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华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网络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国际经济社会形势及教育理念变化的当下,在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常态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应用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学习逐渐转向了泛在学习。本文将以互联网时代泛在学习的新视角,探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泛在学习 网络学习 创新 应用模式
我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则需要创建个人学习空间,为每个人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发展平台。随着泛在学习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更加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的获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概念内涵
(一)泛在学习
顾名思义,泛在学习就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获取到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中主要依托的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高科技智能设备。从本质上来说,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将知识的获取作为目的的一种学习形式。泛在学习具有几个关键性的特征:一是可持续性,这是指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并且这个学习过程可以是不间断的;二是可获取性,这是指泛在学习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三是及时性,学习者可以在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到学习资源;四是交互性,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五是教学行为的情景化,指将学习融入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学习者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内容以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之间进行交互。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个人存储知识、分享知识的一个平台,有着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以及连通性等特点,具备学习、环境及社会这三个属性于一体。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同时也支持学生、家长及教师等多方面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目前这种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形式多样,像是各种培训课程、微博微信、学习教育平台等,这种情况下导致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泛在学习的当下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网络学习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二、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研究
(一)泛在学习技术环境的支撑
随时随地学习可能性的实现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的使用,对于网络学习空间予以支撑的技术和设备更加完善。为了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为泛在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健全的技术环境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像是智能手机、超薄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研发升级,早已融入了云计算等大数据支撑,为情景学习及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云技术平台的支撑,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给泛在学习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环境支撑。
(二)云共享知识数据库的搭建
网络学习空间最基础的保证就是学习资源,也是保证每一个学习者能够自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泛在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学习的人可能是各行各业、各种年龄阶段的人,他们对于学习的需求势必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资源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环境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应当有大量的学习资源。这一要求表现在网络上,就是一个强大而有力的数据库支撑。因此在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重点内容是借助云计算技术将网络上分散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资源需求平台。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不同需求。
(三)网络学习空间一体化的构建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网络学习空间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学习人群和学习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各种学习资源分布零散,使用功能各有利弊,因此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对于泛在学习大环境下的每一位资源获取者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系统,像是网易云课堂、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等,这种系统主要是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二是网络学习资源的分享系统,例如微博、百度贴吧、知乎以及豆瓣等等,通过这种分享系统,学习者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以及学习心得体会的分享,相互勉励,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三是网络学习资源的管理服务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为网络学习来提供管理服务的,通过对网络学习管理环境的优化,以便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能够有序的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资源的獲取及分享,信息的管理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技术特征及鲜明的智慧学习理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网络学习空间的进一步创新及应用的深化早已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诉求。泛在学习自身所特有的智慧化、情景化以及个人化等特征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十分契合,对于教育信息化广度与深度的扩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