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秀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已经大大改变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并且他们的网络生活已呈“圈层化” 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圈层生活呈现出网络使用率高、应用广,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等现状和网络群体层级化、信息流动碎片化、认知差异化和自控力弱化等特点。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现状;特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通过的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圈层”时代的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题(项目编号:17C09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在线时间最长运用网络最多的网络用户.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应用软件运用而生.网民根据自己的个性和需求以及社会关系在网络世界形成了不同的网络群体和层级关系.网络世界形成圈层化社会.当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圈层生活也是相当丰富。从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圈层化”顺应了大学生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封闭的信息获取通道。同时,网络“圈层化”也导致教育主客体间形成一道信息交互屏障,致使传统教育工作难以介入,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要加强民办高校教育时效性、针对性和体现时代感和吸引力,必须要充分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生活的现状和特点。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概述
1.1 “圈层”的概念
圈层理论,其实就是中国《易经·系辞》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实际运用。“圈层”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它可以是广义的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阶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内本身具备很强的社会联系、社会属性相近的群体。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角度来说,圈层就是某一类具有相似的经济条件、生活形态、艺术品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人,在互相联系中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的人在更多的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形成更多的共同特性。
网络“圈层化”是由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交互趋势。“圈层化”兼具“圈群”和“层级”两方面含义,是网络生活中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本文是指以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网络社交软件为平台,根据他们的个性、需求和社会关系建立或者加入而形成的各种社交圈层。
1.3 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生活的意义
随着网络生活“圈层化”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互联网已經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接受网络信息已成为大学生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个性鲜明、是非能力稍弱、自律较差的特点。在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各种知识良莠不齐,相互交融交锋,“圈友”彼此影响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疏远了民办高校努力建构起来的网络教育平台,也减少了与教师间的话语交互机会,很容易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因此,民办高校要想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做到对症下药,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生活。
2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生活现状
为了客观清晰的掌握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圈层生活现状,特此做了一个网络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实际收回962份,有效率高;调查的群体主要是湖南长沙8所民办高校的学生,涉及各个年级20多个专业的男女生,覆盖率广,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问卷内容主要从网络使用率、圈层种类、网络平台、网络使用方向和内容、对网络信息的态度和方法等设置;调查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法得出的,结果客观有效。经分析其现状如下:
2.1 网络使用率高
经调查数据显示100%的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都使用网络,除极个别的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因为地处偏僻,无网络覆盖或者信号弱等原因无法使用之外,其他学生保持了每天都上线。21%的同学一天24小时都在线,随时接收网络信息。67%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浏览或者发布、传播网络信息达8小时以上。1.2%的同学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基本每天有12小时在网络世界里沉浮。
2.2 网络社交应用广,圈层种类多,网络生活丰富。
民办高校大学生使用的网络社交应用广泛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更新。
网络社交应用中主要使用的有“微信、QQ、微博、贴吧、天涯社区、豆瓣、美拍”等。微信是所有中国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社交平台,微信与QQ好友、手机通讯录关联,还因其及通话、聊天、视频、学习、便利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所以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基本上都使用微信。民办高校大学生更不例外。据调查显示99.6%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而剩余没有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没有智能手机而无法使用微信。在使用微信的学生中,9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超过2小时,甚至有的学生微信全天都在线。民办高校大学生使用频率仅次于微信的就是QQ。100%的学生都使用QQ,在校期间至少每天都要登录QQ查看信息。这主要与民办高校班级管理主要以QQ群为依托,发布通知,上传文件,交流信息等原因相关。
