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洁
摘 要:赵孟頫是元代书坛和画坛的著名人物,在当时的书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是最早提出“书画同源”,追求晋人“古意”的。他对后世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其艺术观点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阐述。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书画同源;后世影响
一、赵孟頫的生平
赵孟頫,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出身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他博学睿智,满腹经纶,专工书法,精于绘艺,擅长金石,通晓律吕,能鉴赏。赵孟頫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修养,其中以书法和绘画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开创元初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书法和绘画的成就也深深地影响了明清时期书法和文人画的发展。在绘画上,他功底深厚,能吸收唐宋绘画之精粹而自成一家。不论是山水、花鸟、竹石还是人物、鞍马都形神具备,中国画的诸多表现技法如水墨、写意、青绿等形式表现都信手拈来。在书法实践中,他兼善诸体,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其中以小楷、行书最佳,闻名于后世。其书风秀逸、遒媚,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一)绘画
元代绘画突出反映在一些馆阁士大夫在绘画创作和理论上的贡献,题材丰富多样,以山水画为主。赵孟頫在绘画上与米芾、王维、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的艺术主张相同,以文人画的审美品位出发推崇发展唐朝与北宋的绘画风格,强调气韵生动,追求古朴雅致的风格。他反对南宋时期过分追求形似以及纤巧的院体画风格,与南宋绘画的发展趋势迥然不同。这与赵孟頫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在思想、涵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绘画上,赵孟頫推崇“古意”,即所谓“无古意,虽工无益”。然而他所提倡的“古意”并非死板呆滞地摹写古人的佳作,而是让我们去领会古人佳作中所蕴含的绘画思想,去学习他们的绘画形式、绘画语言。此外,他还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追溯书法与绘画的原始关系,将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进行比较分析,将书法用笔容纳进绘画之中,来增强绘画的表现力,此艺术主张引领了当时文人画发展的新风尚。
(二)书法
元初的书坛,书家开始对南宋书坛进行反思与革新。赵孟頫不满宋朝末流摒弃古法、随意挥洒的书风,竭力提出恢复“二王”的书法传统。赵孟頫身体力行,广泛涉猎古代名迹,刻苦临习,但他并不是泥古不化之人,他非常擅长辨别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品。在书法实践中尤其是对“二王”系统的书法着力最勤,得益最深。草书取法王羲之为主,用笔灵活流利,如行云流水,风神潇洒。小楷则取法王献之较多,传世楷书作品有《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小楷有《道德经》《汲黯传》等等。赵孟頫的小楷成就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信仰佛教,抄写了大量佛教经文。他的书法融入了不同时代的书家书写特征,对当时的日本、朝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赵孟頫在当时提出的“复古”思想,在书法领域也有所体现。由于赵孟頫书法在当时成就斐然,可谓“一枝独秀”,后人将其书体称为“赵体”。
赵孟頫在元代基本上就是“一领江山”的代表性艺术家。元初书法笼罩在宋人“尚意”书风之下,赵孟頫以复古为革新,再辟新途,对元代书坛的振兴起了关键作用。赵孟頫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整个元代,对明清时期的书法发展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赵孟頫的艺术主张
(一)古意
赵孟頫受魏晋时期的影响最深,在其理论研究中可以有所证实。他追求“古意”的艺术观点在《兰亭十三跋》《式古堂书画汇考》《跋怀素论书贴》等著名的书法论断中都有所体现。《兰亭十三跋》中提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跋怀素论书贴》中说到:“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显而易见,赵孟頫在书画上追求的“古意”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魏晋、隋唐作为元代之前书法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因此他追求以魏晋、隋唐古法为本的“古意”,倡导效仿魏晋法度也不以为奇。
(二)书画同源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两门艺术,在材质、工具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笔和墨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主要核心。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载体,线条也是中国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赵孟頫的代表作《秀石树林图》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自提七言绝句将“书画同源”的绘画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运用篆书的笔法画枝干,飞白书写秀石之质,由此可见,书法和绘画本身是相近的。书法的用笔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赵孟頫作为一个艺术全才,在书法和国画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为书法和国画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秀石树林图》就是当时书画用笔结合的典型代表作品。
(三)用笔千古不易
赵氏书论中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在《兰亭十三跋》中所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个论述并不是偶然得出的,是他在继承前辈的观点之后发展而来的。赵孟頫在书法中十分强调笔法,认为魏晋时期古人注重笔法的精炼研究致使书法发展达到巅峰,尤其是晋人的笔法,质朴研美。所有赵孟頫针对魏晋人的笔法提出来“用笔千古不易”,将书法中的“笔法”视为一个核心问题,但是他并不将笔法孤立地拿来谈论,而是同时强调字形的重要性。赵孟頫的书法触及传统内核,又能因时而变,因此形神具备,不失内涵。书法和国画都强调“用笔”,也就是呈现出来的线条艺术。线条的质感决定作品的优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四)师法自然
赵孟頫追崇“古意”之外还他强调师法自然。他将“师法自然”作为一种创作途径。其研究者指认赵孟頫作品《题苍林叠岫图》中有一句诗“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为“师法自然”的重要证据。赵孟頫绘画作品《鹊华秋色图》的题跋清楚写明了画的场景是济南的秋色,其中包含鹊、华二山。从画面效果来分析,这幅画是描绘现实生活的,虽然画与自然山川并不完全一致。王国维曾说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那么《鹊华秋色图》就是“寫境”与“邻于理想”的呈现,是他在绘画上以“云山”为师的“师法自然”的一个证据。
三、赵孟頫绘画理论的影响
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开启了文人画的新领域。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人认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概括了中国诗,书法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将中国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他在绘画领域中提出的“书画同源”“古意”理论将元代绘画独特的书法趣味、笔情墨趣的审美格调提到空前的高度。“书画同源”的书法用笔提升了绘画语言的质感,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特有的诗词营造中国画的诗意境界,推动了后世文人化画的发展。古意并不是一味地摹古,而是师法古人,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绘画理论,取其精华,探索中国画发展的新方向。为元四家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孟頫所取得的成就对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比如明晚期时,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一代大家徐渭在绘画与书法实践上就曾受赵孟頫的影响,他将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文人画精髓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作品气势磅礴,尤擅长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使观画者触动,震撼。显然,赵孟頫所提出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张国宏.赵孟頫书法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