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现“洞洞楼”四面布满上千个孔洞
2018年11月9日,重庆,江北区路边有一幢十分奇特的大楼,这幢大楼四周立面上满是大大小小的 “孔洞”,被周围路过的市民戏称为 “洞洞大楼”。据悉,该建筑是某进口商场一部分,建筑立面上大大小小的洞,其实是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立面装饰,每个洞其实都是一个采光点,而所有洞洞覆盖建筑表面,又构成这幢建筑独特的表面肌理效果。
(据新浪网)
功夫小子变快递员身手矫健健步如飞
10月31日,河南省登封市,一处快递网点内,临时来了两个送快递的功夫小子,功夫+快递吸引不少人的关注。
双11正在倒计时,据预测,今年包裹有望出现1天10亿的天文数字。当前,快递网点都在全力备战。每天清晨7点,网点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临时工”大周、小周直接穿着练功服就到了网点。他们已习武数年,散打、套路、棍棒等不在话下。有良好的武术功底,送快递只是“一桩小事”。老员工只简单教了一会儿,两人很快投入“战斗”。8点前是入库、分拨时间。半个多小时,早上500件包裹已分拨完毕。然后装车、配送,发往不同的承包区。两人分到的区域有小区、武校和城郊。
送快递间隙,大周小周不改功夫小子本色:下楼来了滑滑梯;走在小巷里一时兴起展示下“飞檐走壁”;小路上一个跳跃腾空,动作姿势潇洒,工作也就没那么辛苦。两人私下开玩笑,“说不定快递功夫能创出新招式。”
(据环球网)
金城老人七十载笔墨绘出百态“老兰州”
近日,兰州七旬老人用画笔描绘出了百态“老兰州”。王鸿庆说,他四五岁就跟着爷爷在老家大院里用画笔描摹身边的人和事。从那时起,他拿起画笔,便再也“放不下”,一生与笔墨相随。他用画笔不仅画出了记忆中 “老兰州”的样子,也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街区、景点以及邻里间的温情“刻”在了笔墨之上。图为王鸿庆描绘的百年前兰州人吃牛肉面的场景。
(据中新网)
孔军强,男,1969年9月出生,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山东省聋协副主席、威海市残联副主席。尽管年幼失聪,但他自强不息,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坚持一线采访,撰写了大量新闻作品,荣获各类新闻奖40多件。同时,他热心救助孤残、失学儿童,为残疾人事业四处奔走呼吁。2018年8月,孔军强入选“中国好人榜”。
“好记者”孔军强用无声之笔为残疾人事业呐喊
为找新闻灵感,他坚持深入一线
只有鞋底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弥补听力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到基层,多到群众中去。孔军强说,群众是新闻源头,不到群众中去,是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都是记者用脚走出来的。为此,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坚持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采访写作;听力不好,他就录下采访对象的语音资料,回来后再一遍遍地扒录音做笔记、写稿件。
从2000年7月开始到2014年,孔军强在威海日报社一线工作了14年。2014年调入文登日报社。在18年记者生涯中,无论到哪里工作,孔军强都跑在基层,到一线采访,到群众中去,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稿件,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效果。
2011年秋,孔军强到一个偏僻山村于家口采访。当年,村里葡萄由往年的35万公斤猛增到75万公斤,市场销路不畅,果农忧心忡忡。经过一番调查后,孔军强采写了《丰收之后盼望更多订单》的新闻报道。稿子见报后,他又联系有关单位筹划了 “送订单到地头·农超对接”金秋启动仪式,现场有5家采购商将订单送到了地头。随着商家纷至沓来,于家口村的葡萄很快便销售一空,价格也很理想。果农们笑了,孔军强采写的 《订单送到地头,果农乐心头》稿件也被省委宣传部评为 “走、转、改”优秀作品。
由于耳聋,对于人名、地点、周围环境孔军强尤其注意详细记录,既交了朋友,又便于再联系采访对象核实。跟农民交流,必须跟农民亲近,尽管自己不抽烟但是孔军强总会随身带一盒烟给他们敬烟。
他努力学习弥补听力短板
俗话说,当记者的,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因为听力不好,老孔耳听八方很难,为了补上这个短板,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新技术,利用短信、QQ、微信等手段进行联络采访,同时掌握移动办公系统,即便下班回家,也能随时登陆报社采编系统,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采访对象沟通并更正。另一方面,他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势,摸索出了一套采访写作的“独门暗器”。
一年夏天,孔军强发现海边有许多人在捞鱼苗,别人都觉得习以为常。他经过调查发现,这是花鲈鱼苗,人们捕捞后把它贩卖给日本、韩国渔民做种苗。当时由于鲈鱼无法人工繁育,只能依赖捕捞野生鱼苗,而且因为走私导致野生花鲈鱼资源日渐减少。
