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探讨

2018-11-22 03:27刘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

刘静

[提要] “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更应该顺应历史需要,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引领下,率先实现“互联网+”产业融合,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阐述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在分析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之余,以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渠道的互联网化发展为基点,对“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工业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18日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交叉融合,引发了全球制造业又一轮的产业革命和发展变革。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带动下,各发达国家都在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融入到制造业中,以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日本的“科技联盟”、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均将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锁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旨在整合各项资源,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中国制造业也应当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日趋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融入传统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端的转移,構建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网络化发展,赢得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主导权。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制造业每年创造的增加值可以占到GDP的30%以上。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人均增加值、生产效率、产能利用、高端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与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不仅桎梏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不利于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下,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1、制造水平低。我国的制造业虽然规模巨大、门类齐全,但长期以来服务于中低端市场,不注重研发和科技投入,依赖“跟随+模仿”策略,使得我国制造业创新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缺失,专利结构不理想,导致很多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甚至连一些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制造工艺和制造水平低端,使得我国制造业严重缺乏竞争力,至今仍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微笑曲线的最底部,溢价水平很难提高,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

2、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长期受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的制约,且一直无实质改观。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总体低于80%,许多行业只有70%左右,一些行业在50%~70%之间,如2018年中国汽车产能利用率仍低于50%,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只有40%。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了巨大浪费,导致产品产量巨大、市场供求失衡、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效益下滑等诸多不良结果。同时,巨大的工业制成品产量,单单靠国内市场很难消化完,必须转向依赖国际市场出口。

3、成本高居不下。一是中国工资水平在过去10余年大幅增长,但劳动生产率提升水平滞后于工资的增长率,不能完全抵消工资上涨造成的成本拉升;二是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过快,造成国内能源供给紧缺,加上国际能源市场产品价格的巨大波动,对我国一直以来靠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是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增加了产品的流通成本和资金占用;四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过窄、融资成本过高,也造成了制造业的成本压力。

(二)国际环境双重压力

1、进出口形势严峻。我国制造业长期的产能过剩,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新的国际贸易环境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新挑战。虽然2018年我国的出口贸易较前两年有所回升,但主要是依靠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业务提升的。我国制造业仍存在低端大量出口,高端大量进口,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出口能力不足,给我国本就负担过重的制造产带来更大的压力。

2、国际资本市场变化。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国际资本投资市场也随着这些战略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原本在华生产的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逐渐健全,产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依靠资源、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以更低的成本承接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和我国展开了竞争。一些跨国资本已经开始迁往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中国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

(三)两化未能深度融合。自2008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来,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有了明显进展,但总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2016)》白皮书显示,2016年全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情况是30.2%,不足三成。2016年企业集成互联整体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的企业总量和协同水平均较低。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为63.3%、46.4%、44.8%和39%,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企业只有加速推进互联网化、智能化、商业协同度,才能更好地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化协同能力,快速应用户需求,突破发展瓶颈,开创新的发展道路。

二、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推动

(一)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全球制造业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与日俱增,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起点,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逐步引导和推动其他管理环节实现管理信息化。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ERP管理系统,加快以存货管理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生产、成本管理系统,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除了筹建管理信息系统以外,还需要解决企业内部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生产设施,并将这些系统和数字化设备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合作,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实现高效、流畅的管理和运作,创建组织管理新模式,加速企业发展。

(二)大数据驱动下的产业变革。随着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制造企业获取的数据信息量体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若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分析和利用,将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提高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大数据可以精准回应用户需求,更准确地掌握消费者喜好,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水平。大数据能够通过整合、分析制造设备数据、产品数据、生产数据,使生产控制更加及时准确,显著增强生产制造的协同度和柔性化水平。大数据辅助企业科学决策,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的进程。

(三)互联网协同下的企业流程再造。我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既要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系统,改造升级企业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企业及产业链数据共享,并使之深度融合,全面发展。具体实施时要将信息、技术和各种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价值链上下游,对生产过程的市场分析、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加工装配、销售、维修和服务流程等进行重新规划和再设计,以期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最低的价格提供令市场满意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推动下的企业流程再造不是就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进行改进,是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再构造。制造业也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同互联网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实现跨界融合,打造全方位的工业互联网新业态。

三、“互聯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思路

工业互联网化面对的不仅仅是简单触网、品牌塑造、市场拓展及营销的问题,而是依靠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带来的商业模式乃至整体生态的变革和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强化工业基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

