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珺 宋玮
在国内大小厂商争相推出音箱的时候,涂鸦智能CEO王学集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这可以看作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关于“第三个设备”之争的一股逆流。
在杭州西湖区古墩路的浙商财富中心,其中有四层楼是涂鸦的办公区域。走进这家公司,到处堆放着灯泡、插头、接线板、电风扇这些不起眼的日用品。办公环境朴素,你甚至很难分辨出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然而,这个成立仅四年的年轻企业却雄心勃勃要成为物联网时代的OS(操作系统)。
成立于2014年,涂鸦智能共获得四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亿美元。最近一次是2018年7月25日,涂鸦获得接近2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澳大利亚主权财富基金FutureFund、恩颐投资(NEA)、中金硅谷基金、宽带资本、QuadrilleCapital、香港查氏家族基金等。截至目前,公司估值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涂鸦投资者中有不少大型家族基金,这得益于创始人王学集的背景。据了解,早在2014年9月阿里巴巴上市时,美国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恩颐投资(NEA)对阿里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也一直和阿里人保持联系。2015年,NEA从阿里人口中打听到王学集和他的团队,主动联系要求投资。
NEA投资领域集中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疗技术,投资公司包括Uber、Drive.ai、Coursera等,其中中国企业占比并不大。由于NEA在全球有相对庞大的人脉网络,在A轮进入涂鸦智能股东会以后,它帮涂鸦牵线了多家海外大型资本,如QuadrilleCapital、香港查氏家族基金。
NEA能找到王学集,是因为他是阿里系创业者。2008年,王学集把大学时期创立的社区软件公司PHPWind卖给阿里巴巴时,一并加入。当时市场上存在两个开源产品,一个是PHPWind,另一个是Discuz,前者被阿里收购,后者则被腾讯收购。这里有一个渊源是,在阿里收购PHPWind的同期,腾讯刚好成立了投资部。
从2008年到2014年,王学集先后在阿里云、阿里资本和手机淘宝任职,是阿里云的第一任总经理,在阿里资本和手机淘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离开阿里时,王学集是阿里巴巴组织部成员,级别为M5。
王学集看上去不是一个强势的管理者,他的下属评价说:“他不是一个特别张扬的人,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凝聚力。”涂鸦智能团队中有多位高管是从大学时期创业就一路跟随王学集至今。
在阿里巴巴六年以后,2014年王学集选择离开再次创业。他此时隐约感觉到沟通方式将要发生又一次变革。“我不是因为看到了物联网去做的。”王学集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时他意识到,在经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方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之后,人们沟通方式将要发生第二次革命。
他观察的逻辑是沟通方式背后的技术逻辑支撑——PC时代高度倚赖Web技术;此后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是因为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从IaaS到PaaS再到SaaS层依次渗透,驱动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继续往下延伸就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AI技术变化使沟通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成为可能。
涂鸦智能的早期发展经历过彷徨期。在其创业早期,智能穿戴设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随着谷歌眼镜走红迎来一个小高潮。此时业界的普遍逻辑是,手环、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发展水到渠成,通过语音控制音箱来连接这些设备将成为趋势。
与大多数物联网公司的想法一样,创业前三年,王学集都在带领团队寻找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个设备”。其中,他们做过一款音箱,但在尝试半年后以失敗告终。而在这个过程中,王学集的想法也发生转变——“可能根本不存在第三个设备。”
他认为,手机能推动沟通方式变革是因为手机能做到“人机合一”,但不管是手环还是VR眼镜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不是技术和性价比能决定的,而是人性。“手机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是拿着的、带着,就好像钥匙一样。”他说。
在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后,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竞相推出智能音箱,如百度的小度音箱、阿里的天猫音箱、小米的小爱音箱、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等。王学集对音箱的态度是,它只是IoT时代的一个killer app(杀手应用程序),但不是唯一入口。