为呼吁有关部门加强保护野生花鲈鱼资源,孔军强装做买鱼,同鱼苗贩子打成一片,并向专家教授请教,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那段时间,他成了“鲈鱼迷”。后来,他采写的消息《花鲈鱼苗岌岌可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渔政部门加大了整顿力度,滥捕滥捞的现象得到了迅速制止。这篇报道不仅使野生花鲈鱼苗资源得到了实质性的保护,还引起了威海一家企业的注意,后来,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突破了花鲈鱼人工育苗技术,使花鲈鱼繁育实现了全人工化,并创建了首家国家级花鲈鱼原种场。
他让朋友成为他的耳朵
记者一般不坐班,但是也没有下班的概念,必须24小时能够随时出现在新闻现场。
2007年3月4日下午,气象台发布了风暴潮预警信号。晚上,天文大潮与海上风暴交加在一起,瞬间风力达13级。采访时,孔军强发现海水已浸到海边的小区,涉水到达金海滩附近,巨浪扑面而来,海水打湿了裤子。孔军强一边拍照片,一边将现场情况记清楚。等将任务完成,稿子发回报社,已经是晚上11点半多了。回到家里困得要命但不敢睡,于是将手机用胶带捆在手臂上,万一领导通知半夜采访,来电震动就能感觉到。
之后的工作中,这种办法被孔军强经常用到。2007年10月30日晚上孔军强值夜班。晚上9时许下夜班开车回家,发现风特别大,连广告牌上的广告布都撕碎了,新闻敏感让孔军强睡觉时将手机绑在胳膊上。不一会迷糊中振动来电,对方告知一艘货船遇险沉没。孔军强马上开车第一个赶到现场。在现场,一条朝鲜籍“JUNGSAN”货船倾翻到海里。这时孔军强浑身冻得簌簌发抖,救援部队赶来后,孔军强借了军大衣披上,等采访完回到报社发稿,已经是半夜时分了。
孔军强交了很多朋友,有时朋友们能成为他的耳朵。孔军强弟弟是空军某部的参谋,因此孔军强认识了许多飞行员。2002年6月11日,一架飞机在3个起落架都放不下来的情况下,经过飞行员果断处置,奇迹般迫降成功。朋友第一时间告诉了孔军强,这次迫降并没有按照飞行教材的要求,是该机型第一次迫降成功,创造了奇迹。孔军强及时赶到现场,采访后发出了《无腿战鹰安全着陆》,这篇报道被第二届全国晚报“创尔特杯”要闻大赛评为一等奖,飞行员被记一等功,并授予“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他热心为残疾人呼吁呐喊
多年来,孔军强一直关注着弱势群体,并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2008年,老孔在下乡采访时认识了残疾猪倌曲宏宇。当时曲宏宇的猪场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孔军强找到威海的一家企业,帮他买到了廉价的猪饲料,然后又领着曲宏宇到青岛农业大学找到养猪专家单虎博士,在专家教授的实地指导下,曲宏宇对猪场进行了种质提纯和品系理顺。随着相关报道见报后,到曲宏宇猪场来求购种猪的人络绎不绝。2011年3月,曲宏宇成立了威海市烟台黑猪保种场,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场里的烟台黑猪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正式列入国家地方猪品种,曲宏宇还因此被评为全省十大自强模范。
多年来,孔军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做好新闻工作之余,积极为残疾人事业搞好调查研究,先后有17篇论文被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收录,9篇论文获省残疾人事业论文奖;由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对省里的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得到了省有关领导的重视,下发了文件补充通知,为全省20多万重度听力、言语残疾人争取到了每年2亿元的护理补贴。
(据威海新闻网)
编辑点评:
选择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奔走和忙碌,选择了勇敢和责任,选择了为别人做嫁衣,为历史做记录。无论何时何地,责任不可丢弃,操守不可废置。本文中的主人公孔军强,从事新闻行业18年以来,一直坚持着以笔为媒,以心做墨的原则,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不少有温度、有思想的好作品,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新闻工作者的情怀。记者一般不坐班,但是也没有下班的概念,必须24小时能够随时出现在新闻现场,为了写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稿件,他常年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坚持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采访写作;听力不好,他就录下采访对象的语音资料,回来后再一遍遍地扒录音做笔记、写稿件。同时,年幼失聪的他也热心于残疾人事业,通过自己的爱心之笔,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在他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期待越来越多有情怀、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助残事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