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 宋明
摘 要:随着信用政策的逐渐宽松,经济市场上的信用销售方式已尤为普遍,很多企业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理论上是流动资产的一种,但实际上它距离资产还有一段的“距离”。而这段距离才是决定它能否作为企业资产的关键。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及使用效率。所以,管理好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内部控制作为出发点,从多层面对企业应收账款内控问题进行探究,依次从基本理论层面、意识层面、企业制度层面、应收账款的管理层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完善对策,为企业解决好应收账款问题献计献策。
关键词: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多层面
一、企业应收账款内控基本理论层面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为适应自身管理需要,保证其经营目标形成的一整套内控制度及体系。而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引起的,包括应向购货方收取的所有款项及代垫的相关费用,它是由信用销售带来的结果,属于流动性资产。应收账款是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对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及资金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过多的应收账款表面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质上增加了发生坏账、呆账的财务风险,甚至引发企业财务危机。而过少的应收账款又失去了利用债权杠杆增收创效的优势。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给予合理的控制,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应收账款内控意识层面
内部控制引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短,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具体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意识方面没有达到十分的重视,在应用方面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也毫无例外。
首先,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1997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准则;2001年,财政部在《会计法》第二十七条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2008年至2010年我国的财政部、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7年财政部印发了有关《小企业内部控制(试行)》的通知。由上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整体上起步较晚,法律法规意识形态尚不健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受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这关乎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管理层没有达到重视。管理层更看重企业的效益,怎样能为企业增产创收才是他们追求,然而这样却忽略大量应收账款这类问题的出现。根据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所有与本期有关的发生额及收到的款项,无论是否着实收到款项,都要进行收入的确认。确认收入就要上缴税费,这无形之间又增加了企业现金的支出。不仅如此,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但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却增加了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等,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果管理层具备这个意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量应收账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应收账款内控制度层面
1.企业制度设计层面不够具体。在事前控制中,信用评估制度不够完整、具体。存在销售人员为提升销售业绩,没有对客户进行完整客观信用评价直接进行信用销售,给应收账款的回款工作设下隐患的情况;以及企业内部权责不分离,业务经办人员舞弊的情况;也存在相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尚,而中饱私囊的情况。在事中控制中,内部监督的作用可能被限制不能完全发挥或者各部门之间沒有按规定相互制约。在事后控制中,存在坏账核销制度上设立的不规范,会计处理上不及时的情况以及没有建立定期清理应收账款工作的情况。这些都会使企业在处理应收账款工作时举步维艰。
2.企业制度执行层面。执行不畅通,企业层层员工自上而下没有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也没有按照应收账款内控制度去执行,应收账款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常被忽视,常出现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情况。
四、企业应收账款内控管理层面
1.信用管理层面。信用销售普遍成风,人们信用意识薄弱,对欠款还款问题的态度并不积极。信用内控环境薄弱是造成行业内的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这会导致某些企业被大量的应收账款拖垮,也会拉低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信用内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等级的划分、信用额度的审批流程等内控管理还有待完善。
2.风险管理层面。企业资金短缺、资金流断裂会导致企业经营受阻,为维持经营拆东墙补西墙举借外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企业背负过高的资产负债率,由于资不抵债走向破产边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内控制度也可能会与企业战略方向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管理层与治理层很可能会产生分歧,也会导致应收账款等问题被搁置,内控制度无法顺利执行,企业经营受阻。
五、完善对策
1.提高企业应收账款内控意识。从基层公民到上层领袖,要全面提高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积极学习最新的应收账款内控法律文件,积极跟随国家指引,爱岗敬业。特别是公司管理层,一定要具备超前的管理眼光,把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可以为解决好应收账款会产生的某些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2.完善企业应收账款内控制度设计。在事前控制中,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做到内部权责分离、权利约束,竭力避免舞弊情况的发生;挑选高素质、高品德的专业财务工作人员,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事中控制中,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一个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对信用销售的回款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定期询问、调查,清楚了解具体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方便企业计提坏账准备以及回款日期的确定。在事后控制中,完善坏账核销制度,使会计处理更规范、更及时;确定日期定期清理应收账款,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内控的执行需要全员参与、各司其职,要求总体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在信用销售时,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能因为长期合作等原因,不建立信用等级评价。
3.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内控信用管理。如今国家对信用十分重视,征信中心于2007年10月1日建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并对外提供服务。如今社会以“信用”做“身份证”才得处处亨通。所以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建立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使应收账款工作更加清晰明了,明确债务人企业回款的可能性,减少企业经营发展的障碍。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实行应收账款责任制,使责任落实到销售人员以及业务联系人等个人。从而,使应收账款的回款工作变为主动。
4.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内控风险管理。将应收账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防止企业出现资金流断裂的窘状和大量举借外债维持经营的无奈,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完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将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形成科学的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六、结论
随着国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深及对企业要求的提高,内部控制逐渐走进我国大小企业。很多企业没有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私人定制”属于本企业的应收账款内控制度,而是照搬照套其他企业的模式,甚至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内控制度。这样很难解决应收账款造成的资金流被占用等问题。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具体的应收账款实行具体的内控。
参考文献:
[1]陆晓惠.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当代经济,2015(22).
[2]吴丽群.风险管理角度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浅析[J].当代经济,2016(5).
[3]李如新.浅析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防范[J].会计之友,2012(8).
[4]刘畅.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研究[J].财经审计,2015(4).
作者简介:李川(1992- ),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内部控制研究;通讯作者:宋明(1959- ),女,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