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策略研

2018-11-23 01:25姚娜
商场现代化 2018年1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

姚娜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创新驱动辽宁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L16DJL002);2017年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历史遗留问题研究”(编号:17C03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发展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制约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企业因素、政府因素和结构因素,并从创新驱动辽宁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出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提质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发展现状

辽宁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7月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进入经济新常态,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极为迫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中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截至2017年底,辽宁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据2017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5.5%,光伏电池产量增长25.7%,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9%)。

作为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济指数(PMI)连续13个月在荣枯线上方,反映供需关系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持续改善,市场对制造业的预期呈现乐观趋势。

尽管辽宁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尚未实现新型工业化。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在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阻碍其提质升级的制约因素。

二、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制约因素

从创新驱动角度,阻碍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企业因素、政府因素及结构因素。

1.企業因素。从企业角度,融资渠道单一是制约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瓶颈之一。辽宁支柱产业企业科研创新总经费的20%来源于政府科技经费,来自市场的资金微乎其微。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高市场准入条件导致支柱产业企业市场融资困难。其次对技术创新及产学研联合认识不足。创新周期较长导致企业因其无法在短期内创造超额利润而不承认创新成果的生产要素属性,在衡量科技创新成本与短期回报率之间,支柱企业创新行为难以为继。再次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计划与奖励机制。创新具外部经济性特征,如取得创新成果,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将大大削弱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反之技术人员难得分文,使得原本薄弱的研发能力更加难以充分发挥,导致人才与创新成果外流。最后辽宁产学研联盟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不健全,联盟目标不明确,知识产权与收益分配方面未建立起科学的机制,导致企业对其投资缺乏信任,没有合作动力,创新效率低下。

2.政府因素。从政府角度,产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配套政策相对落后。目前辽宁针对技术进步已经出台了部分奖励条例,如《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但这些政策法规并未对产业类型进行分类,没有针对性地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的具体创新环节设立奖励,在企业的实际科技研发工作中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完整的科技激励政策法规体系没有最终形成。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困境,财政支持政策、风险分担机制、创新合作平台、融资服务体系等配套政策也难以匹配,全局性意识较薄弱。研发、中介、引进、转让转化等综合性的规范化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缺乏。上述因素造成政府与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倒置,影响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3.结构因素。市场结构与投资结构也构成制约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因素。在开发阶段,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较强,垄断行业科研成果频出。而成果转化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科研成果转化率下降。竞争性的环境可强化企业的危机意识,给研发企业带来更大激励,提升研发的效率。此外辽宁制造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偏向于中低技术产业,在工业品位于价值链低端的情境下容易被锁定在外部知识创新体系的技术轨道中,降低与本地高技术产业间的关联性。

三、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具体措施

1.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实现动力转换。应加强创新主体和平台的培育。创新主体主要指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企业。这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出台创新激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等,同时要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工业重点领域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平台培育主要包括建设沈阳“双创”综合性服务平台、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平台等。应加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机器人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和完善一批重点技术装备首台(套)项目库,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强化支撑能力建设。对于重资产企业,推动企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智能制造、机器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产业发展,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轻资产企业,建立一整套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机制,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应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构建面向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的产、学、研、用结合的研发支撑,消除基础研究和企业产业化创新之间的瓶颈,降低企业产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注重高端引领。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壮大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设备、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15个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重大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打通IT(信息系统)和OT(生产系统)之间的虚实结合,集中力量提升企业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坚持模块化发展理念,开发一批具有标志性、普遍应用性、带动性强的装备产品,提升基础配套能力,简化供应链管理,强化协同创新,提高绿色化程度。

实现服务型制造。制造业应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通过优化服务机制推动制造业技术能力创新和升级,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遴选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引导制造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企业开展以核心技术为纽带的各种增值服务模式,分类推进和实施在线检测维护、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引导发展融资租赁服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模式。

2.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和体制。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增加民营经济在所有制经济中的占比,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普及,形成尊重企业家、创新创业者的良好氛围;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型人才工程,在大学及各类科研机构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对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创业作品提供孵化基地,快速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发挥新闻媒体的传导和示范效应,通过省电(视)台创办专题栏目,组织企业家与科研机构创新创业产品对接活动,让创新创业产品直接面对公众,有更多被接纳、被采用、被推广的机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推动“互联网+”工程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目前国家划定辽宁应优先发展航空装备、汽车、重大成套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高端制造業”重构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整合,施行网络适时订单管理、全球网络原材料采购、零库存生产制造、无纸化贸易和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通过“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到辽宁省经济增长新基点,形成“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业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战略。《国家振兴东北规划》提出发展沈阳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沈阳-大连机器人产业集群、大连-盘锦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沈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连-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沈阳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鞍山激光及应用产业集群、大连信息技术及服务产业集群和大连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产业集群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实现相关产业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建立适合要素集聚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网络,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辽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单丽娟,等.东北振兴背景下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6.02.

[2]张银银,等.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3.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