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关于南海争端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8-11-23 09:10
外语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框架南海

辛 斌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提 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按照特定的理解方式来把握世界,往往是特定框架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报道为例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框架来影响受众。本文的对比分析表明,中美主流媒体就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调用了多个方面的不同框架,以塑造各自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舆论的认同。不过,由于人们在社会现实的构建中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对新事物进行主观解释,因此新闻媒体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之间不一定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其在具体事件上激活的框架对不同受众的影响程度也千差万别。

李普曼认为虚拟环境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人们必须依赖观念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李普曼 2006:10)。“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同上:18)这些图像日积月累形成人们的想象或者成见,成为人们理解和把握现实的各种“框架”(frames)。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按照特定的理解方式来把握世界,往往是特定框架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新闻标题为语料,分析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框架对受众产生影响。

1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当今传播学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定性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Goffman(1974)借用人类学家Bateson在《游戏与幻觉理论》中提出的“框架”概念系统地阐发基于人类学视角的人际互动的传播分析理论与方法,提出由主体认知和传播环境等多重因素构成的“框架”决定着传播意义的生成(刘强2015)。Goffman把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知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经验的归纳、组织和阐释无一不依赖特定的框架,框架使人们得以定位、感知、理解和归纳大量的具体信息(Goffman 1974:21)。 就是说,框架是人为构造并加以组织化和系统化的心理结构,人们之所以按照特定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世界,往往是特定框架作用的结果。框架的意义在于它“激活一个具体的思路,告诉人们某件事情为何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谁或者什么可能应为此负责,以及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框架是传播过程的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在公共事务和政策上尤其如此”(Nisbet 2009:15)。受众依赖框架来理解和讨论问题,记者运用框架来撰写他们或者公众感兴趣的新闻报道,政策制定者采用框架来定义政策和做出决定,而专家则利用框架来使其技术话语通俗易懂并具说服力。“框架可以用来梳理信息,给予某些问题比其他问题更大的分量。”(同上:16)“根本不存在不被框架化的信息,绝大多数成功的传播者都善于使用框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同上:15)大众传播媒介正是通过框架来对受众的认知和情感产生作用。

在传播学中人们通常将议程设置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传统的议程设置,主要关注媒体如何有选择性地报道事件来影响受众,引起他们对这些事件的注意或重视;二是框架分析,主要关注“媒体怎样去选择描述它们报道的事件”(Wimmer,Dominick 2003:391)。 框架理论认为媒体不仅能成功设置公众议程,而且通过对议题或人物的属性描述,影响受众对该议题(或人物)的态度和判断(韦宗友 2011,刘海龙 2004)。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或人物时由于背景、兴趣、立场和态度等的不同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有意无意地突出某些属性,弱化或回避另一些属性,形成不同的事件框架,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的“框架化”(framing)就是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的做法。当然,把信息框架化并不能等同于歪曲事实或者欺骗受众,尽管新闻报道的确经常会利用证据或事实来服务于自己的立场和意图。

在国际传播和外宣中,话语或话语权的竞争其实就是框架的博弈,这就要求我们在重大国际事务和涉及本国重要利益的外交问题上掌握和/或建构一套诠释体系。早在古希腊时期,赫尔玛格拉斯就在其“争议点理论”中提出4种影响深远的“争议宣认”方式,即“事实宣认”“定义宣认”“品质宣认”和“程序宣认”(刘涛2017)。其中,“事实宣认”强调在事实与证据上对事物进行认定,“定义宣认”强调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界定,“品质宣认”强调对可能影响人们观点和判断的其他相关因素进行鉴定,“程序宣认”强调对裁决过程中的标准是否适用、程序是否合法、权责是否明晰等进行判定。对照Ghanem(1997)提出的媒体框架的4个维度,即:话题内容、外在表现、认知属性和感情属性(刘海龙2004:57),我们发现“争议宣认”方式和媒体框架的4个维度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事实宣认”对应“话题内容”,“定义宣认”对应“认知属性”,“品质宣认”对应“感情属性”。本文对中美媒体关于中国南海争端新闻标题的对比分析也将沿着这几个维度进行。

