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传导作用

2018-11-22 02:04胡立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置信区间消费结构城镇居民

王 芳 胡立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1978~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①。与城镇化发展相伴的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就居民消费而言,一方面,城乡居民年平均消费额从1978年的311元和116元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24445元和10955元②;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食品支出占比下降,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逐年上升,工业品和服务品消费稳步增长。就产业结构而言,我国三次产业间的结构比例变化较大。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深刻变化,服务业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1978年的27.7%、47.7%、24.6%演变为2017年的7.9%、40.5%、51.6%。第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明显变化,服务业就业蓄水池功能日趋明显。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70.5%、17.3%、12.2%演变成2017年的27%、28.1%、44.9%③。同时,产业间联系更紧密,产业关联水平加强,产业融合程度加深。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城市病”、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低端产能过剩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基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提出了推动和引领“中高端消费”以及“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城镇化作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能否继续发挥其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对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影响如何,在各区域表现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基于这些问题,考察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关系及其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现实表现,并据此提出差异化区域政策,对于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述评

关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学者们研究较早,成果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演进。Michaels 等(2012)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孙叶飞等(2016)提出新型城镇化通过“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2]。宋丽敏(2017)的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城镇化不仅对本地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有正向溢出作用[3]。另一方面,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拉动城镇化发展。Avery(2012)、Hofmann等(2013)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有重要的拉动作用[4][5]。温涛和王汉杰(2015)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对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拉动作用,但拉动力在东中西部的表现不同[6]。

关于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赵永平和徐盈之(2015)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始终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7]。万勇(2012)提出城镇化通过结构效应、交易效应、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促进居民消费增长[8]。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有促进和阻碍两种效应,总效应取决于二者的综合。雷潇雨和龚六堂(2014)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率增长,但是城镇化发展过快会阻碍居民消费率增长[9]。潘明清和高文亮(2014)认为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其外部成本效应会阻碍居民消费增长[10]。汤向俊和马光辉(2016)则认为城镇化存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结构奖赏”效应和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结构负担”效应,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结构奖赏”效应大于“结构负担”效应[11]。

关于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孟范昆和刘东皇(2012)的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但是存在省际和城乡差异[12]。王双和余孝军(2014)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相互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13]。第二,认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只存在单向关系。宋奇成和危志锋(2015)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14]。张翠菊和张宗益(2016)的研究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15]。吴瑾(2017)的研究表明消费结构影响并决定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合理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滞后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16]。

也有学者将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优化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在理论方面,梁摞(2016)提出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17]。在实证方面,一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检验全国或某省(市、区)的三者关系。蒋勇和杨巧(2015)的实证表明我国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都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也都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18]。陈德华和高正斌(2015)的实证表明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19]。徐晓慧(2017)的实证表明广西的城镇化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都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20]。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城镇化、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中,探讨两两关系的文献较多,并明确了三种观点,即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但是,同时研究三者关系的文献较少。已有的研究三者关系的文献,梁摞(2016)以中介效应原理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做实证检验;而已有的检验三者关系的实证类文献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使用其他实证方法的文献尚未被检索到,有关三者关系的研究仍有待深化。本文借鉴梁摞(2016)的做法,依据中介效应原理进一步探讨三者的关系和作用路径,并用我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做实证检验。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三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关系在我国是否成立?若成立,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表现是否有差异?如有差异,表现如何、原因为何?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以中介效应原理分析和检验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以及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现实表现,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第二,得出“存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介效应且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以及“在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大”等结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剖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第三,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现阶段差异化区域政策:东部地区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主线,中部地区以落实乡村振兴为重点,西部地区以精准脱贫为突破口,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以中介效应原理为依据,探索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提出城镇化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还会以居民消费结构为中介,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一)城镇化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城镇化发展促使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变成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21](P11)。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形成巨大的“劳动力池”,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转变成“二三一”再变为“三二一”,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即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二)城镇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根据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居民可以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化分别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为中介,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1.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22][23],经济增长导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模式不断变化,会注重生活质量改善,增加能够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的奢侈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消费结构改变,而需求结构变化会引起供给结构变化。

