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甜美 许传宏
[摘要] 哈罗德·泽曼是20世纪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独立策展人,被誉为西方“策展之父”。他在长期的策展实践中,形成了兼顾信息传播和艺术鉴赏、开发利用展览空间的策展思路,并通过一系列展览策划传达他自由主义、理想主义、个人主义相互交织的艺术展览理念。他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敏锐的历史意识、系统化的学科思维、独立于场馆之外的自由精神,值得当代策展人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哈罗德·泽曼;展览模式;自由主义;理想主义
[Abstract] Harald Szeemann, the 'Father of curatorial' in the Wes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ndependent curator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In his long-term curatorial practice, he formed a curatorial approach that took into accou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xhibition space. Through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he planned to convey the idea of an art exhibition in which he was intertwined with liberalism, ideal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this regard, contemporary curators should learn from his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adventurous spirit of bold exploration, acute historical awareness, professional and systematic discipline thinking, independent prejudice and subjective rights arrangements.
[Key words] Harald Szeemann; Exhibition mode; Liberalism; Idealis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艺术策展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F24)阶段性成果。
一、关于哈罗德·泽曼
哈罗德·泽曼(瑞士,1933-2005)是观念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当代策展领域的奠基人(图1)。他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展览模式——“建构的混乱”,其核心在于强调与艺术家的紧密合作以及广阔的当代文化国际视野。[1]泽曼在策展人中特立独行,他说:“我是行政管理者、敏感艺术的爱好者、序言的作者、档案管理员、保管员、会计师、动画师、博物馆管理员、财务专家、外交官,等等。” [2]他依靠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行为将展览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因而被尊称为“策展之父”。泽曼策划的展览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他习惯于挑战艺术史传统的策展叙事方式,致力于探索视觉艺术之外的创意领域,为现代艺术展览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哈罗德·泽曼的展览实践与重要策展理念
(一)策展思路
1.兼顾信息传播和艺术欣赏
哈罗德·泽曼策划的艺术展览,遵循着纯粹的艺术欣赏和充分的信息传播相结合这一思路。他曾说:“我将这两种方法都融入到策展之中,以求达到选择性信息或信息性选择的对立效果。……并将两者都加以转变。这就是我工作的基石。” [3]127影响泽曼形成这一策展思路的是两位艺术博物馆馆长,一位是曾担任巴塞尔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奥尔格·施密特,他关注展览的质量,精选作品收藏;另一位是曾担任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馆长威廉·桑德伯格,桑德伯格恰好和施密特相反,他对展览信息的传播很是着迷。
泽曼正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两者之长,在展览中将艺术欣赏和信息传播这两者互为补充和阐释。他一方面注重艺术作品的选择,提升展览的质量;另一方面,兼顾展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有效性,帮助观赏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提高展览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2.开发利用不同寻常的展览空间
在展览策划中,哈罗德·泽曼特别关注“策划展览的出发点就是反对传统的‘工作室—— 画廊——博物馆/收藏家的铁三角关系”[4]23-24这一核心观點。他总是致力于为艺术家们寻找一些不寻常的、充满挑战的展览空间,让他们的艺术作品充分发挥特有的文化力量,彰显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泽曼善于从艺术和艺术家自身的需求出发,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在空间中制作或安排自己的作品。他策划的展览为许多年轻艺术家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提供了机会,如拉切尔·怀特里德、克莱·费兹迪欧等。