微博、贴吧、天涯社区、豆瓣等平台主要通过此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诉求和学习。这些应用的使用率相较前两者要低很多。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种类繁多。圈层的构建和类别首先是基于直面沟通而构建的,在原有的熟人关系里,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在网络世界分化或者分层;其次,基于兴趣和价值观而创建或加入一个摆脱现实的地域、年龄、文化、性别等束缚的社交圈;再次是基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需要构筑的社交圈。第四就是基于学校管理需要必须加入的群;第五,基于个人特殊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交圈等等。总之,网络社交圈层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构筑起来的社会关系聚合,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也会出现各种类型。社交圈层按主题类型可分为朋友圈、同学圈、兴趣圈、学习圈、生活圈、亲人圈等,按存续时间长短又可以分为临时圈层和固定圈层。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内容丰富。调查了解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网路生活包括学习、娱乐、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其中微信的腾讯新闻、朋友圈的分享连接、QQ看点、关注的公众账号、视频学习和娱乐软件、读书网等是大学生获取新闻、娱乐、知识等的重要平台。90%以上大学生在朋友圈、QQ空间和看点等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看法。从其对内容的关注度看,新闻关注度最高,但是普遍对娱乐新闻感兴趣,对国家时政新闻关注较少或者不感兴趣或者缺乏深度思考;其次是各种有趣的段子,文章和故事浏览量颇高;第三是专业知识或者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方面的内容,72%的同学有所关注或经常学习。第四是影视剧方面43%的同学较为热衷。第五则是吃喝玩乐方面的信息流量也不少。
2.3 对于网络圈中流传的信息及其言论的是非表面比较客观,实则缺乏理性判断
通过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会盲信网络传言,特别是对娱乐消息仅当娱乐消遣,只会对主流媒体和权威公证号的内容表示肯定的态度。但与此同时问道是否会对一些与社会主流声音截然不同的打破传统观点信息进行转发时,60%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对存在有疑问的观点会不会进行考证时,65%的学生表示方便的时候会,对自己切身利益无直接关联的一般采取存疑一时就此别过的态度。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检索有用信息,辨别真假,判断是非对于网络圈层中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常重要。但是不知如何筛选有用信息和辨别虚假信息的学生占73%。
3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特点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生活有以下特点:
3.1 网络群体层级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之间组建的网络社群是有层级区别的网络社交圈子,代表着信息传递精准迅速的网络社交发展模式。一个大学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网络社群,但在不同社群中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观点看法是有区别的,在每个网络社交圈子中扮演的角色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社交圈会分化为不同级别的层次,根据关系层级、交流频次、社交亲密度可以分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外部圈层和边缘圈四个层次。
3.2 信息流动碎片化
社交工具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社交”造成信息碎片化、社交噪音扰人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随着民办高校大学生加入各种群,群里的各种信息此起彼伏,蜂拥而至。很多大学生由于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在扑面而来的网络信息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只能选择性地接收网络信息,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群消息、网络论坛,只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的人交流互动,逐渐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从而疏远了与其他思想碰撞的机会。在自己认定的圈层中接收和传递信息,使信息的流动定向化。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同圈层成员的文化水平,认知结构,价值观,信息渠道基本相同且缺乏各方面水平较高的学者专家人员指导,他们中间流传的信息来自网络节选,朋友圈转载,对某一知识很少有系统、全面传播,因而信息流动有很强的碎片化特征。
3.3 认知差异化
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不同网络社群构成的“网络圈层”界限越来越明显,表现出圈层内同质、圈际间异质的特性。圈层内成员因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趋同的价值认知、相似的思维方式、相匹配的活动方式以及共同认可的观点。圈际间因为观点相左,价值取向不同而出现彼此仇视甚至进入骂战,这点在追星族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思想民主自由发展的国度,持不同思想见解亦属正常,但认知的差异不能求同存异,明辨是非就是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是“圈层化”导致网络异见无法有效过滤,圈层的存在为一些负面消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庇护。再者就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越来越受到网络圈层的影响,许多的知识、信息、价值传输依托圈层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断数字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特点。每一个社交圈层每天所关注、关心的知识话题都局限在有限的圈层内,圈层内个体缺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与此也疏离了主流媒体、主流声音和教师教导。网络圈层中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主动吸收主流价值的自觉性,难以与主流信息产生共鸣,进而认知异化现象日趋严重。
3.4 自控力弱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原本自控力就差,在网络圈层化后,更加形成圈友集体约网,群主一呼百应之态势。有些学生在圈层前还有点规矩意识,但在圈层后发现沉迷网络的无獨有偶甚至成群结队,心理便坦荡起来,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很多大学生在正常上课学习的时间经常在网络圈中逗留—聊天、看信息、看视频、玩游戏一发不可收拾。
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圈层生活的现状和特征应及早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这也是下一步主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年03期.
[2]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28(5):170~174.
[3]吴晓利.“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7,33(6):156~158.
[4]王茂州.基于“圈层化”困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J].长江丛刊;2018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