2.城镇化既是人口流动的过程,也是生活方式扩散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到农村,让农村居民产生模仿欲望。受到城镇居民消费“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的影响[24],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3.劳动力流出农村涌向城镇,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的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通过财富转移,也会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引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综上所述,城镇化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直接效应即“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间接效应有3条传导路径:“城镇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中介效应基本原理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城镇化通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在全国成立。

H2在东部地区,中介效应由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共同传导。

H3在中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传导。

H4在西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传导。

提出我国东部地区中介效应由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共同传导,是考虑到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乡差距较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同,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中介作用也应一致;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传导,是考虑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

四、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需建立多步多重中介模型检验我国城镇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具体传导过程见图1,对应的回归方程如下:

OISit=β1+cURit+CVit+e1it

(1)

UCit=β2+a1*URit+e2it

(2)

CCit=β3+a2*URit+d*UCit+e3it

(3)

OISit=β4+(a2*URit)*(b2*CCit)+CVit+εit

(4)

OISit=β5+c'URit+b1*UCit+b2*CCit+CVit+μit

(5)

式(1)~(5)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OISit表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URit表示城镇化水平,UCit表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CCit表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CVit是控制变量,e1it、e2it、e3it、εit、μit是随机误差项,β1~β5是常数项,a1、a2、b1、b2、c、c'是待估参数。

图1 多步多重中介模型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指标选取

(1)城镇化水平(UR)。本文采用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2)居民消费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由8项构成④。本文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UC)用城镇居民非食品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衡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CC)用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衡量。

(3)产业结构优化(OIS)。关于产业结构的变动,通常采用就业比或产值比衡量。本文借鉴何娣和邹璇(2013)的做法,综合考虑就业和产值两方面的因素[25]。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为:

(6)

(4)控制变量。一些变量会同时对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基于缓解多重共线性考虑,本文最终选定以下4个控制变量:

第一,固定资本存量水平(K)。借鉴张军(2004)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方式[26],初始固定资本存量由Ki0=Ii0/(g+δ)计算获得,g表示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δ为折旧率,取9.6%。

第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H)。关于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本文借鉴吴振球(2017)的做法[27](P174),用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表示,即总人力资本=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6年+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9年+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2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6年。

第三,技术创新水平(RD)。关于技术创新水平的衡量,一般采用R&D 经费支出、R&D强度、专利数量、技术进步效率等指标,按照技术创新水平这一指标的具体含义,应当采用专利申请数衡量,由于我国关于专利申请数的统计口径在2011年前后发生变化,本文用R&D强度作为替代变量。

第四,对外开放程度(OPEN)。本文用货物进出口总额/GDP衡量。

2.数据说明

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占比,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全国、东中西部相关数据见表1⑤。本文取这一时点前后6年即2005~2016年数据进行研究。本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Wind数据库。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连续性,对数据做如下处理:第一,为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产值类数据均折算成以2005年为基期处理;第二,为减轻数据异方差问题以及与其他变量协调统一,对所有非比值类数据取对数处理。

表1 2011年主要变量数值

2011年城镇化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全国51.270.6368 0.5960 2.7798 东部60.750.6435 0.6063 3.2104 中部46.990.6349 0.6182 2.6467 西部42.990.6146 0.5841 2.8662

五、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LLC、Fisher-ADF、IPS方法对全国、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3种方法的检验结果都表明除产业结构优化以外,其他原始数据都存在单位根。对原始数据的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3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二)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Hayes等(2009、2013)、温忠麟等(2014)提出的多步多重中介模型检验方法来检验中介效应[28][29][30]。本文的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检验通过PROCESS程序完成,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估计系数及置信区间。