1、个性化定制。创新的电子商务零售C2M模式,真正实现了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智能性、个性化生产和销售。利用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获取有效的订制信息,在组织节点进行工艺分解和任务分解,并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传感器,持续不断地收集任务完成状况,反馈至中央决策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通过全程数据分析和驱动,传统生产线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下的大规模生产。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众创、众包等方式,将消费者带入到产品的需求分析和研发设计等创新活动中,推动产品设计方案的持续改进。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平台,有效实现了消费者与制造商的直接交互,消除了中间环节,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2、产业链协同。加强企业互联和网络化协同是制造业互联网化的重要路径。互联网产业链协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建平台或行业平台进行电子采购,优化产业链上游,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关系,优化供应链,达到快速供应,降低成本。在日常采购执行过程中,在采购计划阶段就要与供应商进行协同,让供应商备货与企业的步调一致。利用移动客户端软件或者成熟的第三方通信软件进行信息查看或者简单的业务操作,如查询订单、合同等业务。也可以使用用云采模式,与主流的电商平台对接,在云端完成采购;二是利用电子销售加强产业链下游与渠道商、经销商、代理商以及终端门店的协同和管控。通过互联和网络协同,制造业产业链最终向产业链互联和平台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增强产业链的集合竞争力。

3、柔性化生产。互联网激发和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必将催生企业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在个性化消费时代,企业的生产体系必须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建立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利用信息数据的大量收集和深度分析精确对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精确匹配的供需资源,有效配合网络协同销售,通过高效的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快速投放市场,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协同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竞争优势。精确的柔性化生产,一是要通过大数据准确地进行市场调研和细分,确定客户需求;二是要引入或者全面升级配套适用于柔性化生产的系统和设备,使企业在生产方式上要具备更加柔性化的能力;三是要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加速响应市场上多变的需求,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柔性化的生产水平。

4、智能产品开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制造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数字化、智能化和实物产品的融合。智能产品的开发关系到设计、研发、采购、生产、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中还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移动应用端APP开发、服务器端开发、数据库等多维层面。企业在开发智能产品的时候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资源,进行详尽、细致的市场调研,确定产品基本功能和数字化功能的延伸,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利用智能、开放的联合开发平台和柔性化的生产线,制造快速回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智能产品。智能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跨越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制造业渠道互联网化的积极探索

1、营销渠道互联网化。制造业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营销模式,充分利用更加高效、便捷、精准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营销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话题了,但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环境和策略却在不断的演变。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如今互联网营销的环境更加趋向移动化、碎片化和场景化,互联网营销的对象更加娱乐化、社群化和个性化。变化的营销环境决定了企业营销主体在互联网营销方面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匹配用户场景,精确投放高质量的内容,加强社群化传播效果。

2、销售渠道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凭借信息及用户海量的优势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可以将原有品牌或者创新品牌延伸到电子商务平台在线销售。在网络销售平台的选择上基本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企业自主开发投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直接为目标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一般适用于实力强大、品牌知名度高、已有相对稳定的网络客户群体的大型企业;二是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这种网络销售业务模式会受到第三方平台在资金、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制约,优点是建设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用户流量大、附加服务比较丰富。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的不同,电子商务应用阶段不同,应当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

3、服务方式互联网化。随着产业技术革命和商业业态的升级和发展,制造业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空间性、主动性和分享性,使企业的服务与沟通可以快速实时地连接到每一位客户。制造业企业应当构建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化便捷、快速、实时的能力和优势,让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服务的生产商和服务商之间形成良性、有效、及时的互动,通过拓展产品价值和服务空间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制造业+服务的全面转型升级,开创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新天地。

4、融资渠道互联网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显示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企业融资开拓出了一条新途径。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的分析,结合众多的非金融信息,通过自动监控和征信体系,有效鉴别资金使用者的信用状况,在降低征信成本的同時,提高资金使用率并有效降低贷款的违约率。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凡是有良好资质和信用的企业都可以通过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平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商城、P2P信贷等方式获取中长期融资,以优化资本结构,助力企业发展。融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选择融资方式,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金的运作水平。

四、结语

世界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互联网+制造业”正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化的有效路径。在制造企业积极主动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新的生产研发、技术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创新模式创新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化的扶持力度,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技术平台和产业服务支撑,积极鼓励培育工业电子商务的新业态,提升工业信息服务和安全,促进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必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越.德国带动的新趋势[J].中国信息化,2014.15.

[2]陈滢.浅析新常态下的“互联网+制造业”[J].城市经济,2015.5.

[3]2016中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白皮书.

[4]大数据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机遇[EB/OL].中国机床商务网,2016.1.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