“最本质的是说它违背了人性,它不能做到人机合一。”他说,“它根本就不能做到无死角的沟通。”而在物联网时代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多产品、多入口的打通。同时,有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人通过主动沟通与设备达到人机合一,物联网时代人机合一或许能被动实现。
不过,放弃单设备战略并最终选择IoT平台战略也有部分是无奈。据王学集介绍,最初是双线并进,2014年底成立团队的时候,团队既做了单设备,又做了一个IoT平台。但不久他就发现,创业公司做硬件成本太高,如果加上压货,甚至要赔钱卖。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王学集只选择做平台。
“我一开始可能没有看那么清楚。只是我当时觉得要往这个方向走的话,要么你做一个这样的设备,要么你做一个IoT平台。一开始不想那么多,做一个IoT内容建设者总不会错。”王学集称。
目前涂鸦智能的方向是做IoT OS。很多人都认为AI的落地场景是无人驾驶,王学集认为,和汽车产业相比,IoT更有可能诞生下一个OS。原因是——第一,汽车是一个寡头性的产品,比如特斯拉想开放操作系统,大车企不一定愿意用,因为后者也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同时有数据安全考虑;第二,手机能做成操作系统,是因为手机单价仅2000元左右,而不是20万元人民币,2000元意味着设备更容易普及;第三,车由于太大件,不能实现人机合一,只能在开车和坐车的时候用到它,所以互联网入口的属性会大为降低。
目前涂鸦智能共覆盖七个场景,包括照明、电工、大家电、小家电、家庭安防、个护健康、数码娱乐,其中照明和电工用量最大。其客户遍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SKU数量超过1万。而其不对外输出品牌,这让它在与大企业对接的时候有更大迂回空间,虽然长期来看它与格力等这些大厂有一定竞争关系,但不构成本质竞争。
在物联网OS之争中,涂鸦智能走了一条与多数公司不一样的道路,这与创始人对物联网的主观认知有关,也和作为中小体量创业公司的客观局限有关。不过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全球来看,ARM、谷歌、微软、华为、阿里等巨头纷纷推出物联网操作系统,对下一代操作系统虎视眈眈,创业公司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但也不可否认,王学集对人工智能、物联网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思考体系。
涂鸦智能CEO王学集。
以下为王学集访谈摘要:
手机能主导沟通方式的变革,是因为手机可以做到人机合一,但不管是音箱,还是VR眼镜、手环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是人性决定的。物联网时代,沟通方式可能会从单一向多元,从主动沟通到被动沟通转变
Q: 2014年你离开阿里巴巴创业是看到了什么趋势吗?
A: 我觉得沟通方式出现了变革,沟通方式已经不会只围绕在手机上。沟通方式是一个大的商业逻辑,但其实沟通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技术逻辑。为什么会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呢?是因为云计算这样技术的普及。
你在PC那个时候用到的是Web技术,然后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导致手机上APP非常容易就能做出来。云计算不仅是IaaS层,它还应用到了PaaS层和SaaS层,云计算的技术逻辑是全方位覆盖移动互联网的。从这种技术逻辑再往下延伸的话,是整个大数据的体系,大数据的体系再往下走就是机器人的机器学习,机器学习不就是AI吗?
Q: 你们刚开始创业最想做的是什么?
A: 我们当时想做一些技术层面更智能的技术,包括跟大数据有关的、跟AI有关的。我们想做一个智能的产品应用这些技术,其实就是做“第三个沟通方式的产品”。
Q: 大家可能认为智能音箱是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个沟通设备。
A: 目前还是这样以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判断,但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判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能一个对讲机你也说这是沟通方式变革。为什么手机是沟通方式变革?是因为只有手机能做到人机合一。
大家好像觉得,身体佩戴一个东西很自然,比如手环。然后再用音箱滲透到很多设备上去。音箱放家里,一个耳机挂在耳朵上,还可以戴一个眼镜、一个手表,只要把语音技术嵌进去,大家是这样一种遐想空间。
但现在的问题是实践了四年下来,发现老百姓除了带一个手机其他东西都不带。这不是技术能解决的,也不是成本和性价比能解决的,这就是人性解决的。手机它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是拿着、带着的,就好像钥匙一样。
Q: 智能音箱现在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听歌、问天气和定闹钟。
A: 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音箱肯定不是一个入口,它只是整个智能互联网或者IoT时代的killer app(杀手应用程序)。它就好像PC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谷歌搜索引擎,只是用一种方式让你接触到智能互联网的内容,智能互联网包容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当然你不能否认音箱能变成几十亿美元的公司,这没问题。
Q: 现在包括BAT在内的巨头都在做智能音箱,它们争夺的是什么?
A: 它们的目的是很高的,它们想做整个智能互联网的一个大入口。但是它们可能没有想得那么清楚。最本质的是说它违背了人性,它不能做到人机合一。
Q: 亚马逊Echo在国外似乎比国内音箱卖得好?