1.全国层面的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及其结果分析。由表2可知,从全国层面来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效应系数为1.2872,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置信区间明确拒绝0,说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直接促进作用。路径1,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呈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说明城镇化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为中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并不显著。由下文分区域检验可知,原因是不同区域城镇化通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作用出现正负抵消的情况,即存在“遮掩效应”[28]。路径2,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系数都为正数,说明城镇化通过城乡居民消费中介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路径3,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呈显著正向关系,说明城镇化通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促进作用。

表2全国层面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M1(UC)参数标准差M2(CC)参数标准差Y(OIS)参数标准差UR0.1991***0.02140.1288***0.02721.2872***0.0939UC--0.9053***0.05980.14370.2560CC----1.4034***0.1758lnK0.0537***0.01160.0539***0.01370.03300.0468lnH0.0146***0.0020-0.00200.0025-0.0563***0.0083RD0.7456**0.28941.4609***0.33375.3162***1.1312OPEN-0.0492***0.0076-0.0415***0.00920.0296*0.0315直接效应系数1.2872置信区间[1.1025,1.4719]间接效应系数0.4623置信区间[0.3207,0.6416]路径1系数0.0286路径1置信区间[-0.0737,0.1320]路径2系数0.2529路径2置信区间[0.1710,0.3607]路径3系数0.1807路径3置信区间[0.0905,0.3101]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2还可知,固定资本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增加固定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但是固定资本存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据下文分区域考察可知,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影响出现正负抵消。人力资本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作用不显著,这符合我国国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向城镇聚集,获得高收入并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而留在农村的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对消费结构升级的贡献较小;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负向作用,这与预期存在差异,据分区域考察可知,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东部为正、西部为负、中部不显著,导致综合结果为负。技术创新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都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值得关注的是,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生负向作用。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2016年进口商品和居民消费数据可知:第一,我国进口消费品⑥中非食品类商品占比从95.19%下降到85.7%,非食品类商品占比下降是导致开放程度对居民消费产生负影响的重要原因;第二,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消费品占比从32.01%下降到24.34%,消费品占比下降,对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有限;第三,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进口商品占比从29.32%下降到10.85%,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的本土偏好有加强趋势,进口商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正在减弱,这也是导致开放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系数较小的重要原因。

2.分区域的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及其结果分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最主要的区域发展差异为东中西部差异。由全国层面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可知,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存在,但在各区域表现如何尚未可知。下文分区域考察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中介效应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原因剖析,实证结果见表3。

由表3结果可知,在东中西部,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1.6967、0.8744、2.078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检验,置信区间都明确拒绝0,说明在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都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

就中介效应而言,东部地区3条路径畅通。路径1,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a11=0.1153,p<0.01),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b11=0.6018,p<0.1),路径1的置信区间为[0.0055,0.1896],明确拒绝0,说明在东部地区,城镇化通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路径2,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成立(d1=1.1095,p<0.01),城镇化通过城乡居民消费示范效应传导的间接效应为a11*d1*b21=0.0079,置信区间为[0.0258,0.0357],说明在东部地区,城镇化还会通过城乡居民消费示范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促进作用。路径3,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a21=0.0397,p<0.0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显著正向作用(b21=0.0620,p<0.1),路径3的置信区间为[0.0387,0.0484],明确拒绝0,说明在东部地区,城镇化通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也产生促进作用。

