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唯唯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人才,人才的希望在于青年,而高校作为社会青年人才的重要输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成为高校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双创;创新精神;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B335);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B2018267)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各大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育人机制,大学生缺少创新精神、缺乏创新能力成为各大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双创政策”的大力推进,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
1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中,除了传授大学生必备的学科理论实践知识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创新精神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又是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催化剂,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具备独到见解,能够将书本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身的实践学习等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只要通过合理的表达得到认可后,就会激发学生独立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发明创造、改革和革新,而这种发明创造的行为正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驱动力。
1.2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型社会,在这种经济社会中,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能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可见,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以人才强国为基本国策,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要不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为一个民族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发展。而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1 创新教育培育体系欠缺
创新教育是创新精神得以培育的主渠道,而完善的培养体系是创新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创新精神的培育还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研究阶段,培育体系和育人机制还未完善,创新精神培育效果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传统的学科,创新教育还未纳入规范的专业或者必修课程之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教育需要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创新精神的内涵。其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备。目前,各大高校担任创新教育的教师多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创新教育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加之这些教师多为兼任教师,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创新教育的科研之中,导致高校创新教育始终处在学科边缘化的境地。
2.2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受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层面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创新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高校、社会、家庭三者联动的培养机制,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家长思维禁锢、创新意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规规矩矩学好学校课程,毕业后按部就班找到一个满意工作就可以了,一些家长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学生受到家长的影响,禁锢自身想法,这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社会整体创新氛围不够浓厚。自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创新型发展,但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创新目标定位还不够科学、创新机制还不够灵活,就使得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不够浓厚,而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社会整体大环境的深远影响。
3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径
3.1 健全高校创新教育培育机制
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创新教育,各大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高校应结合时代要求加大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提升到重要位置。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中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完善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创新教育的评价方法要结合时效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例如,可以运用考试测验的评价方法检测学生对创新精神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日常量化的评价方法检测学生参与创新相关活动的程度;运用情境模拟的评价方法检测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2 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高校可将创新教育纳入规范专业或二级学科之中,成立正规的创新教育教研室,并将创新教育提升至和其他学科相平等的位置,让相关教师安心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教学之中去。同时,加大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高水平的培训交流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此外,还可聘请社会上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人士加入到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让他们定期给学生开展相关讲座,用自身经历言传身教的让学生明白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3.3 优化创新精神培育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是一蹴而就事情,也不是高校单一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的鼎力相助,只要高校、社會、家庭都充斥着浓厚的创新氛围,学生便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自身的创新思维便得以发散、创新精神便得以养成、创新意识便得以扎根心底。因此,要想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效果,必须建立高校、社会、家庭三者联动的创新精神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创新氛围。高校需要营造创新氛围,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各大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可以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把具有较强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创新业绩的人才选拔到各个岗位上,形成“创新优则仕”的社会新观念,从而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是未来择业的一个重要砝码;家长需要克服传统观念,不要将自身想法过多的强加给孩子,阻碍孩子的创新思维发展,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支持他们别出新策和特立独行的想法。
4 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越来越重要,各大高校应该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摆到重要位置,从多方面着手不断优化高校创新氛围、构建合理的创新教育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芳.浅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