2 语料的框架分析

本文分析的语料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英文语料来自《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中文语料来源比较复杂,几乎涵盖当时网上能搜集到的各主要网站的相关报道,包括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华网、环球网、参考消息网、观察者网、新浪网、铁血网、澎湃新闻网,等等,另外还有少量的报刊(例如《参考消息》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内容相同的报道如果出现在不同的网站或报刊上,我们仅选取其中一家,以避免重复。对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我们则基本以穷尽的方式下载该时间段内全部有关中国南海争端的报道。我们的语料来源不包括任何的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因为这类文章或议论大多带有较浓的个人色彩,语言也往往比较情绪化。在我们搜集到的745篇有关中国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中,《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合计295篇:2011-2014年30篇,2015年51篇,2016年1月至8月214篇。来自中国各主要网站和报刊的报道总计485篇:2011-2014年15篇,2015年20篇,2016年1月至8月450篇。

McCombs和Shaw十分关注传播媒介如何引导人们“怎么想”:“大众媒介为每次政治运动设置议程来影响人们对待政治问题的态度的显著性”(McCombs,Shaw 1972:177)。 “怎么想”属于传播效果的态度层面,是框架分析的关注重点。媒体通过对某些属性的正面、负面或中性立场的表达,不仅能帮助公众了解议题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帮助公众知道怎样去了解这个议题。从我们对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段中美双方媒体在态度层面为各自和对方塑造出不同的形象,简单归纳如表1。

表1 中美双方互塑形象对比表

我们把语料按照时间顺序分为4组:2011至2014年,2015年,2016年1至7月和2016年8月。这样分组的理由是,中国南海争端已存在几十年,由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声索国的共同努力,南海局势始终相对平稳。然而,当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开始其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由希拉里2010年在夏威夷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之后,从2011至2014年南海局势渐趋复杂,2015年美国加大介入力度,至2016年7月达到高潮;但在7月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前后美国的态度开始缓和,立场有所收敛,在进入8月份之后中美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的数量急剧减少。可以说南海争端从一开始就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中国”和“美国”是绝大多数新闻标题的关键词,而东南亚各声索国在标题中的出现频率却极低。因此,中美媒体关于中国南海争端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一组比较典型的中美关系“危机话语”(crisis discourse)。

Wodak和Angouri视“危机话语”(crisis talk)为“一种抽象的元叙事过程”,在此过程中“事件、统计数据和技术话语提供语境资源,以区分基于好人和坏人、作恶者和受害者、专家和外行等二分法上的‘自己’和‘他者’”(Wodak,Angouri 2014:418)。危机话语常常一方面指责“他者”另一方面为“自己”辩护,Wodak和Angouri将其称之为“打指责牌”(play the blaming card)或者“玩指责游戏”(play the blaming game),即构建危机发生的责任方并加以指责。仅从我们分析的新闻标题看,中美媒体在相互指责时主要打出5种牌:道德牌、军事牌、历史牌、法律牌和联盟牌;在每一种牌上双方都调用各种层级的框架来建构自己的正面形象和/或对方的负面形象,力图为自己在中国南海问题上的言行辩护并把危机的责任归咎于对方。表2仅列出从中美媒体的新闻标题中便可一目了然的一些主要框架:

表2 中美媒体新闻标题中的部分主要框架

3 举例讨论

在国际关系上很多西方大国从其自身的历史中形成一种信念,即 “国强必霸”“弱肉强食”,因此就出现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事务上逐渐形成“美国例外”论,认为自己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其权威,而中国近些年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迅速崛起被它认为正是对其权力和地位的挑战与威胁,必须加以遏制:

①Navy admiral warns of growing sense that‘might makes right'in Southeast Asia.(Washington Post, 2016-3-16)

②China's territorial advances must be kept in check by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Post,2014-7-4)

③Challenging China's hegemon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shington Post, 2015-4-12)

然而,新中国历来的外交原则是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应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另外,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中有关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的最重要信条之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着意塑造中国强权霸道和“以大欺小”的形象,那么中国则着力塑造美国唯恐天下不乱的“挑事者”和“搅局者”形象,将中美南海的斗争看作“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道德博弈”(《北京青年报》,2016-7-10):

④美国在南海碰瓷还编瞎话。(中华网,2016-3-17)

⑤美媒称美闯南海就是炮舰外交若与华开战将破产。(《环球时报》,2016-2-1)