(二)策展实践与理念
1.“当态度变为形式”——建构的混乱和激进的个人主义
1961年,哈罗德·泽曼成为伯尔尼美术馆馆长,是欧洲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美术馆馆长。1969 年,他策划的展览“当态度变为一种形式”,拉开了当代艺术展览模式的崭新帷幕。此次展览包含了观念艺术、极简艺术、贫困艺术、大地艺术等众多艺术派别,该展览使艺术馆真正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场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展览模式“建构的混乱”,深刻反映了展览“当态度变为一种形式”的主题。
“当态度变为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展览展出了69位不同领域艺术家的作品,一些艺术作品因引发了强烈的争议而广为人知。大地艺术家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的作品《伯尔尼萧条》,用一个满是疮痍的石球在美术馆门前的平地上砸出一系列形状不一的坑;极简主义艺术家理查德·塞拉则随机在展厅的一个角落用铅液泼洒出一片抽象的图形;观念艺术家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刻意拆除了一平方米的方形墙面表皮,露出里面粗糙的肌理(图2);极简主义艺术家索尔·里威特(Sol Lewitt)并没到现场,而是作为场外指导让人在墙上制作了一个有规律的格子状图案;罗伯特·莫里斯每天带去一些可以燃烧的材料堆放在展厅中,例如布块、纸条、线团等,结束展览后就把这些材料带出展馆焚烧掉;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在伯尔尼高地进行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而在展览上只在墙面上显示“艺术家在行走”这样的字样,等等。
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策展方式,策展人不再只是单纯地要求在展馆内展出画作、雕塑亦或是静态的文献作品,而是通过展览反映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行为,从而对现实生活、社会政治进行思考和批判。这种策展理念是艺术形式和内容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的结果,展览从对当下某种材料的“态度”发展到由此而来的新型作品“形式”,实际上是艺术家们从一些创作行为中脱身而出,從传统的题材媒介和当代晦涩的艺术理论中摆脱出来,创造出形式各异、不受束缚的现代艺术品。哈罗德·泽曼完全尊重和理解艺术家们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努力发掘他们作品中的内涵,为他们毫无顾虑的实施方案提供展示舞台。泽曼通过此次展览打破了艺术圈内工作室、画廊、美术馆/收藏家之间的“铁三角”循环关系,体现了自由精神以及布展方式上的自由主义。(图3、4、5)
“当态度变为形式”是哈罗德·泽曼早期策展生涯的一个高峰,但是由于公众和评论家的不认同,以及市政府和议会的卷入,迫使他辞去伯尔尼美术馆馆长,走上了“独立策展人”的道路。
2.“偶发与激进:偶发艺术和激进派”——注重展览行为和过程本身
1970年11月至1971年1月,哈罗德·泽曼策划举办了展览“偶发与激进:偶发艺术和激进派”。当时,偶发艺术和激进艺术两个流派都“反对学院技巧、商业艺术和高雅艺术”[4]23,主要的区别在于偶发艺术更加复杂多变,且综合了各类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表演等,而激进艺术更加注重简洁大方、形式单一的表现形式。
按照哈罗德·泽曼的策划,“偶发与激进”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文献墙组成,展示了所有关于偶发艺术和激进艺术的邀请函、传单及其他印刷材料,大量的文献资料按照时间顺序陈列在临时展板上;第二部分是被这些文献墙分隔开来的小空间,用来展示艺术家自己的作品;第三部分是关于行为艺术的内容,为此展览在开幕前几周还邀请了维也纳行为主义派成员前来参加活动,这是他们第一次公开亮相。
展览的准备时间长达一年,期间要解决一些传统展览中难以遇到的难题。首先,无论是偶发艺术、激进艺术还是行为艺术,他们呈现的艺术作品具有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如何在复制中重现展览的原始能量,成为争论的焦点。其次,哈罗德·泽曼策划的展览从不根据艺术流派来限制作品的进入,但一些艺术家认为激进艺术没有创意性,维也纳行为主义相当“粗鄙”,于是引发了艺术家内部的争议。对于展览策划中的争议和问题,哈罗德·泽曼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追随者,主张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悲观的看法,相信不断地自由选择会实现超越性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罗德·泽曼更加关注艺术、艺术家自身及展览本身,强调行动和过程重要性的策展理念。
3.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追求单个艺术品的内在价值
1972年,哈罗德·泽曼被任命为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首席艺术指导和唯一策展人,他选择“怀疑现实——今日图像世界”(Questioning Reality—Pictorial Worlds Today)为展览主题,使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成为前所未有的焦点。[5]展览以包容的态度和开放的理念呈现艺术作品,摒弃传统艺术领域的划分方式。(图6)
哈罗德·泽曼借用文献展这个平台,想要回溯“模仿”的轨迹,从“摹写的现实”到“想象的现实”,以及“摹写和想象的个体存在与虚无”,都描述了艺术史的特征。泽曼创造了“个人神话”这一词汇来囊括艺术品中所表达的内在能量。他追求单个艺术品的内在价值,用体现自由精神的艺术品来构建乌托邦,强调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个人神话”的缔造者。