表3分区域城镇化、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区域变量M1(UC)参数标准差M2(CC)参数标准差Y(OIS)参数标准差东部模型UR0.1153***0.03560.0397***0.03931.6967***0.0825UC--1.1095***0.09450.6018*0.2867CC----0.0620*0.1872lnK-0.02810.03390.1537***0.03600.22240.0806lnH0.0294***0.0032-0.00160.00440.0588***0.0092RD1.6632***0.30780.9398**0.36221.7822**0.7781OPEN-0.04***0.0095-0.01560.0108-0.0974***0.0227直接效应系数1.6967置信区间[1.5334,1.8600]间接效应系数0.0798置信区间[0.0093,0.1453]路径1系数0.0694路径1置信区间[0.0055,0.1896]路径2系数0.0079路径2置信区间[0.0258,0.0357]路径3系数0.0025路径3置信区间[0.0387,0.0484]中部模型UR0.2237***0.0405-0.02410.04800.8744***0.1354UC--1.1232***0.10780.51130.4530CC----1.2813***0.2990lnK0.1284***0.02470.0876***0.02880.4455***0.0853lnH-0.00130.0052-0.00020.0053-0.0060.0149RD-4.2966***1.13917.14671.25391.12114.1317OPEN-0.2013*0.1071-0.4405***0.11170.46480.3414直接效应系数0.8744置信区间[0.6052,1.1435]间接效应系数0.4054置信区间[0.1610,0.7123]路径1系数0.1144路径1置信区间[-0.0829,0.3618]路径2系数0.3219路径2置信区间[0.1616,0.5102]路径3系数-0.0309 路径3置信区间[-0.1418,0.1552]西部模型UR0.3806***0.03220.2592***0.06602.0783***0.1901UC--0.6462***0.1230-1.3314***0.3681CC----1.9616***0.2332lnK0.0312**0.01330.0514***0.0196-0.2549***0.0549lnH0.0058*0.0031-0.0106**0.0046-0.0729***0.0127RD0.4754*0.61702.8599***0.893513.8233***2.5286OPEN-0.1316***0.0398-0.04080.0597-0.4417***0.1633直接效应系数2.0783置信区间[1.7024,2.4542]间接效应系数0.4841置信区间[0.1942,0.7937]路径1系数-0.5067 路径1置信区间[-0.8072,-0.2281]路径2系数0.4824路径2置信区间[0.2947,0.7258]路径3系数0.5083路径3置信区间[0.2418,0.8140]

中部地区只有路径2畅通,间接效应为a12*d2*b22=0.3219,说明中部地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依靠城乡居民消费中介作用传导。路径1不畅通,表面原因是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不显著,深层原因可能是中部地区需求与供给脱节,消费结构超前而产业结构发展滞后。路径3不畅通,表面原因是城镇化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深层原因可能是中部地区城镇化正处于迅速推进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和小孩,这些留守居民消费能力较差、消费水平较低,不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西部地区3条路径畅通,但是路径1出现负向作用,表面原因是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阻碍作用(b13=-1.3314,p<0.01),深层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倒挂现象”,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都处于欠发达阶段,而第三产业出现不同寻常的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虚高”。总之,西部地区中介效应的传导主要依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由以上多步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可知,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分区域考察,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中介效应成立,验证了H1。在东部地区,间接效应传导的3条路径畅通,中介效应由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共同传导,验证了H2,但主要由路径1传导。在中部地区,只有路径2畅通,H3未得到验证。在西部地区,虽然3条路径畅通,但路径1却产生负效应,中介效应主要依靠农村居民消费传导,H4未得到验证。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同区域间接效应的大小和传导机制不同,具体见表4。

表4全国及分区域效应大小及主要传导路径

效应区域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间接效应占比(%)间接效应的主要传导路径全国1.72101.28720.433825.21路径2东部1.77651.69670.07984.49路径1中部1.19630.87440.321926.91路径2西部2.56252.07830.484118.89路径3

由表4可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东部和中部,这也导致了总效应由大到小排序是西部>东部>中部。这说明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不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中等发达地区,这一促进作用发挥有限。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处于较高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协同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城镇化处于初始阶段,再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城镇化发展迅速,释放出巨大的产业推动力;而处于中等发达水平的中部地区,在发展机遇上不及东部,在扶持力度上不及西部,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再加上城镇化发展内部也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小。

