的学术取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的经营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经营导向实践教学模式对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最具有借鉴性。
首先,经营导向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应用性实践能力的理念,这种实践能力的理念重视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能力本位以某一社会或职业群的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类与量化然后进行课程组合。
其次,该模式突出工程特色,有相对较长的实践学期,四年学制中包括两学期即一年的实习期,实践实习期作为经营取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教学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如在工业类的专业学习期中,实验教学可以占到整个教学活动的25%—30%,实践周期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也比较长。
最后,该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培训。学校同企业以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中以企业培训为主,学生一般在学校学习1.5天,而在企业工作3—5天,实训课程几乎占到总课时的60%—70%。德国的校企合作有法律的规定作为依据,中小型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大型企业则设有专门的实施实训的生产岗位与企业培训中心。学生在企业里实习,将课堂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专门的实训部门的培训下,可以很快适应工作。
(一)校企共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卓越经管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实践教学支持。地方本科高校限于办学资源,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源,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中心,实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依托企业、学校资源,由高校教师成立公司,供学生在教师所成立的公司中进行业务操作和实践;第二种是以成立的管理咨询服务中心为实体,对外联系一些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咨询服务,然后将联系到的业务外包给校内的学生,让学生从事真实的企业业务,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与积累经验。前一种方法称为“公司化教学模式”,后一种方法为“外包化教学模式”。
(二)校企共建,引入企业力量加强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校内仿真实验室在卓越经管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地方本科高校资金,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往往在一所高校中的投入是最少的,大型的企业仿真经营实验室,需要投入的场地、资金都比较大,需要引入企业方资金、设备和技术,目前可以尝试采用校企共建专业招生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三)构建重实践的柔性课程体系。根据卓越经管人才培养的特点,要面向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课题体系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实现课程同企业经营实际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除通知必修、选修外,可设置学科基础必修、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在课程内容上,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契合。
(四)着眼于实践能力提升,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双聘双挂”方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要求卓越教师必须去企业挂职锻炼1年以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熟悉并掌握相关实务,切身体会企业对卓越经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二是坚持校企合作,从实务界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专业建设顾问,参与到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