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沙湘潭人也》齐白石
篆刻中的运刀法非常丰富。古人有“用刀十三法”“用刀十九法”诸说,如正刀法、单刀法、双刀法、复刀法、反刀法、飞刀法、挫刀法、伏刀法、平刀法、舞刀法,等等。这些刀法,有的取名于入刀的方式,有的来源于运刀的速度、深度、力度,有的名异实同,有的大同小异。若以刻刀在印石上的运动方式来概括,主要有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
顾名思义,即钢刀在握,以肘腕自刀柄发出强力,果断劲爽地令刀锋顺着线条沿口冲去。此法以横冲法较易掌握,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左手紧握石章,右手以执钢笔法执刀,此法便于刻刀向前冲进。“准、狠、稳”三字,乃是用刀的关键所在。在奏刀时,拇指、食指夹住刀柄,中指附在食指之后顶住刀柄,以无名指顶住石材右侧,刻时刀柄稍斜,以刀尖入石。刀柄与石面夹角约在30度左右,从右向左冲刻,刀锋略侧,线条一边形成崩裂,另一边则流畅光滑,转换章料,四刀完成一条线。一般来说,冲刀具有力度大、用刀肯定的特点,如齐白石的作品就很好地显示了冲刀的特征。腕健指实,硬攻劲取,是用好冲刀的要领。
切刀法是主要依靠刀刃切削印面的刀法,这种方法是以刀刃自右而左地顺着线条的沿口切去,与冲刀的连续运动不同,刀刃短而线条长,故而一根线条要几次延续下切的动作才能完成,是一种断续的运动过程,用切刀刻成的线条有生涩迟缓的特征,显得凝敢苍老。衔接自如,顿挫有自,是用好切刀的要领。具体方法是:先以右刀角插入石中,起刀时,刀柄略侧,与印面成60度左右的角度。然后以刀刃切石,待左刀角也切入石中,则完成了一次切刀的过程。一条比较长的线,要重复多次切刀方可完成。切刀刻出的线条特点是有不齐之齐的刀触,刻印过程中要注意一刀一刀之间的衔接关系,不要使线条呈规律性锯齿状或有破碎现象。
刀法的运用上,根据线质效果的要求,有向线和背线之别。向线下刀,刀锋对印石产生冲击,由于刀锋向一边偏斜,所刻线条会形成崩裂效果,如果恰到好处,会达到拙朴的金石效果。背线下刀,因受刀锋背面的保护,线条会产生流畅光滑的效果。清代黄牧甫喜用这种刀法,线条光洁而挺健,形成自己峻峭沉劲的艺术风格。
在刀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和各自的印章风格、审美意识,随时变换刀法。有时以一种刀法为主,有时两种刀法兼而用之,亦可用其他刀法,同时亦可变换刀柄的倾斜度或随时调整刀刃的方向。当然,在行刀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线条的灵动和变化,也可不停变换行刀速度。总之,刀法的运用是灵活多样的,在刻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刻刀的性能,以表现线条的丰富内涵与作者的创作情感。
《王先谦印》清.黄牧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