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雷
这天,阿木老叔在办公室里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我今天出门遇到下雨,想要回家拿伞,结果发现钥匙忘记带了……这种事情怎么总发生在我身上啊?真是事事都不顺,郁闷到极点!
我今天也很倒霉!排队买早餐,前面的人不是钱包找不到,就是点餐点不明白。我上班都要迟到了!我怎么总碰到这样的人呢!
你们俩先冷静一下!仔细想想,你们俩的话里是不是有夸张的成分呢?其实,我们经历的事很少极端到可以用“总是” “全都” “从不”这些词的程度。而仅仅偶然遇到几件巧合的事,就做总结,这样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那什么是以偏概全呢?它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什么影响呢?
以偏概全的意思是用局部来概括全部,以片面来总括全面。在逻辑的世界里,以偏概全泛指各种以部分概括整体的推理,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象牙:“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
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大叫道:“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嘟嚷道:“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当我们在使用片面的论据论证问题时,很可能会出现这样可笑的结果。
当我们说“没有男性是妈妈”成立时,那么“这个男生不是妈妈”就会成立。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一般推出个别时,结论往往是成立的。然而当我们说“有些雌性动物是妈妈”时,就不能推出“所有雌性动物都是妈妈”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由少数的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就轻率地得出一个大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甲:“天鹅没有黑色的,因为我观察过成千上万只天鹅,没有找到一只是黑色的。”
乙:“你并没有观察过所有的天鹅,就算你观察过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天鹅,你也没有观察到将来出现的天鹅。所以天鹅未必没有黑色的。”
不管甲一辈子连续观察了多少种天鹅,今后还将观察到多少种天鹅,他从逻辑上都不能得出自己的论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而只要我们找到一只黑天鹅,就有可能得出乙的论点。
虽然以偏概全是一种逻辑错误,但是在文学创作中适当使用会收到强化观点的效果。在议论文中,我们常常会通过列举一些有共性并且可信的例子,来佐证某一观点。
比如——
牛顿创立地心引力学说的时候,很多人反对他;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很多人反对他;达尔文发表进化论的时候,很多人反对他;贝尔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很多人讥笑他;莱特兄弟初用苦功制造飞机的时候,很多人讥笑他们。所以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怕别人的冷嘲热讽。
为了增强说理的气势,用排比的形式列举一组相似的典型论据,高度概括事实,强化语势,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效果。
生活中,以偏概全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刻板印象,我们常常犯这方面的错误。有句俗语,“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这就像,你只问了几个同学数学是不是很难学,而他们回答数学确实很难学,你就会认为大家都学不好数学。从部分推断全体,这样就容易以偏概全,形成刻板印象。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护士一般是女生,很少有男生,因为女生比较细心、有责任感、对人亲切。如果你躺在病床上,一个男护士走到你床边,要给你打针、输液,你是否会不自觉地认为他打针很疼?
刻板印象的错误就在于做了过度的概括。比如,“无商不奸”,还有“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些词、句都是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做出了极其宽泛的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会以个别事件代替全体性事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爸爸妈妈没有满足你的愿望时,你就会忽略他们对你的所有关爱,只记得当下的委屈。此外,情绪也会影响你的思考。比如,你今天心情不好,就把遇到的所有不顺心的事都归为倒霉,而心情好的时候,却可以把这些事看成小插曲。
那怎样克服以偏概全的毛病呢?真正科学的、絕对可信的完全归纳论证可以帮我们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但事实上完全归纳论证往往难以实行。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衡量利弊,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不要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检查所选用的论证,发现不够全面,那么就应该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论据,抑或缩小结论的涵盖范围。
摘编自《小心!逻辑思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