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红 徐彩玲 蔡丽丽 夏晶 王建玉
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该病的治疗难度大,预后通常较差,且大部分患者治疗后仍然会存在后遗症,部分患者常伴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就是其中之一。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病情严重,并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积极治疗,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病情,降低并发症[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护理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被认可。国内的大量研究报道指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全身状况,同时也可提高其吞咽功能,预防相关性肺炎的发生。VC酸性刺激能够通过对舌部的刺激而促进唾液分泌,可加速吞咽动作,以此改善吞咽功能,将其运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可获得显著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VC酸刺激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及对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的临床效果,筛选本院1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筛选本院2017年1—12月的1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52~78岁,平均(59.73±4.61)岁;病程1~8个月,平均(4.46±1.78)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试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52~79岁,平均(60.01±4.58)岁;病程1~8个月,平均(4.59±1.80)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头颅CT、MRI等检查证实,满足《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相关标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2];洼田氏饮水实验2级及以上;患者意识清醒;经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临床资料完整、有效。
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吞咽障碍疾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非脑卒中疾病导致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
常规组在常规的口腔吞咽训练基础上给予冷刺激训练,20 min/次,2次/d;试验组在常规口腔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VC酸刺激。100 mg/次,磨成粉,使用棉签反复多次蘸取维生素C粉末到患者舌体两侧中间部位,指导患者进行空吞咽、侧方吞咽、交互吞咽以及点头样吞咽工作,使用棉签缓慢按摩舌体,指导患者做舌肌以及咀嚼肌运动,对患者的手指进行清洁,之后使用手指蘸取少量酸性物质,进行吸吮动作,加快颊部以及口轮匝肌的运动,从而提高患者进食与吞咽功能,每次训练5到6次,训练时间为15 min,持续训练干预2周,在患者出院之后指导其家属继续保持训练,予随访观察。
两组患者均进行护理干预:(1)饮食干预: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方法,评估结果为Ⅳ、Ⅴ级的患者给予鼻饲饮食。视患者病情选取粗细适宜的硅胶胃管,以降低对患者咽喉部的刺激。鼻饲过程中抬高患者床头30°~35°,以防食物返流和误吸。鼻饲剂量视患者病情、感觉、胃内残留量进行调整,温度以36℃为宜。口中进食患者进餐前30 min需休息,食物应先为糊状、有一定黏度,避免难以咀嚼,进食工具选用小且浅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至舌根,以利于吞咽[3]。(2)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使用小冰棒轻轻的刺激患者的舌根、软腭以及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做吞咽动作的同时与融化的冰水一起吞咽[4]。患者发生呛咳时可取患者的侧卧位,冰水便会沿着下颌角自动流出,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如此反复练习。(3)屏气和发音:该项运动能有效训练患者声门的闭锁功能,并强化软腭的肌力,还能帮助去除残余在咽部的食物。(4)颊部和舌部训练:将舌头尽可能的往外伸出,并上下左右活动,将舌缩回,闭口进行上下牙齿互扣活动以及咀嚼运动,可以通过鼓腮、撅嘴、龇牙等动作促进患者颊部以及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5]。
对比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结果、EAT-10吞咽调查量表得分、肺炎相关指标水平以及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洼田氏饮水试验方法:患者取坐卧位,以平常的饮水速度饮用37~40℃的温开水,Ⅰ级:一次性将水饮完且无呛咳;Ⅱ级:两次将水饮完且无呛咳;Ⅲ级:一次将水饮完有呛咳;Ⅳ级:两次将水饮完且有呛咳;Ⅴ级:不能全部饮完水且有呛咳[6]。(2)EAT-10吞咽调查量表:包含10个条目,均以0~4分计算,取总分,≥3分提示存在吞咽能力及安全方面的问题。(3)肺炎相关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介素6。(4)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既往无支气管病症和肺病史;脑卒中后无诱因出现呛咳、发绀、咳痰等症状超过3天;双肺干、湿啰音,体温超过37℃;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0%;肺CT或X线胸片提示双肺有散在不规律片状阴影,边缘不清晰[7]。
表1 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结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肺炎相关指标对比( x- ±s)
本研究所有数据选用SPPS 19.0系统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行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结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的EAT-10吞咽调查量评分为(1.13±0.16)分,常规组为(2.87±0.21)分,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
试验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5.11、5.87,P<0.05)。见表2。
试验组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8.3%(5/60),常规组为21.7%(13/60),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3,P<0.05)。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唾液分泌变少,VC酸刺激通过舌部对酸的敏感,味蕾受酸刺激后使唾液分泌增加,同时VC酸刺激通过改善局部神经肌肉的活动,加速吞咽运动的发生,以此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51%~73%[9]。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因为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的受损而引发吞咽困难[10]。吞咽困难会导致患者的营养摄入不足,还可能诱发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积极给予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11-12]。
早期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为目标,通过逐步稳定的恢复口腔进食,再结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大大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3]。本研究结果显示,VC酸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结果优于冷刺激和常规的吞咽训练,且肺炎相关指标水平及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试验组的护理质量优于常规组,即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及卒中相关性肺炎预防方面均可发挥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VC酸刺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可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