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晖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让学生身心愉悦。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的个性差异。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孔子对他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代教育理论家柳斌也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特点。所以,要面向全体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可见,分层教学,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能让更多人走进音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各自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全方位得到提高。
小学低年级学生热情、好玩、爱表现,善于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学《火车开了》,组织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当音乐响起,同学们开着“火车”,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这样的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产生兴奋感和自豪感。可以要求学生能根据音乐展开联想,从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尝试简单的音乐分析,逐步形成初步的音乐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并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新课标提出: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欣赏能力和分析音乐的能力,有较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吟唱比较难的歌曲,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加强学生欣赏力的锻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适当加入欣赏当下流行音乐的环节,鼓励学生不止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要求学生用文字或画画的方式,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因此,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强的优等学生,要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音乐基础一般、感受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则要从激发兴趣出发,培养音乐基础能力。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就是玩。因此,把游戏引进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音乐。比如在教低年级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首先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一段《玩具总动员》的电影片段,并分段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跟着音乐扮演游戏角色。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当音乐响起,每个角色用什么动作、配合怎样的节奏,就变得自然而然。
随着教育手段不断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可以将图像、声音有机地结合,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音乐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在教授歌曲《小背篓》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幅灵动的春景图:春天来了,冰雪融化,小草从地下探出头,小河边杨柳依依,微风吹过,柳树翩翩起舞,在欢快的鸟叫声中,一个小姑娘背着小背篓,踏着欢快的旋律,跳起欢乐的舞曲,为学生们再现了小姑娘采蘑菇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唱歌时能准确地表现出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也不是天生就会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把基础相似并有相同学习任务的同学编在一组,开展分层互助教学模式。在初始阶段,给每个学生安排相同的任务,按照统一的课程,这样既便于调控又利于相互间的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由于悟性、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的影响,就会出现一定的分化。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将课程中的重难点,分解成不同梯次的问题,对学习成效较好的学生,在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内容或加快进度;而难度适中的问题,由一般的学生来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则请基础较弱的孩子完成。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减少学生间相互“等”的问题,保证学习时间充分利用。
2.注重合作学习之后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评价也非常重要,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教师要注重评价语言,不能只是单一的“很好”“很棒”,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提出具体的表扬,例如:发言、演唱的音准节奏、表演等。可以通过师生评价,也可以生生互评,除了评价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善意的忠告,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确立更高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如果不顾学生个体差异,都按照统一标准来划分,势必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完成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分层作业”是承认差异,因人施教,是有意识地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学习基础、认识差异的不同,布置不同的作业提供给学生选择,既体现了教学目标“下限要求”,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上限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参与不同的作业体验,所有学生随时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快乐的舞步》一课,根据所确定的分层目标,可设计如下的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了解彝族的风俗,有感情演唱。
2.发展类作业:用脚步踩出节奏,用肢体配合表演。
3.创新探究类作业:在之前的基础上,按节奏编创歌词,或者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超市型”作业,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提供众多的作业内容和类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邀请别人一同完成。
例如:在《龟兔赛跑》一课中,布置以下作业:1.读一读《龟兔赛跑》的故事;2.学一学乌龟和兔子走路;3.音乐剧表演;4.画一画这个故事;5.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等。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拥有独特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特长。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即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对音乐理解、接受的能力都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最优和持续性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超越自我,使音乐教学成为受学生欢迎又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