保护环境、善待自然,海洋是人类最后的资源,这些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而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在南海扩礁为岛时充分利用这种共识,将其变成一张很有效的道德牌,指责中国造岛破坏海洋生物和环境:

⑥Beijing's power pla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y be killing coral reefs.(Washington Post, 2015-5-12)

⑦What happens to a coral reef when an island is built on top? (Washington Post, 2015-7-6)

中国对美方的指责予以反击:“南沙岛礁吹填模仿珊瑚礁自然生长,鸟飞来都不走了”(新华网,2016-6-2),强调中国造岛的和平目的:

⑧中国南海放大招:提速民用商业化开发(界面网,2016-6-23)

⑨中国南海岛礁建5座大型灯塔4座已发光(中国新闻网,2016-7-11)。

中国也借他人之口表达造岛的防御目的“菲专家:中国扩建南海岛礁提防美潜艇发动核打击”(《环球时报》,2016-8-26),顺便也交代美国指责中国的原因:“美国要霸权,所以对中国南海岛礁扩建紧张”(观察者网,2016-7-8)。美国媒体对中国的道德牌还打到社会制度层面:

⑩ Hey, China, this is why democracies beat autocracies in a fight.(So back off the South China Sea.)(Washington Post, 2015-12-5)

而中国媒体则反唇相讥:“美国是被资本驱动的战车无休止折腾世界”(《环球时报》,2016-7-22)

对于美国军事牌中的所谓“航行自由”,中美双方持有的框架南辕北辙:中方强调的一是民用和军用船只的无害通行,二是国际海洋法赋予的沿海国家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他国船只通过时应知会相关国家以示尊重并避免误解误判。然而美国始终不承认沿海国家的12海里领海,坚持无论商船还是军用舰船均可肆无忌惮地通行,所以中国称这种所谓的“航行自由”为“横行自由”:

⑪ U.S.Navy to China: We'll sail our ships near yourman-madeislandswheneverwewant(Washington Post, 2015-10-8)

⑫ “航行自由”外衣下的霸权本质(新华网,2016-1-31)

⑬美方应区分商业航行自由和军舰横行自由(中国新闻网,2016-5-11)

美国以所谓的“航行自由”为借口在南海大搞武力威慑,不断派遣和炒作军舰军机在南海巡航和飞越岛礁,而中国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宣示和展示自卫防御的实力和决心:

⑭中国在南海打造水下长城,捍卫核潜艇基地(《环球时报》,2016-7-25)

⑮美国频频寻衅南海 军媒: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东方网,2016-1-5)

在中国南海博弈中“历史”是中美双方都十分重视的一张“牌”,但双方调用的框架却完全不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史为鉴”,中方媒体着重向美方和全世界人民提醒和讲述以下历史事实。首先是南海九段线以内岛礁属于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

⑯南海主权 有“志”为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8-16)

⑰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发表署名文章《南海问题的历史真相》(环球网,2016-6-12)

⑱美国华人收藏旧地图佐证南海诸岛在菲律宾国界外(新华网,2016-6-7)

⑲旅日学者在日本史料中发现西沙、南沙属于中国新证据(环球网,2016-7-13)

其次是中国以往被外国侵略和欺负的屈辱史和南海局势的变化史,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也警示中国人民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⑳西方多国欲派战舰闯南海 或将组建新八国联军(新浪网,2016-6-12)

㉑细数20年来中国最大的屈辱!国人看后怒火中烧(环球新军事网,2016-7-9)

第三是提醒美国勿忘中美以往的交战史,例如“中国前外长在美演讲批越南:忘了当年抗美援越?”(中华网,2016-6-28)这既是在提醒越南,也是在警告美国。再如“国防部霸气回应南海挑衅:豺狼来了有猎枪!”(环球新军事网,2016-7-8)这则报道令人们想起电影《上甘岭》。此外,还有一些报道提醒世人,美国冷战以后穷兵黩武,在巴尔干半岛、在中东和东欧不断以武力或“颜色革命”来干预他国事务,给这些地区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㉒美国为何“哪里不乱搞哪里”?(《解放军报》,2016-5-11)

㉓马学者:说中国不听从判决是自我孤立?道德的美国听从过?(《环球时报》,2016-6-4)