A: 第一,英语环境的语音识别能力可以做得比中国要好;第二是中国人不喜欢开口,这个跟儒家文化有关系。老外是那种辩论式的,他们的文化就是要你去做争辩,交流才能往前走的。
Q: 你认为Echo下一步的发展是什么?
A: 可能是多元化的设备,肯定不只是一个音箱,比如耳机等等。它能不能做到像谷歌这么牛,我觉得要看它的造化,只能说它是一个不错的语音方式去获取整个IoT时代的内容。
Q: 现在看来最后可能成为第三个设备的是什么?
A: 我一开始可能没有看那么清楚。只是我当时觉得要往这个方向走的话,要么你做一个这样的设备,要么你做一个IoT平台。一开始不想那么多,做一个IoT内容建设者总不会错。后来在做的过程中,我自己越来越认识到,其实可能根本没有“第三个设备”。
我现在的想法是,涂鸦做了这么多的设备,无论是在酒店里,还是民宿或者家里,智能体验是多个设备围绕着你实现人机合一的。什么样的东西能实现人机合一?你周围智能的场景跟你实现了人机合一,而且它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主动的沟通。你跟手机是要主动沟通的,你眼睛不看的话,99%的内容得不到。但是跟IoT设备,你是不需要主动沟通的。
Q: 人机合一被动沟通,这意味着什么?
A: 代表它的沟通方式更多元化。你要实现一个场景的沟通,你不能说我所有都要主动沟通才能实现,那你不见得是人机合一,因为你需要主动式的,或者你的要求、条件更高。
Q: 除了用在家里,智能设备的场景还有哪些?
A: 它其实无处不在,只是说你能做多大而已。比如我们的设备也用到新加坡地铁和办公环境。当然我们不可能一统天下,但你整个环境的智能体验,如果涂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你其实就实现了人机合一。
2014年底成立的时候,涂鸦智能做了两个方向,既做了第三设备,也做了IoT平台。不久王学集就发现创业公司做硬件设备成本太高,不符合创业公司规律,只能做平台。不过涂鸦比其他同类型公司做得更重,产业链纵深度是其希望构建的壁垒之一
Q: 你是什么时候想明白这些的?
A: 我其实是已经做出一个雏形,所以才想明白。应该是去年吧,2017年的时候。
Q: 那中间这几年你们在干什么?
A: 中间是企业怎么活下来。我们开始是两条线并进的,在2014年底成立团队的时候,既做了第三个单设备的,也做了一个IoT平台。
我们做了包括影像这一块的小设备,但感觉创业公司去做太吃力了,成本非常高,你要压货,又要贴钱卖。也想过要做音箱,但是没做出来,2015年上半年就决定不做了。这不符合一个创业公司的规律。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做IoT平台。
Q: 能不能用一句话介绍你们公司?
A: 我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AI+IoT平台,我们帮助很多制造品牌通过我们的AI+ IoT平台进入IoT领域。
Q: 所以作为平台,你们连接B端越多越好是吗?
A: 从平台的角度当然是客群越广越好。我们是一个偏2B再2C的互联网平台,并不是纯2B售卖技术的AI公司,我们偏向于把这样的技术普惠到所有老百姓。通过AI技术,我们联合了很多原来制造品牌,消费者可以低廉的成本买到智能设备,无论是家庭的灯泡、插座、空调、空气净化器、音箱或者camera。
Q: 深入到客户的手段和方式是什么?
A: 我们在云端实现了很多创新,比如说一个空气净化器,原来从来没有想过它是一个智能空气净化器,我们可以在10分钟之内就变成一个智能空气净化器,当然是样机。
Q: 什么办法让它十分钟可以完成?
A: 这里面有很多用到了云计算技术,或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产品层面上的创新,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是我们独创的一种东西。
Q: 现在还没有其他公司能实现是吗?
A: 对,因为我对这个东西比较懂,我早年做开源软件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包括操作系统层的很多东西。
Q: 这个是你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吗?
A: 这个是在前面三年的竞争力。从2015年开始算起。
Q: 那2018年以后呢?
A: 从操作系统角度来讲,你肯定不能一直停留在操作系统的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上,你是要构建一个大的生态。就跟安卓要构建一个APP的大的生态,我们要去把各种各样的设备应用生态构建起来。这个生态你要去做很多的工作。
Q: 现在生态构建到什么阶段了?算是构建完成还是早期?