此次展览,约瑟夫·博伊斯①也参与进来,他设置了一间“直接民主办公室”,整个展览期间一直坐在里面,跟前来观看的观众谈论艺术、社会和政治等各类问题;威尔·英斯利在他的乌托邦建筑模型上糊了许多的条纹纸;以“活动雕塑”为主题的吉尔伯特和乔治,通过在展厅内行走、观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来保持艺术品的动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报纸、书籍、图片形式的静态资料展示区——观念艺术文献展中的各种艺术作品[6]。
4.“着迷的博物馆”——注重个体体验的表达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哈罗德·泽曼以“着迷的博物馆”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文献展览,贯穿其中的是对人类个体体验的表达。所谓“着迷的博物馆”不是已经存在的实体机构,而是把存在于脑海中的艺术想象以具体的物品和形式呈现出来,这一系列展览包括了“单身汉机器”“真理之山”“总体艺术”等主题。
“单身汉机器”是哈罗德·泽曼从杜尚的大玻璃和相似的机器或类机器人的作品中逐渐发掘出来的灵感,作品一般是通过文字、绘画或机械手段呈现出来,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和存在持有深深的迷茫、困惑与痴狂。
“真理之山”以意大利的阿斯科纳(Ascona)附近的真理山为原型,表达了无政府主义者和素食主义者们希望摆脱大机器生产带来的浓重的工业气息,建立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甚至回到原始社会的空想。哈罗德·泽曼通过搜集大量的书信、图片、卡片等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料,有效地切换场景、讲述曲折的故事历程,更以图文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配以视频的输出手段,使得文献展生动有趣而不枯燥乏味。“真理之山”还运用精神地理学的知识,重述了中欧乌托邦史。
“总体艺术”即跨领域创作,是一个融合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综合呈现。展出的艺术作品,时间跨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展览向历史中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们致敬。
5.“幻想中的瑞士”——自由的个人主义
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罗德·泽曼策划的展览主要体现了他的瑞士身份以及他对旅行的兴趣。1991年,哈罗德·泽曼策划了展览“幻想中的瑞士”,当时恰逢瑞士联邦成立700周年,展厅中陈列的都是瑞士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在后来的巡展中,哈罗德·泽曼安排从沃捷的绘画作品《瑞士并不存在》开始,并以他的另一幅画《我思考,所以我是瑞士人》作为结束,创造了融合信息、技术和政治的流动作品展,受到了观众“对创造力的致敬”。
由于“幻想中的瑞士”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奥地利文化部委托哈罗德·泽曼做一次“奥地利的精神之旅”,泽曼又策划了展览“玫瑰丛中的奥地利”。展览的第一展厅主要回顾了奥地利的历史,第二展厅陈列了梅赛斯密特和阿尔诺夫·雷奈尔的作品,第三展厅中则是奥地利古典艺术家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建筑设计作品,第四、五展厅用来展出叙事作品。展览的二楼展出的是奥地利的发明。整个展览的布局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性,循序渐进,引人入胜。
哈羅德·泽曼的展览策划不受制于体制的约束,在上述有关瑞士和奥地利的历史文化展览中,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不受政治的影响开展策展活动,且两个展览都带有明显的塞曼策展风格,深刻地反映了他自由的个人主义策展理念。
三、哈罗德·泽曼对当代艺术策展人的启发
(一)开阔的国际视野
宽容开放的态度和多元并存的思想是哈罗德·泽曼作为策展人的重要贡献之一。哈罗德·泽曼坚持国际化的交流、交往,经常参观重要的国际展览并亲自拜访艺术家,广泛吸纳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思想观点。他曾说过,他的学习方式就是参观重要展览和拜访艺术家的工作室,对正儿八经的艺术史没有太大兴趣。广为人知的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就是哈罗德·泽曼和艾迪·德·维尔德在荷兰旅游时,一起拜访画家尼尔·吕卡森的工作室时,萌生出做一次展现艺术创作行为和过程展览的想法。他还经常为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举办展览,例如博伊斯、马里奥·梅茨、理查德·塞拉、布鲁斯·诺曼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和舞台。因此,对于当代艺术的策展人而言,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至关重要。(图7、8)
(二)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哈罗德·泽曼大力提倡冒险和创新精神,并对“艺术的乐趣和冒险的乐趣”深深痴迷,他在2002年时说过“乐趣和冒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热情和痴迷改变了我自己,也改变了我与他人的关系。我永远期待下一次的展览‘冒险……”。这种冒险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策展实践当中,他不怕失败,不惧传统势力和权力的阻碍,敢于挑战和否定现有的模式、制度和方法,冲破束缚的牢笼,创造全新的策展方式,为艺术理念传播不遗余力。无论是1969年他因为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被迫辞去伯尔尼美术馆馆长,还是1970年激进的维也纳行为主义派艺术家布鲁斯、穆尔和奥斯维德维纳因为在他策划的“偶发与激进”展览上呈现贬低国家象征的作品而被监禁六个月,这些都没有妨碍他的冒险精神,他坚称如果下一次策划不是一次历险的话,他就不会去做,而他的策展活动也为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