㉔南海不是幼发拉底,中国更不是伊拉克(新华网,2016-7-8)

美国媒体在南海问题上基本不理会也不回应中国媒体的上述历史叙事框架:“美权威地图表明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主流媒体都不提”(观察者网,2016-7-13)。美国媒体一再调用的历史框架主要涉及美国在亚太的地位和与该地区一些国家的历史关系,尤其与东盟中的菲律宾等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以及美国作为世界秩序缔造者与和平守卫者的责任:

㉕ Here's why some in the Philippines want the U.S.Navy back.(Washington Post, 2015-5-18)

㉖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is under fire.The United States must defend it.(Washington Post,2016-5-21)

目前,中心每年完成注册检验业务量5000余批次,近几年共承担了100余个品种1000余批次的国家和地方监督抽验工作,完成了总局下达的6810等5个分类目录的修订及“无源植入器械”命名工作,完成多项医疗器械检验规范和标准体系的调研和编写,为国家总局和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的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㉗ U.S.Carriers Sail in Western Pacific, Hoping China Takes Notice.(New York Times, 2016-6-18)

虽然美国媒体也偶尔提及美越持续几十年的敌对关系史,但其目的在于突出中国今天在南海的做法有可能将越南推向中越当年的交战国美国:

㉘ As Obama Heads to Vietnam,Current E-vents Overshadow History.(New York Times, 2016-5-21)

㉙ Why Might Vietnam Let U.S.Military Return? China.(New York Times, 2016-5-19)

中美两国的法律牌主要围绕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美国自诩为法治国家,然而对国际法却往往持双重标准,遵守与否完全取决于其国家利益。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遵守它自己都拒绝签字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另一方面不断指责中国恃强凌弱、在南海搞“霸权”:

㉚ Kerry Presses China to Abide by Maritime Laws to Ease Tensions.(New York Times, 2014-7-9)

㉛ Tribunal Ruling on South China Sea Is Final and Binding: White House.(New York Times, 2016-7-12)

㉜ Beijing's actions in South China Sea aimed at‘hegemony,’ U.S.admiral says.(Washington Post, 2016-2-23)

㉝中国九段线合理合法 菲仲裁案无法撼动(《中国海洋报》,2014-6-13)

㉞美记者又呛美发言人:中国主权声索过分?谁定的?(观察者网,2016-5-11)

另一方面揭露南海仲裁案最主要的幕后推手美国的虚伪性及其真实意图:

㉟美国不签国际海洋法公约没底气指责中国(中华网,2016-6-7)

㊱外媒关注南海问题:美国在南海没资格“玩火”(人民网,2016-5-4)

㊲美国欲以南海制华:多国填海造地只盯中国(《环球时报》,2015-5-15)

进一步指出南海仲裁案的非法性,并对菲律宾的国家信誉提出质疑:

㊳外交部条法司司长详解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为何违反国际法(新华网,2016-5-12)

㊴牛津大学法学专家:菲律宾提南海仲裁案无法律依据(参考消息网,2016-6-14)

㊵驻英大使谈南海问题:用出尔反尔形容菲方最合适(新华网,2016-5-21)

㊶菲外交部前官员谈南海仲裁:我们撒谎了(观察者网,2016-6-30)

最终将矛头指向所谓的南海争端的“仲裁庭”,挑战其权威性与合法性:

㊷仲裁庭背后政治操作必将大白于天下(《北京日报》,2016-7-27)

㊸菲律宾多名重要人士指出南海仲裁案实质为美国阴谋(新华网,2016-7-13)

㊹菲媒揭秘南海仲裁案:专找“吃外快”的仲裁员(《北京晨报》,2016-7-19)

㊺英学者质疑谈南海仲裁案:国际法庭没有管辖权(《环球时报》,2016-6-7)

联合国中文官方微博13日发布一则声明,表示所谓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与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根据《联合国宪章》设立,位于荷兰海牙的和平宫内。这座建筑由非营利机构卡内基基金会为国际法院的前身常设国际法院建造。联合国因使用该建筑每年要向卡内基基金会捐款。和平宫另一‘租客’是1899年建立的常设仲裁法院,不过和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这无疑是釜底抽薪,因此“国际法专家质疑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狐假虎威’”(新华网,2016-7-17),连《华盛顿邮报》也意识到“裁决”之不公:

㊻ An unjust rul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Washington Post, 2016-7-15)

如果仲裁庭本身是非法的,那么其所谓的“裁决”就是非法无效的:

㊼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裁决没有法律效力(《经济日报》,2016-06-11)。

中美双方就南海问题在道德、军事、历史和法律方面所调动和构建的“框架”,其最终目的就是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形成强大联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美两国均深谙此道。美国在南海与中国博弈的真正意图就是将中国形塑为“霸权者”,强化“中国威胁论”,以利于其构建“亚洲小北约”来遏制或围堵中国,维护其在该地区的霸权。因此,美国一直将中国在南海的主张和行为定义为“挑衅”,认为中国是在“自毁长城”或“自我孤立”,在国际上构建“中国失道寡助”的舆论框架:

㊽ China's self-defeating provoc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Washington Post, 2016-3-2)

㊾ China's assertiveness pushes Vietnam toward an old foe,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Post,2015-12-28)

㊿ Chinese Claim Forces Obama to Flesh out His Asia Strategy.(New York Times, 2013-11-27)

中方则针锋相对,从道德、军事、历史和法律上揭露美国在以往国际问题和今天的南海问题上的自私、伪善和强权行径,并以前车之鉴提醒其盟友和“跟班”切勿重蹈覆辙:

由于国际上对美国自“9.11”以来糟糕的历史记录记忆犹新,中国的揭露和提醒收到良好的效果:“菲准总统:美国人害怕打仗,与中国交朋友更好”(《环球时报》,2016-5-20);东盟也与中国站在一起:“中国东盟对美展开攻势,世界还相信老美吗?”(战略网,2016-5-23),“中国和东盟就南海问题发表联合声明”(铁血网,2016-7-25)。国际上支持中国的声音高涨:“90余国的230多个政党表态支持中国南海立场”(环球网,2016-7-12)。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在南海问题上也纷纷与其保持距离:“日媒:中国并未构筑‘自我孤立的长城’”(《环球时报》,2016-6-2),“就南海问题,G7后为何美盟友统一叛变支持中国”(东方军事网,2016-5-15)。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绞杀发生了戏曲般的变化”(观察者网,2016-7-28),“奥巴马亚太‘友谊小船’找不到航向”(新华网,2016-5-23),“南海谁输谁赢,历史在一旁捂嘴笑”(《环球时报》,2016-7-13)。这样的结果是美国所始料未及的:Despite Obama's Moves,Asian Nations Skeptical of U.S.Commitment(New York Times, 2016-5-23)。 美国颇感无奈和失望:

因此,美国一边欢呼仲裁庭的裁决:South China Sea Ruling Hailed as Equalizing Small Countries(New York Times, 2016-7-13),一边回到中国一直坚持的立场:Exclusive:Top Obama Aide to Take Call for South China Sea Calm to Beijing(New York Times, 2016-7-22).Kerry to Urge ASEAN to Find Diplomatic Ways to Ease South China Sea Tensions(New York Times, 2016-7-23)。 至此,我们可以说中美在南海仲裁案“裁决”出笼前后进行的博弈最终以“中国外交一次新的重大胜利!”(铁血网,2016-7-26)而告一段落。虽然此后美国一再坚持“裁决”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呼吁或要求中国遵守,但却已无力回天,而中美关系则如习近平主席形容的那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新闻网,2016-6-6)。

4 结束语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像。”(李普曼2006:67)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框架的作用。框架理论突破Cohen的经典论述:“在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Cohen 1963:13)。新闻框架影响受众如何想、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事件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本文的对比分析表明,中美主流媒体就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调用多方面的不同框架,以塑造各自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舆论的认同。不过,由于人们在社会现实的构建中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对新事物进行主观解释,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之间不一定存在很高的相关性(Nisbet 2009:17)。因此,新闻报道在具体事件上激活的框架对不同受众的影响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本文提到的美国媒体在南海问题上调用的各种框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国际舆论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但在中国人民中间只会引起反感。

猜你喜欢
框架南海
南海超级巨无霸——“深海一号”
南海明珠
忍不住想打扰你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北海北、南海南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