A: 这个很难讲,其实你第一天开始做就已经在做了。只是说你需要不断去用各种各样的战略或策略去把它加强,就好像淘宝整个电子商务大平台,它需要通过双十一去构建它的生态,如果没有双十一,可能也没有现在的阿里巴巴集团。
无人驾驶和IoT是AI的两大落地场景。王学集认为,IoT比汽车产业更有机会诞生下一个OS。这和汽车是寡头行业有关、和汽车单价高有关,也和车辆的互联网入口属性较弱有关。同时,他呼吁中国企业应该增设“首席智能官”岗位,更早带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Q: AI的两大落地场景是无人驾驶和IoT。能不能横向比较一下,从商业价值、技术难易和普及度上来分析自动驾驶和IoT成为大型生态平台的可能性?
A: 车的产业是巨头效应,所以车很难做成无人驾驶的操作系统。车是一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就算特斯拉开放了无人驾驶系统,别人不见得会用你的,别人会说我有我的数据,有自己的研发能力,从经济效益来讲我自己研发一个更划算。
手机能做成操作系统,是因为手机只有2000元左右,而不是20万元人民币。2000元就会导致,设备更容易普及,人人都可以有一个手机。而且车是一个大个儿的东西,你跟它交互,不能实现人机合一,只能说在开车和坐车的时候才能用到它,所以它互联网入口的属性会被大为降低。
Q: Waymo在做无人驾驶,Uber也在做,这两种模式你更看好哪一种?
A: Waymo是用雷达的体系,我觉得它有点太技术,它可能没看到真正的无人驾驶未来是基于视觉还是基于雷达。如果是基于雷达体系,它可能就不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东西,因为不能融入到更多的互联网交互场景中。当然我不知道未来交互场景是什么,但是你把这个可能性给扼杀了。
Uber和滴滴是有可能做成一个这样的大平台。技术本身不是最核心的,因为你本身已经不能做成一个操作系统,那你就失去了技术本身作为操作系统的商业价值。而Uber和滴滴有应用,有业务基础,装上系统,可以马上商业应用。
Q: 你认为滴滴和Uber需要自己造车吗?
A: 无人驾驶它应该不是一个操作系统,我的认知里面,因为它是一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东西,它是一个寡头的东西,导致操作系统没有人用,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既然没有了操作系统这回事,就看谁的业务基础大,Uber业务基础非常大,而且它是一个实时联运的大平台。
某种程度讲它只是供应链的环节,就跟你是快递公司能否决定你是一个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呢,不一定的。所以造不造车不重要。
Q: 涂鸦是不是更类似于滴滴的模式?
A: 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为什么我认为可以从AI+IoT的平台延伸出一个IoT的OS呢?因为我们做的是1000元左右或者1000元以下的设备为主。这导致一个创业公司都能做出操作系统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像BAT级别的。我们去找一个两三百元设备的公司,他们也不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我们可能帮它做就做了,它要的是解决问题。
Q: 为什么这个模式不适合大公司?
A: 大公司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做的设备是一个2000元左右的设备,它可能是适合大公司的。但是我们做的设备是一个200元、是1000元以内的设备,大公司来做就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槛,它要对接的厂商是成千上万个,甚至未来是几十万个,它的对接是非常重的。
Q: 对行业是否还有其他的观察或看法吗?
A: 涂鸦发展至今,接触并见证了很多合作伙伴公司从传统企业到智能化企业的转型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成功案例,也收获总结了很多的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经验。
我们认为当今企业中十分需要有人承担推进智能化业务战略转型的角色,这个人可以叫做“首席智能官”,他和CFO、CMO这些角色是一样的;其实在北美的部分科技企业已经开始设置这个职位了,随着智能化商业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中国的各中大型制造业也是同样需要这一角色的。通过赋予有中国特点及内涵,产生适应我国的产业特点的“首席智能官”,由他来带领整个企业在AI+IoT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并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在智能化相关业务上的转型升级。
我们也认为,首席智能官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智能升级,更多是在商业眼光及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尤其在一些垂直行业的关键节点上,企业如果有像“首席智能官”这样的角色提早带领公司布局市场,那么在国内智能领域这个新的竞争环境还未定局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布好先机,这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