(三)敏锐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对过去实践进行的反思,并总结出客观理论和经验,根据这些历史启示和规律,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从而展望、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哈罗德·泽曼认为,任何场馆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韵味,不论它有怎样的缺点。如果策展人丧失历史感,就会原地踏步,没有前进的方向。当代策展人要形成敏锐的历史意识,在进行展览策划时,不丧失历史感。
(四)系统性、专业化的学科思维
系统性是任何专业与学科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它能够指导人们在学习、行动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行进。哈罗德·泽曼在多年的策展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策展经验体系——档案库,并且这个档案库也是随时变化着的,依据不同类型的展览主题,进行适当地调整,反映他不同阶段的工作状况。档案库就是哈罗德·泽曼的一部回忆录,“我知道自己用不着到字母W下面去找瓦格纳,而应该去‘总体艺术下面去找”[3]156。哈罗德·泽曼把博物馆藏品目录也按位置分类,以便得到一种结构化的精神景观。对于当代艺术策展人来说,也应该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形成一套记录和储存专业知识的体系或模式。
(五)独立于场馆之外的自由精神
独立于任何外界的干扰,不受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争取更多自由表达,这对于策展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哈罗德·泽曼认为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自由的、纯粹的、自我的、强烈的、丰富的。所以,在呈现艺术作品时,当代策展人尽可能地尊重艺术家的思想观点,独立于场馆的偏见和主观的权利安排,真实再现艺术世界的多元化[7]。同时,在策展时应尽量避免自我主观意识对展品的干扰,力求去场馆化和主观化,让自由独立的艺术精神贯穿于艺术展览之中,实现展览形态的多样统一。
结语
作为独立策展人,哈罗德·泽曼追求前卫、实验、独立的艺术立场,创建了自己的策展空间,开启了全新的展览模式,是策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先驱者。哈罗德·泽曼通过不断努力,开拓和丰富了艺术展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展览的能量。他一直以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力量作为展览的首要标准,而这些力量主要来自于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同时他能够想艺术家所想、感艺术家所感,因而一生中也结交了很多艺术家朋友。哈罗德·泽曼四十几年的策展生涯所创造的成就和对当代艺术策展人行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对于艺术展览的发展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注释
①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德国著名艺术家,以装置和行为艺术为其主要创作形式。
参考文献
[1]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Harald Szeemann: Museum of Obsessions[EB/OL]. (2018–02–06) [2018–05–06]. http://www.getty.edu/research/special_collections/notable/szeemann.html.
[2] CHRISTOPH BEHNKE. The Curator as Arts Administrator—Comments on Harald Szeemann and the Exhibition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J] .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010(40):29.
[3]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策展简史[M].任西娜,尹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 常旭阳.缔造乌托邦——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六十及七十年代主题展览策划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
[5]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EB/OL].[2018-05-08]http://documenta.cafa.com.cn/documenta_5.
[6]张奇开.西方现代艺术视觉文本:卡塞尔文献展1955-2007[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唐锁,刘璟编译.策展的能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