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中介效应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同。就间接效应大小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就间接效应占比来看,东部<西部<中部。在我国东部地区,间接效应传导的3条路径畅通,但是,在这3条路径内部,路径1的传导效力最大(0.0694>0.0079>0.0025),说明东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靠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传导,可能的原因是虽然东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小,但是人口主要在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力较大;同时,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间接效应占比较小(4.49%),即城乡居民消费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中介作用较小,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还有提升空间。就间接效应传导路径而言,中部地区主要依赖路径2,西部地区主要依赖路径3,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中介效应的传导主要依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传导作用越强。可能的原因是,在经济落后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交通通信条件改善,现代化生活方式覆盖农村,农村地区的购买力逐渐增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为中介变量,建立多步多重中介模型来探索全国和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居民消费结构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中都存在中介效应。第二,东部地区中介效应传导路径畅通,但中介效应占比较小,并主要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传导;中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由城乡居民消费的示范效应传导;西部地区中介效应主要由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传导。第三,在我国经济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处于中等发达水平的中部,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第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越强。

由上述研究结论,可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从全国层面而言:第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任重道远。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保障粮食安全,要提升第一产业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发展短板;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大而不强,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重构、品牌升级等促进第二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要着力构建增加值高、辐射能力强、带动就业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提高第三产业竞争力。第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城镇化的上升空间仍然较大。第三,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能消费”;另一方面要改善消费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愿消费”“敢消费”。

具体到区域层面,居民消费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中介效应,但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同,因而应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

第一,东部地区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东部地区企业应侧重创新引导消费,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观念,树立现代、理性、适度、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例,实现个人能力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但也要拒绝浪费性消费;政府要加快建立建成高层次、广约束、强监管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要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设,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配合,一方面要推进若干承接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转移的园区、功能区的建设,缓解特大城市、大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口高度集中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快高能耗产业的淘汰、转移,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养老、文娱等高附加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第二,中部地区应以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现阶段中部地区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国家财政应加大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公共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将更多真金白银投到乡村振兴上,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长效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供给结构,提高支农资金供给效率。也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做到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部地区不宜照搬大规模人口集中、大规模建城的城镇化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商贸小镇,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新格局,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推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保持农村农业的活力;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地区水、路、电、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推动乡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实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第三,西部地区应以精准脱贫为侧重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脱贫先扶智,需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医疗事业的财政支持,加大贫困地区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支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等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要坚持产业脱贫,积极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农耕体验等农业生态旅游活动,让人才、资金、技术迅速汇聚,产生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给农民更近、更多、更好、更优越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在实施产业脱贫的同时,要对接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或引进一些影响力大、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此外,西部地区还是我国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公共财政需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各项投资,改善其水、电、路、通信等硬件设施,让基础设施建设与“造产业、引凤凰”同时进行。但是,西部地区也不能大规模“造城”,因为目前西部地区的生产力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建城的水平,大搞城镇化建设必然超过西部地区经济承受能力,而是要配合产业脱贫和基础设施完善,进行适度规模的人口集中,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注释:

①城镇化率通常有两种算法:第一是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第二是城镇户籍人口/总人口。本文采用第一种算法。一般而言,第一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率高于第二种,如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为42.35%。参见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EB/OL].(2018-9-10)[2018-10-11].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0_1621837.html.

②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质量明显改善[EB/OL].(2018-8-31)[2018-10-18].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31_1620079.html.

③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变革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EB/OL].(2018-8-29)[2018-10-18].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29_1619600.html.

④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由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项支出构成。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分类,进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中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与生产关系紧密,列为投资品,其他列为消费品;工业制成品中“轻纺、橡胶、矿冶及其制品”中包含服装、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列为消费品。

猜你喜欢
置信区间消费结构城镇居民
基于贝塔分布的最优置信区间研究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Maxwell分布参数的最短置信区间研究
p-范分布中参数的置信区间
定数截尾场合Pareto分布形状参数的最优置信区间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